创业失败对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
2018-07-24尚林李欣
尚林 李欣
摘要:失败经历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甚至比创业成功更具学习价值。本文以初次创业失败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理论框架探讨创业失败对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命题,以期为提高大学生连续创业成功率带来较可靠的参考。
关键词:创业失败;创业学习;连续创业意愿;理论框架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9-0018-02
一、引言
中国青年国际创业计划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不足百分之十,但同时也有大量初次创业失败者会进行二次创业。关于初次创业失败对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例如Hsu(2013)认为企业家在初次失败失去心理所有权后,会努力夺回损失,即增强连续创业意愿[1]。本文构建理论框架探讨创業失败和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关系,并提出创业学习与内化能力在该机制中的作用,为提升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提供借鉴。
二、相关概念的内涵
(一)创业失败
创业失败是一个普遍且难以有效规避的问题。从财务角度出发,当公司所有者为避免资产损失,关闭公司,创业活动就被认作是失败的[2]。但当创业者因未达到预期目标追求其他商机,自愿停止创业时,就不能从财务角度定义其为失败。因此为弥补该观点的缺陷,界定失败不只有清算或出售企业的情况,同时存在创业者因未达到目标结果而终止创业行为的状况。
(二)连续创业意愿
Bird(1988)提出的“创业意愿”,指推动创业者完成创业目标,使其产生投入要素形成创业行为的心理状态[3]。由于连续创业者是一类重要且独特的创业群体,其心理和行为特点具有深刻研究意义。作为连续创业行为前因变量的连续创业意愿,学术界将其界定为促使因某些原因关闭企业的创业者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再次建立创新事业的一种心理导向。
(三)创业学习
创业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理论为创业研究的深化提供了有力支持。然而学者们从学习主体、学习渠道等多角度定义创业学习,使其概念不够清晰,存在分歧。本文在已有基础上,结合具体的研究情境,认为创业学习是通过总结经验、整合资源和观察他人实践等方式增强创业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并将创业学习划分为认知学习、经验学习和嫁接学习三种维度。
(四)内化能力
创业学习效果衡量的基础在于内化能力。以创业基础知识与学习后获得的特定知识为研究对象,将内化能力解释为识别、消化、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三个构成中机会识别在于供应链上下游的挑选、产品制造、服务内容等的整体评估,进而开发有利可图的新业务。知识消化在于转化有价值的外部新知识、新技能,通过模仿性学习,利用所吸收的知识、技巧创造新的商业性产出。
三、创业失败对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影响
(一)创业失败与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
有学者认为多次破坏较强的失败,可能导致创业者因经济损失,敬畏风险等削弱后续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降低连续创业的意愿。但更多学者认同初次创业失败会促使创业者认识到自身与目标的差距,认识到失败不是外界不可控因素造成的,激发更强烈的连续创业意愿。
这类积极的观点相信创业者不会因为初次失败而意志消沉,而是借此机会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提高处理挫折的能力,未来继续创业。两类观点虽各有依据,但本文更愿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认为创业失败正向影响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
命题1:创业失败对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
(二)创业失败与大学生创业学习
首先,失败作为创业出现问题的一种信号,激励个体寻求新解决方案。相比创业成功,失败的特定环境更易进行创业学习,促使个体关注失败的归因,积累缺失的知识与经验,不断修正创业行为。其次,与学习他人创业成功案例相比,自身失败作为一种关键事件,对创业者触动更大[4]。在旁观者转为实践者的过程中,直接经验推动大学生积极反思先前的创业行为,将失败经历扩大为连续创业的资源。此外,因为自我效能感越高,调动自身知识与资源完成创业的自信就越大,连续创业意愿越强烈。所以创业学习也在逐渐弥补和增强大学生受打击的创业自我效能感。
命题2:大学生初次创业失败有助于推动创业学习。
(三)创业学习与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
创业学习实质是一个“错误—学习”的循环过程,即更新自身知识库的同时,持续校正错误,产生新的学习效果。在认知学习中,大学生借鉴创业成功案例,将有效信息转化为自身知识,弥补初次创业的不足。从经验学习角度来看,失败经历会帮助大学生在资金周转、产品研发等方面积累经验。在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抛弃错误的理念或失败的决策,选择市场潜力大的投资方案。嫁接学习是吸收有丰富经验或高水平的人才,以高效创业团队积累的知识增强竞争优势的创业学习行为。通过避免低效率合作,以逐渐强化的人力资本优势提高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
命题3:创业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在失败后的连续创业意愿。
(四)创业学习的中介效用
创业学习不仅为大学生创业者失败后快速成长提供了契机,而且以连续创业意愿为载体衡量其效率与效果。当大学生经历初次失败后,一般会积极进行失败归因,避免重蹈覆辙。同时更加主动地学习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并在未来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逐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其相信自身已经具备成为成功创业者的基本条件,进而刺激其产生连续创业的意愿。基于前项创业失败与连续创业意愿的关系,创业失败对创业学习的影响以及创业学习对连续创业意愿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创业学习架起了创业失败和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之间的桥梁,发挥中介作用。
命题4:创业学习在创业失败对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影响中具有中介效应。
(五)内化能力的调节效用
初次创业失败后,同样进行创业学习,有些大学生创业者放弃再次创业,有些则选择连续创业。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创业学习对大学生连创业意愿的影响取决于内化能力的高低,即是否擅长吸收学习。内化能力越强,个体就具备创新和学习的特征,创业学习的效果就越明显,进而增强连续创业意愿,推动大学生再次创业。反之,内化能力越低,创业学习受到限制,为未来创业积累的有形无形资源就越少,创业学习对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的影响也越低。同时,有针对性地转化运用创业新知识与新技术,会提高内化能力,使创业学习更好地增强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
命题5:内化能力在创业学习和大学生连续创业意愿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四、总结
本文以创业失败为自变量,连续创业意愿为因变量,创业学习为中介变量,构建理论框架探讨大学生创业失败与连续创业意愿的关系。一方面分析创业学习在创业失败和连续创业意愿中的中介效应,再通过连续创业的前因变量——创业意愿,解释激发大学生再次创业的原因。另一方面探索内化能力在创业学习和连续创业意愿中的调节效应,以此衡量创业学习的效率与效果。意义在于呼吁倡导社会和高校给予大学生创业失败更多的关注,大力支持创业学习,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大学生创业者连续创业。
参考文献:
[1]Hsu D K. 'This is my venture!' The effect of psychology ownership on intention to reenter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 Entrepreneurship, 2013, 26(4): 387-402.
[2]Cannon, M. D., & Edmonson, A. C. Failing to learn and learning to fail (intelligently): How great organizations put failure to work to innovate and improve. Long Range Planning, 2005, 38: 299-319.
[3]Bird, B. Implementing Entrepreneurial Ideas: the case for inten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8, 13(3): 442-453.
[4]丁桂鳳,李永耀,郑振宇.创业学习的概念、特征和模型[J].心理研究,2009,2(3):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