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

2018-07-24洪磊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25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洪磊

摘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通过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现状与目前的几大主要的研究方向,结合当代大学生心理成长与培养目标,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下一步推进措施,以实现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5-0026-02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义。心理健康是个人健康的重要指标,也是社会运转的必要稳定因素。而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中国社会剧烈变迁,经济迅猛发展,信息高速发达的特殊时代,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也更具有独立人格。因此其德育培养和心理教育,都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树立与社会关系建立。通过对目前在高校中推进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不断总结、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现有研究与工作推进现状,发现这些过程中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同学[1]。

2.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90后、00后是思想活跃、朝气蓬勃的一代。家庭组成、社会发展与文化冲击、互联网覆盖等因素给予他们独特的心理特性。网络文化在这一代心理成长过程的深刻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对于他们来说网络不仅是取代传统通信方式的交流渠道,也是放松身心、建立圈子的平台,更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上形形色色的应用与海量信息,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见解与心理特质。他们浸染着丰富多彩的全球化文化,对最新趋势很敏感,愿意对时事提出自己的看法,却还没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容易受错误信息误导,甚至很容易被煽动。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国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比较早,大约在20世纪中,美国已经开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先河。其工作机构、从业人员都已经形成了比较专业的配置,也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提炼出了很多科学有效的方法,在条件、视野、技术等方面已经很成熟[2]。

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工作者们根据我国实际,不断完善理论,赋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化和实践论证,从不同视角,解读大学生心理世界[1]。另一方面,我国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们不断进取与总结,提出了“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教育方针,把对学生的针对性心理健康治愈,转变为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心态和建立学生自我心理调节体系。接下来本文就将介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几个重点,并针对现有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点

1.树立正确价值观,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心理健康首先就是要树立一个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在大学生正处于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里,一旦走向了偏激,就有可能影响整个人的人生路径。在这一环节的疏忽,很容易导致学生的迷茫、拜金、颓废、激进等情况,表现出来的是大学生逃课、过度消费、沉迷游戏,更严重的会转化为校园暴力甚至危害社会的行为。其次,人是一种生而既有社会属性的生物,如何在社会中生存,是大学要教会学生的第一课。大学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也正是学生最好的建立集体意识的良好孵化园。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社会关系的一步步组建,每一个同学都要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如何在大大小小的圈子里发挥自己的光热,而不是自私自负,一切以个人利益优先。最后,大学生爱情观、婚姻观的树立也值得我们去关注,随着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恋爱的种子开始在大学萌芽。然而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往往还没做好恋爱的准备就已踏入恋爱的大军,对爱情的理解十分浅显,不知道怎样维持健康的恋情,更不知道在恋爱受挫后要怎样调节心理。大学生的婚恋观、爱情观树立应该尽快尽早,一方面要使他们正视恋爱关系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要教育同学们即使深爱也要保护自己,认清现实,不要为了错误的人投入宝贵的青春。高校要在帮助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大学生传递奋发向上的理念。这种价值观念的树立,应该是心理疏导工作与宣传相结合,德育教育与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心理资询与心理治愈相结合,同时结合网络文化传播的便利与优势,正确引导同学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积极人生观的建立,使其更好地适应学校,适应社会,学会爱自己,也学会爱他人[3]。

2.珍爱生命,享受大学生活。大学是生命中一段灿烂美好的时光,建立大学生健康心理要从建立健康生活做起。大学要通过丰富的活动与兴趣实践,实现学生的自我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也应该是一个教会同学们关爱生命、服务社会的平台。发展兴趣,发现才能,是娱乐和交友的渠道,更是大学生找到自我成就和前进动力的最佳导师。不仅仅是兴趣引导学习,还应该启发同学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学我所爱,爱我所学,引导大学生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大学时代。除了享受校园的优质学习生活环境、社会的悉心关怀,大学生还需要学会付出,这体现在对社会的反向投入,在有条件、有能力的前提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和社会工作。而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提供这样的体验平台,并且要不断总结,争取让这样的活动不只停留于表面,而达到通过活动让参与的同学们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并对生命有更高的体会,对人生有更坚实的信仰。

3.克服困难,实现自我突破。进入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家庭环境的一次脱离,但家庭带给人的好的或不好的影响,是会继续在大学生活甚至是以后的人生轨迹上显现的。有的同学会将原生家庭的一些遭遇,转化为后续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桎梏。比如家庭破裂导致的亲密关系恐惧、贫困家庭环境导致的不自信、过于溺爱家庭宠出的自私等。从高中进入大学,知识体系的重塑,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自我学习能力等原因,会导致很多同学产生“学习难,学习累”的感觉,如果不能及时调整方法,纠正学习心态,学习方面的压力就会对大学生带来很严重的影响。轻则应付功课、上课听“天书”,重则逃课挂课抄作业,甚至有同学会为了考试通过选择作弊这种不诚信行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开放且多元,因此在与形形色色的人的交往中,同学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扰。有的同学向往交友,自己却内向闭塞,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所以也没有渠道认识朋友,最后变成“宅男宅女”;有的同学和所有人都“很熟”,但并没有真心交往的朋友;还有同学在与朋友的交际中遇到了纠纷、争执或误解或不知道要如何排解……交友这件本来很愉快的事,反而带来更多的烦恼。最后是在就业择业问题上,自进大学起就应该拥有一个人生规划的意识,尽早开始做好职业航向的规划,不然到了最后招聘季,就会非常困难也非常苦恼:抱怨专业知识学得不够扎实,没有任何实习实践经历;迷茫不知道可以做什么类型工作,同时对各种工作挑三捡四;校招频频被拒,却又不知道原因;求职过程中出现问题,心态就崩溃。因此,早做规划,关注职业信息,早做准备,是同学们必须要做的。可能不是一蹴而就,但应该是有目标、有计划的。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在探索的路上,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方面。随着标准化、科学化的心理辅导体系的日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性一步步提升,这些問题也将一点点得到解决和落实。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需要更全面的普及和深入,不能局限于课堂和心理咨询,而应该自然地融入学生的学习、工作与教职人员的管理与思想工作中去。一方面通过潜移默化的性格养成、习惯养成、思想养成,建立学生健康积极的心理健康体系。另外一方面,通过与同学的常态化沟通和深层次交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与可能出现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而心理健康问题却是大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道难关,这个难关,不仅仅需要学生自己去克服,也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各层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深度关注与完善,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实际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心理健康工作从业人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承担着深远的责任,因此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应该做到全面细致、认真到位。

参考文献:

[1]佘双好.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生成与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8.

[2]曾永辉,钟向阳.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教育,2010,(2):30.

[3]马艳秀,杨振斌,李焰.构建中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3):25.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