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现象下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再思考
2018-07-24周琳琰
周琳琰
摘要:本文从社会现象入手,定义了互联网时代的“爆”现象,并探究其现象背后的媒介逻辑、交往逻辑等内在机理,并由此引发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再思考,提炼出教育内容在编码、话语体系再塑造等方面改进建议。
关键词:“爆”现象;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媒介;话语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0-0049-02
各类购物网站上的爆款商品,网络上流传的爆点事件,抑或是用户规模动辄以亿计数的爆款游戏,“爆”现象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社会文化的重要形态之一,且依托网络传播,其主要影响对象以能够熟练使用网络的青年人为主,这无疑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何为“爆”现象?“爆”现象下掩藏着怎样的逻辑关联?应当如何借鉴、使用“爆”现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正是本文所探索的问题。
一、“爆”现象下的现实表征及其特点
“爆”作为一个汉字,其包含以下几个解释:(1)猛然炸裂并发出响声。(2)出人意料地出现或发生。
(3)烹调方法,快速油烹。(4)鼓出来。用于描述一种现象,意为猛然炸裂或迸出。这就非常形象地描述了“爆”现象意为何物。进一步探析“爆”现象的现实表征,我们不妨从“爆”现象的典型形式入手,一是爆点事件,另一就是爆款游戏。首先看爆点事件,以新浪微博为例,微博自带的热搜功能每分钟即可更新一次,这不是我们所关注的爆点事件,但足以说明当前信息更新速度之快。而观看微博年度的热点事件,以点赞、转发等关注形式超过千万人次计数,这样的事件频率为每月1—2起。再看另一个“爆”,爆款游戏。平板电脑、手机的快速普及,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网络游戏早已变了模样,成为了一项不分地域、时间、人群、语言,只需一台设备就可以开展的活动。以2017年爆款的游戏为例,数据显示,某某荣耀的用户群体中,52%的用户为24岁以下青年群体,这就意味着超过1亿的24岁以下青年人在同一个平台做同样的事情、遵循同样的规则、分享同样的观念。另一款“旅行青蛙”游戏则是刷爆了朋友圈,且与一般意义上认为男生爱玩游戏的印象不同,这款游戏的用户数量中大部分为女性。综观“爆”现象,可以发现,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受众刺激频率高。无论是爆点事件还是爆款游戏,总有无数的戏剧性内容予以受众不断的刺激,激发受众不断探索的欲望。二是混合要素易衍生发酵。各类“爆”现象从来不是单一的概念,而是交织了复杂内容的混合体,各类要素激发受众自主地进行“二次开发”,因此爆现象往往可以衍生出大量的亚文化生态。三是可以培育参与感和认同感。当某个“爆”现象出现时,意味着可以迅速吸引人们参与其中,即便是不同的人在这个现象场域里成为了同一族群,在这个空间里有产生了许多更加丰富无穷的符号和意义。
二、“爆”现象下的逻辑关联
任何现象的出现背后总有其逻辑线索,关注了“爆”现象的主要特点,可以发现,其主要内含两套逻辑。
1.媒介邏辑。作为媒介化的早期研究者,Altheide和Siiow(1979)认为“媒介化”,是指随着大众传播在现代社会中的兴起其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所有的社会行动者、组织、社会系统都要遵从“媒介逻辑”。媒介逻辑是确认媒介文化和新闻生产标准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描述和解读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思考路径。区别于传统的技术媒介化,在中国社会不断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社会公共场域的交互方式也在快速发生变化。新兴技术领域的发展,互联网产业与消费的深度融合,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和人们的交往习惯,一种新型的媒介逻辑正在形成。“爆”现象背后正是一套媒介逻辑运转的过程,每一个“爆”现象都在形塑一个新的媒介空间。新媒体技术赋予了每个人参与、构筑媒介空间的能力,人们迫不及待地去实践自己的能力,无论是爆点事件或是爆款游戏都仿佛打开了一个空间的入口,受众愿意主动接受对象征性符号的接受、解读和反馈,同时由于戏剧化内容、意见领袖的发声等元素的交织作用,新符号持续出现,空间的边界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其中,在这里分享资源,表达话语。现实和媒介空间的交错,呈现不断发酵的状态。
