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的构建与探讨
2018-07-24易亚乔葛金文邓奕晖陈懿成绍武王国佐刘慧萍王子焱
易亚乔 葛金文 邓奕晖 陈懿 成绍武 王国佐 刘慧萍 王子焱
摘要:中西医结合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不仅关系到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的质量、能否适应社会需求,还关系到中西医结合医学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七所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分析,结合目前高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完善中西医结合本科专业基础课程设置提出探讨与构思,以期对中西医结合教育合理、有效地开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设置;构建;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080-02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我国“中西医并存”,它是中医和西医在相互渗透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门新行学科。尤其是当今医学疾病谱改变,影响了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并且促进中西医之间的渗透日益加深。自20世纪50年代的“西学中”开创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史以来,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及少数西医院校已经开设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学科培养体系,但还是因为学科发展时间短,再加上无可供参考的前例,因此我国中西医结合教育仍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根据我国部分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对该专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一、中西结合基础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中西医结合医疗在医源性疾病、代谢综合征、SARS等疾病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中医、西医临床医生都在不同程度上运用中西医学诊疗手段进行治疗,疗效明显比单纯中医或西医更好,这充分显示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极大优势。正是由于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需求日益增加,中西医结合的本科教育重要性也随之日益显现,因而,需要对中西医结合课程进行合理的规划设置,从而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的高质量人才服务于临床。
二、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对比。专业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活动安排的纲领,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七所已开设中西医结合专业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均明确提出了“培养从事中西医结合临床医疗、科研、教学及医疗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研究应用型医学人才”(南方医科大学),可见各高校对于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目标均十分明确地定位于临床、科研以及教育领域。而对于中西医偏向上,广州中医药大学明确提出了“坚持中医特色”,其他院校则笼统地提出“具备中西医学基础理论、中西医学专业知识和临床专业实践技能”(天津中医药大学),从中可看出各大院校对于中西医结合教育中中西医结合度的不同偏向。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仅有天津中医药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提出了对人文素养的要求,笔者认为,在醫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今天,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尤为重要。
2.部分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课程设置分析。(1)不同医药院校课程设置板块对比分析: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所占比例为31.70%,西医所占比例为37.30%,中西医结合所占比例为31%;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所占比例为41.90%,西医所占比例为44.60%,中西医结合所占比例为13.50%;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所占比例为38.90%,西医所占比例为35.30%,中西医结合所占比例为25.80%;南医大与南师大联合中医所占比例为32.10%,西医所占比例为51.30%,中西医结合所占比例为16.50%;南方医科大学中医所占比例为35%,西医所占比例为59.80%,中西医结合所占比例为5.20%。由此可见,各医药院校课程设置中中医课程在医学课程中所占比例较为平均,均为30%—40%,较大区别在于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所占的比例,其中最高为湖南中医药大学,占31%,最少为南方医科大学,仅为5.2%。通过对比,还可发现中医药院校中西医课程设置课时相对均衡,而西医院校则课时分配明显倾向于西医课程。(2)课程类别设置分析。各院校课程大体上可分为公共课及专业课两部分,公共课包括思想教育、军事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医学专业课则涵盖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种不同课程。①医学专业课设置分析。各医学院校在各类医学专业课设置上大同小异,中医、西医类课程均包括基础课以及临床课程,中医课程开设了对应的经典课程,而中西医结合课程大多仅开设了临床课程,基础课程方面仅有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西医结合方法学,南方医科大学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导论。从各个高校医学院校对相关课程的设置明显表现出各校对医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中西医结合课程,对基础课程的忽略往往导致学生在刚开始接触临床课程时不知所措。②公共课程设置分析。各医学院校在公共课程设置方面同其他专业设置并无太大差异,除思想教育、军事教育课程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了卫生法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开设了医事法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开设了医学伦理学,伦理学及医事法学等法学课程的设置,体现了各高校对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视,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当下尤为可贵。
三、专业课程设置的构建与设想
1.科学调整培养目标。因为培养目标的确立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相关课程的设置基础就是明确培养目标。目前各医学院校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定位于临床、科研以及教学人才,然而仍然缺乏对人文、法律意识的重视,只有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2.合理规划、调整课程设置。对中西医结合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三种课程的比例可以根据院校自身优势适当有所偏重,但是不可完全偏斜,否则则失去了结合的意义。其次是开设并增加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课时,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同时让学生更快地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
3.明确中西医结合意义。医学教学在确定医学起源上,过分强调主从问题,实际上,中西医发展体系不同,都具有自身的发展特点,并且他们不存在从属关系,在治疗不同疾病时要区别开选用正确的治疗方式,让各自的优势都充分发挥。明确中西医结合意义,并且明确其结合点,才能将中西医各自的优点紧密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临床效果。
4.提高中西医结合队伍的师资质量。现在的中西医结合师资力量主要分为专业基础教师和临床各科教师两种,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师队伍相对比较匮乏,并且没有明确的课程体系设置,对中西医结合切入点的把握也很薄弱。优秀的师资队伍才能促进中西医结合专业的顺利发展,因此要大力引进优秀的中西医临床医生进入课堂进行教学,同时要安排中西医结合教师外出培训,从而提高教学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5.进行学制改革。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它既要求学生有深厚的中医基础,又要有扎实的现代医学知识,并且还要有广博的现代科学技术常识。加上当下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提出对医学生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应当延长学制至八年,毕业授予硕士学位并颁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
6.对已有教材进行改进。目前,各高校根据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发展现状,确定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出相应的课程体系,并且各高校根据自我特色编撰适合自己的中西医结合专业教材。然而,这也导致了各个版本的中西医结合教材没有固定的标准,各版教材水平参差不齐,因而需要集中一批有丰富经验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编撰一套统一的、具有权威性的中西医结合教材,以供教学使用。
7.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培养新型复合型人才。循证医学即实证医学,它的核心思想是要在现有最好的临床研究依据基础上作出医疗决策,同时要结合个人的临床经验。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全面培养了学生掌握医学基本知识的能力,并加强培养了医学生创新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有利于树立医学生科学严谨的临床思维和工作作风,从单纯的理论到具体的病例到基本的临床思维方法,达到增强临床教学活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红.优化课程设置体系,推进中西医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建设[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2):120-121.
[2]卢传坚,吳薇.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历程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35-36,72.
[3]于红典,何军,王凤鸣,等.川渝医学院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分析及建议[J].重庆医学,2014,(4):508-509,512.
[4]董芸.关于中西医结合教学中的常见误区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