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8-07-24刘得智
刘得智
【关键词】 数学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063—01
学生具备良好的质疑能力,就能够随时发现和提出许多问题,就会产生一种追求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驱使他们开展有确定目标的探究活动,并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首先,教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克服“自我中心”的倾向。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成功地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一种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再次,要增加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和形象性。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变化,可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要经常让学生获得成功感。成功感是学生学习上取得進步、成就时所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它能促使学生继续向前迈步。因此,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对学生寄予成功的希望,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给学生以质疑的安全感,营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和学生只有以相互尊重人格为前提,才有可能建立一种师生平等的教学心理环境,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其次,尊重来自学生方面的批评意见。对学生方面的批评意见要以虚心的态度、民主的作风、平等的地位来对待,要闻过则喜,不要文过饰非。在此,要改变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组织性和有序状态的倾向,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要允许学生的某些“离题”、“出格”,甚至“出错”的质疑行为,然后加以引导,使之纳入“正题”。最后,尊重学生提出的古怪问题,重视和鼓励学生的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并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三、冲破迷信权威的心理障碍,给学生以质疑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而书本知识一向被认为科学性和权威性,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崇信教师和其所传授的书本知识。由于存在这种盲目崇信权威的心理,学生根本不可能、也不敢去质疑教师、质疑书本,去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学生的质疑意识处于沉睡状态。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冲破迷信权威和书本的心理。首先,教师要告诉他们:教师虽很有学问,但有学问的人也可能出错;书本知识虽有科学性,但书本知识也未必全对。书本知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验总结,加之人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书本知识只具有一定的适应范围。正是这个原因,历史上的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相对的真理,都存在再研究、再发展的成分。如果没有质疑精神,科学就不会进步,不会有发展。对待教师传授的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正确做法应该是:一是善于学习,二是敢于不信,三要找到怀疑的理论依据。无根据的怀疑是胡思乱想,有根有据的怀疑才有价值。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本质上是一种“进攻性”的品质。具备了这种品质,学生就敢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敢于打破旧的框框,就能大胆地怀疑并提出新的问题。
四、授予学生质疑的技巧
首先,问原因。学科中的基本术语、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和规律等都有其来龙去脉,对此要求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应鼓励和启发学生对所看到的、听到的、接触过的事物或现象,不管是初次接触还是司空见惯的,都不妨问一个“为什么”,追究它的原因,打破沙锅问到底。
其次,找依据。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学习许多学说、理论、观点、定理、公式、法则等,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它们的依据,哪怕是至高无上的权威理论,或者沿用已久的法则,都应反问一句:它的依据是什么?
再次,提异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和掌握书本知识;另一方面应要求学生跳出教科书的框框,不受其约束,敢于对教科书已有的理论提出异议。
最后,求异同。教师应启发学生分析、比较学过的某些概念、结论、定理、规律、法则、公式之间是否有相似之处,从异中问同,从同中问异。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