2.交往逻辑。“爆”现象的持续发酵过程,同时离不开其背后隐含的交往需要。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人通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创造自己的历史。人们天然地具有交往的需求,实践过程就是不断互动、不断交往的过程。反观“爆”现象,可以看到,其发酵升级的过程恰是符合了交往理论的相关要素。爆点事件或是爆款游戏大多理解门槛较低,如网络上的爆点事件少有需要丰富专业知识才能理解、评论的话题,更多是天天见的生活话题。因为基数个体越大的时候,只有这些理解门槛低的内容才能使得主体间进行平等交流,只有人们的生活世界在这一点上有交集的时候,才可能触发最大规模的“爆”。以“知乎”的发展现状可以发现,由于用户群的不断扩大,知乎的推荐和热门已经从原来的“科技知识”、“经济知识”转化为如何评价某某电视剧的收视率,如何看待某某明星,房价会如何变动这类大众话题,而知乎的用户数据也显示,其在扩张同时也在流失一部分专业化程度高的群体。而得以成为爆款的事件或是游戏大多具备丰富的戏剧要素用以不断刺激人们的新鲜感。投射于交往理论,这正符合了主体间性理论对于有效交往的要求。爆款事件或是游戏为这种持续互动提供了动力,使得人们不断在这个空间里得到刺激,提出反馈,充分彰显了个体的主体性,让人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平等、对称的主体关系,使游戏参与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施展,人们乐于接受甚至主动探索游戏不同的可能性。
三、“爆”现象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了解了“爆”现象及其背后的逻辑,对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索也带来一定启示和意义。
1.教育内容的再编码。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人,一定离不开对人的关照。结合“爆”现象的相关分析,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在已有理论基础上,对于教育内容进行“再编码”,以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再编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回到人们的生活世界。诸多爆点爆款正是因为契合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才得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教育者走近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把人的价值追求、人生的意义和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等放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去考察,提炼出易于人民接受、便于理解、能够传播的大众化教育内容,不可一味强调知识性、抽象性的教育内容,脱离了受教育者的真实生活状况,使得受教育者无法理解、甚至曲解了教育内容。二是丰富教育内容的符号,在教育内容中融入新元素,能够帮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过程中不断进行接受、解读再反馈的互动过程,参与、形塑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空间。不似“爆”现象的戏剧化效果,但得时时有刺激受教育者的新元素。
2.话语体系的再塑造。“爆”现象离不开有效的话语体系。有效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应当是建立具有交互性的话语表达模式之上,在主客观平等基础上充分展示教育者自信,同时又尊重受教育者心理和情感的话语表达方式。唯有交互式的话语表达方式才能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为进一步的情感信赖奠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尊重并继承传统式的话语表达,也要吸收利用新型的现代话语表达。传统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所在,其中的理论基础容不得篡改,话语表达的内涵和主流意识形态必须是一元的。而以网络话语、经济话语、生活话语为基础的新型现代话语,则是扎根于人民的现实生活,符合人民群众心理需求的话语表达,二者不可偏废。
3.培育独立媒体的定力。“爆”现象的持续发酵,也从另一个层面提醒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坚定理论立场,培育一批不追风跟风、具有政治定力的媒体。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吸纳媒介逻辑的相关原理,在面对受教育者提出的困惑或是社会爆点事件发生时,不失声不冒进,而是以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对事件进行生动具体的阐释,通过内在逻辑自洽、具有信度,同时符合人民群众、网络社会接受习惯的,具有情感影响力效度的解释框架,来帮助人民群众解惑,真正去伪存真,占领话语高地。如果教育者对这些问题出现失语,或是偏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自我阐发,将会混淆受教育者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出现失信状态,使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共同体崩裂,甚而进一步阻碍、抑制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郑雯,黄荣贵.把握网络社会心态演进趋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7-6-1(003).
[2]万光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硏究: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硏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