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高考改革的意义及亮点
2018-07-24胡智军
胡智军
【关键词】 高考;改革;意义;亮点;变化
【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8)09—0022—01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笔者结合对《意见》的学习和理解,简要谈一下对本轮高考改革主要精神的认识和体会。
一、改革的背景意义
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主要是高考招生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初建立、70年代末恢复,历经半个多世纪并不断完善,基本形成现在比较成熟的考试招生体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跨越,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备受争议。考试招生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以什么样的标准选拔人才,对教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以刚性指标(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录取的主要(唯一)依据。在此架构下,“考什么,教什么”,高考成为了中学教学的 “指挥棒”,特别是在教育功利化的影响下,高考“指挥棒”的杠杆作用进一步放大,各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放松了对学生思想品德、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直接催生了基础教育的畸形发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这是目前社会各界对现行高考制度最质疑的地方。在此背景下,高考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考招生制度就一直在改革,如考试科目改革、并轨招生改革、高校扩招改革、网上录取改革、网上阅卷改革、网上填报志愿改革、网上征集志愿改革、专项计划改革、大平行志愿改革等等,高考可以说一直在“争议”和改革中负重前行。本轮高考改革之所以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主要原因是这次改革是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的。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明确指出,“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这为本轮高考改革指明了方向,这次改革是全方位的综合改革。本轮改革顺应了社会各界对高考改革的诸多诉求和期盼,吸收了过去十余年教育界对高考招生制度的反思批评和探索研究成果,改革涵盖了中小学招生、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就近入学制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制等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二、改革的亮点及变化
1.高考计分“3+3”。把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是本轮高考改革最大的亮点。《意见》规定,高中将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改由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的高考成绩和考生自选3科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要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按国家课程标准和考试要求统一组织实施。
2.素质评价作参考。《意见》规定,“参考综合素质评价录取新生”。高考录取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各中学需顺应改革的要求,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社会实践等内容。
3.实行分类考试。高等职业教育实行分类考试招生是这次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意见》规定,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将成为主渠道。今后的高考招生制度,将是“技能型”高考和“学术型”高考并行,逐步实现分类考试,分类录取。
4.关注农村学生。《意见》规定,今后将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由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争使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人数明显增加,并形成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5.规范加分项目。这项改革措施有利于维护高考选拔录取的公平、公正。《意见》规定,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考试加分项目。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術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由省级人民政府确定并报教育部备案,原则上只适用于本省(区、市)所属高校在本省(区、市)的招生。加强考生加分资格审核,严格认定程序,做好公开公示,强化监督管理。
6.规范自主招生。自主招生是统一招考录取模式的补充。这次改革提出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主要措施为:一是申请学生要参加全国统一高考,达到相应要求,接受报考高校的考核;二是试点高校合理确定考核内容,不得采用联考方式或组织专门培训;三是规范并公开自主招生办法、考核程序和录取结果;四是严格控制自主招生规模;五是从2015年起推行自主招生安排在全国统一高考后进行。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