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学古典诗词教学中审美理念的渗透

2018-07-24柴兆斌

甘肃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

柴兆斌

【关键词】 诗词教学;品诗;赏诗;悟诗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8—0058—01

唐诗宋词是中国古典文学园地里最为亮丽的两颗明珠,它们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词的顶峰。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的唐诗宋词,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在阅读和欣赏中,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渗透唯美主义的审美理念。

一、品诗——领略写景、咏物诗中的景致

诗歌就其内容而言,一般是以写景咏物为主,因此它呈现给人的首先是优美的景物。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和田园边塞诗把自然风物的描写表现到了极致: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季节里,我们流连忘返于江南水乡,徜徉于花丛柳旁,一睹“黄鹤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的风致;在“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我们漫步于西子湖畔,观赏“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盛夏美景;在秋天,更能引发诗人的灵感,“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看山上“霜叶红于二月花”,望水中“小桥流水人家”;到了冬天,“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塞北风光风雪一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江南大地春色满园,“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一年四季,风情流转,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景致令人美不胜收。在欣赏此类诗句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描写的主要景物,把握诗中描写的意向,从季节特点、地理环境等方面去细细品味,认真感悟,领略诗中的自然景物,感受祖国山水美景的秀丽,引发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

二、赏诗——感受赠友、离别诗中的人情美

由于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处境不同、心情不同,在诗词当中表现的感情当然也不同,但如细品读,你会发现,在诗词写景抒情的背后总能体会到那浓浓的人情之美,其中有朋友之情、夫妻之情,有游子思乡之情、兄弟手足之情,更有闺中相思之情、征战盼归之情,这种特点在离别诗、伤感诗、赠友诗和边塞诗当中表现得淋漓盡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沦送我情”,这是难能可贵的朋友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是悱侧缠绵的情人之别;“劝君更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这是情真意切的挚友之别”;“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虽是闺中之怨,却表现了夫妻情深;“日幕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游子眷恋故乡情怀;“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是将军与战士的边塞饯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弹娟”,这是兄弟间的祝福,更是对天下有情人的祈祷,这些诗中流落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动人的人际关系的画卷。教学此类诗歌的时候,要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抓住写作动机,透过表象看本质,从总体上感知,从细微处剖析,充分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从深处把握诗词中的人情美。

三、悟诗——挖掘抒情、感伤诗中的思想美

子曰:“诗言志。”不管是哪一类诗歌,最终都是为了抒发感情,表达某种思想。阅读诗歌要深入挖掘诗的内涵,通过对词句的分析、解读,领悟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作在思想上呈现出来的美感。“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一腔报国之志冲霄汉,“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幅宏图大业凝笔端。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出了诗人心忧天下,普济天下的旷世心声,他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襟令人肃然起敬;而白居易的《观刈麦》在对农民夏日割麦的艰辛和贫妇在田中拾穗的可怜与悲苦作了细致的描写之后,表现了对劳动人民深深的同情以及自己不事农桑却过着丰衣足食生活的愧疚。当然,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还比较肤浅,对诗词思想内涵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限度,因此唐诗宋词中精华部分应该是那些短小精悍的绝句和警句、“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这是古人在告诫莘莘学子要珍惜时光,莫辜负青春年华;“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是先人在提醒我们要打破常规、敢于创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于人”,这不仅是在启发学生,更是在勉励教师了。

通过学习,学生们理解了诗歌的内容,感受到了其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更领悟到了凝聚在诗词中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现点。

编辑:马德佳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