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方法初探
2018-07-24卢娟
卢娟
【关键词】 高中教学;古诗词;画面;空白;角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105—01
相对于初中的古诗词教学要求,高中的古诗词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古诗词教学的规划设计上要更加用心。但基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古诗词学习的固定认知和简单模式,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很多困难。为了提高高中古诗词教学效率,笔者做出了以下尝试。
一、画面还原法
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相对更发达,所以高一的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沿用了这一思维特点。古诗词以借景抒情诗为众,所以每一首诗词都有一幅画面。对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主张学生翻译诗词,生硬地解释诗词,而应借助课下注释先还原诗歌画面。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自然会将他对诗歌理解的重点凸显出来,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理解中的偏差做出判断,同时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也能得到锻炼。例如,教授杜甫的《登高》时,诗歌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描景,后四句抒情。开头两句十四字,一笔拽出六种意象: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这六种意象分别从形、声、色、态不同角度,描述出了诗人登高望远所见的夔州地区深秋时节的独特风物。第三句承第一句而来,继续写山,第四句承第二句而生,继续写长江。以上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此景象,如果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去感受,未免太单薄,但鼓励学生身临其境,用心去看、去感受,学生所感知的画面会更丰富。学生在还原画面的过程中,必然对某些景物的特征有自己特殊的感受,也许来自于他自身的经历和体悟,也许来自于他平常和别人或别的文学作品的交流。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新的东西生成,而这个新的东西的基点,就是学生对作品的基本解读和基本感受。
二、 空白填充法
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含蓄,惜字如金,出于很多考虑,诗词的字里行间留下大量空白,也给读者留下超大的想象空间。高中学生相对初中学生来说,知识框架更完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更丰富。学生可以在可能的范围内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去填补空白,从而对诗词进行二度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诗词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诗词教学课堂刚好就为培养这些能力提供了平台。同样是杜甫的《登高》,前四句的描景其实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和联想的空间。学生无论是结合对杜甫的了解,还是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都可以将这幅画面最大限度地发挥补充,使这幅画面越来越丰富。画面有山有水,也可以有船有人,有树有草等等。学生在填充空白的同时,应本着宜增不宜删的原则,填充画面多出来的东西其实就是他对诗歌的一种再创造。不单单描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更是如此。作者的含蓄里,其实有更多层次、更多角度的情感交织,学生在解读的同时需要借助大量的知识点、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去感知和体悟,进而完成自己在对诗歌的基礎了解上的再生成、再创造。
三、 角色代入法
古代诗词中一定有一个角色,也许是诗人自己,也许是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借助于对诗词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的了解,转换角色,将自己代入,设身处地地感受诗词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体会作品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例如,《登高》里写景都抓住了秋天景物的特点,使人如临其境,如观其形,如见其色,如闻其声。但作诗写景终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只是基础,而真正的目的是要抒发出胸中之情。抒什么情?作者离家万里,漂泊天涯,客居异乡,孤身一人,抱病登高,又逢霜天,木落之秋,岂不悲从中来?悲秋,是历代诗歌中习见的主旨,而杜甫这首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个人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对于杜甫,学生是比较了解的,但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旁观者,缺乏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所以笔者建议学生做角色代入,将心比心,对此时此刻的杜甫会有很多发自内心的理解和共鸣。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再和诗歌里的情感一一作对照,疏漏的部分进行再分析,多出来的部分又何尝不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呢?在角色代入中感知可贵,观照自我,升华情感。与学生而言,这种方法可以将他们心目中的诗词从神坛上拉下来,以一种平等的态度、放松的心情去解读,既有利于诗歌文本的剖析,又有两者(作者和读者)合一的交流升华。学生对诗词的学习能用一种简单轻松的心态、高效实用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也是我们长期探讨的一个主题。
诗词教学其实是有关于人的思想与灵魂的教育,不管借助于何种方法,最终应从诗词字面深入诗歌内里,并最终超越诗词本身,从研究诗词、作者转向对自我的一种审视和提高。诗词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个性教学,有教师的个性,也有学生的个性,在这种引导碰撞中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才是真正有所教授。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