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探究
2018-07-24朱忠山
朱忠山
【关键词】 中学生;阅读能力;兴趣;习惯;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1004—0463(2018)
08—0061—01
阅读能力是指完成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文章的感知、理解、鉴赏的具体阅读活动,以及顺利完成阅读所必需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那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阅读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知识体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敏锐的直觉,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的突破点、爆炸点,惊起学生心中的波澜,从而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何为突破点呢?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或者好奇之处。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利用各种软件平台开发动画,将文字转变成有声有色的图片,让阅读变得更加通俗有趣,为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创造有利的条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1. 培养用心阅读,边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学起于思”、“熟读精思”是我国传统的阅读经验。阅读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从本质上讲阅读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阅读思考的习惯,指导学生读书常问 “为什么”和“为什么不”的好习惯。
2. 培养边读、边记、边互动的好习惯。阅读时边思考、边动笔,手脑并用,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 培养利用工具书和网络搜索引擎的好习惯。信息化时代,无论你需要哪一方面的资料,只要利用网络搜索引擎,输入关键字,网页上立刻会呈现出许多目标相关的信息,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获取自己满意的信息。
4. 培养坚持阅读的好习惯。教师应重视家校间联系,构建校内外沟通、课内外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建议家长在家里营造读书的气氛,当孩子有零散、 短暂的时间,可要求他们看看电子书;当他们有完整的时间时,可要求他们端起一本书静静地打发时光,让阅读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三、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条件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充足的时间、幽雅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的课外阅读建立在自觉、自需的基础上,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时间,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要靠广阔的知识背景的建立和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积累,并且人的内部存储量的大小决定了人的思维是否敏捷。学生在家的阅读时间,也要保证阅读的质量及数量。提倡自主阅读,还给学生阅读的自由,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让学生的阅读空间更广,阅读时间更充分,阅读内容更丰富,阅读收获更显著。
四、培养有效的阅读方法
1. 略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历史,可有目的地略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部分,之后再细读。
2. 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作品,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 默读法。默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我国古代有“好古敏求”、“读书十行俱下”之说,可见早就提倡速读能力。利用默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
4. 突破法。阅读不能只停留在认读阶段,要运用联想来理解和鉴赏语文课文的和谐美、结构的严谨美、语言的简洁美、构思的创新美。能够用学生自己更清晰的语言阐述教材中抽象、复杂的问题,领会其中蕴涵的丰富思想,从阅读的内容中触发出创造的欲望,最终要超越教材本身。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3142)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