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2018-07-24徐治军
徐治军
【关键词】 中小学;学科;核心素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6—0072—01
随着国家多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各地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已在思想上形成了广泛共识。我们通过大量教学案例分析和共性经验总结,提出了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教学策略。
一、准确解读教学内容,科学编制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解读,直接关乎以什么样的目标、方式设计教学方案,且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训要从教材内容的解读开始。首先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一定要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不能满足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储存,更应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和能否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解决好思维品质与学习习惯的关系,要重视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完整度,要激发学生始终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有序、有节的学习习惯,通过课堂教学不断丰富与形成受用终身的学习习惯;一定要解决好单一课堂与单元主题、学期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要有大目标意识,通过单一课堂的学习逐渐趋向单元主题目标,通过各单元主题的学习实现学期目标、学段目标。总之,学习目标要对学生需要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养有明确的要求。
二、深度整合学习内容,全面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教材编写面向的是广大地域内的学生,是学生学习的纲目性内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既不能唯教材,更不能脱离教材。要围绕教材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结合学生需要,搜集整合利用各类学习资源,以更全面、更生动、更优化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能力。要切实把知识学习与立德树人结合起来。缺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是问题课堂,不重视育人的教学内容脱离教育本质,要把思想教育、情商培养、价值观的树立纳入课堂内容的设计中,与实实在在的学习内容相渗透、相交融,与学习目标的定位、考核相结合、同评价,坚决杜绝教书不育人的现象,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体现在教育成果上。
三、重视教学组织设计,找准学科核心素养发力点
不同的课堂组织形式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与育人思想。课堂预设要建立在学生学科认识或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之上,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预估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和所学学科知识应有的思维特点,设置调动学生全面深度参与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学习问题。一般来讲,课堂预设具备以下特点,通过教师引导实现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创设问题与情境讓学生自我感知与探究,有效实践让学生自己获得真实体验,讨论交流让学生在协作配合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中逐渐培养自主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也就是说预设的教与学方案要成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蓝本,一定要体现全面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与方法,一定要体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发点、发力点和评估点。
四、优化课堂实施,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育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以下特征:一是围绕学科素养目标组织学习。在没有特殊情况下,不能改变既定的学科素养目标,不能将预期目标与教学活动脱离,随意改变学习目标或无序延伸。二是调动学生深度参与。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决定参与成效,学生不能时时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教师要根据学科素养培养目标,创设好开放性问题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得体验,逐渐形成学科学习素养。三是突出探究问题过程。要给学生充足思考问题的时间,处理好“放手”与“指导”的环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经历迷茫、困惑、欣喜的心理过程。四是关注长远培养能力。教师既要重视本节课知识的学习,也要关注学生长远的发展,把学科核心素养渗透到每节课、每个问题和每次学习活动中,力争通过长期坚持、系统训练,逐渐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
五、多元化设置作业,搭建学科核心素养实践平台
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消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视环节。作业设置是教育教学理念的生动实践,要围绕课堂教学和学科核心素养科学设置课内外作业。作业设置要体现基础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基础训练强调的是单一性和具体性,综合训练更注重把新知识融入到综合性的训练内容当中。要体现理解识记与应用能力相结合,要通过有效的作业训练强化知识建构,实现知识内化,达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目的。要体现书面作业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学会把书面知识与社会实践对接,学会广泛搜集资料、汇总分析整理,形成自我的观点与主张,解答学习问题和现实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认知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态度价值感、情绪情感方面的非认知类学科核心素养。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培养中小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GHB1837)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