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娃简历”,是谁在贩卖教育焦虑?
2018-07-24黄齐超
黄齐超
上海某知名学校“幼升小”的海选简历中,出现了很多“超过爱因斯坦”的神童,他们的简历截图被人发到朋友圈,雷倒不少网友。看到魔幻般的“神童简历”,好多网友都觉得童年虚度、自愧不如,还有一种感觉是——自己的脑洞咋就不够用了呢?这无疑加剧了家长对教育的集体焦虑。
家长想让孩子拿到进入名校“入场券”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如果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不能进入“名校”,就把孩子送入培训班“恶补”,这绝非明智选择。学前教育中的“抢跑学习”、“超前教育”等现象,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理智的家長,应当尊重教育规律,保护孩子的兴趣爱好,循序渐进地教育孩子,不可急于求成,不可拔苗助长。否则,现代版“伤仲永”的悲剧或将重演。
有些家长不惜一切代价,将各种培训填满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虽然使孩子获得了短暂的发展,但拔苗助长后的“抢跑”仅是一种假象。事实上,超前教育过早地消耗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透支了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使短暂的优势无法长期延续。再者,有的家长为了增加竞争的砝码,不惜在学历中造假,给幼小的孩子传递了虚假、虚荣的价值观,这也加剧了公众对教育的集体焦虑。
贩卖教育焦虑的不止是焦虑的家长。名校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能满足家长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如果名校把高学费当成入学门槛,恐怕没有太多的争议,毕竟逐利是个别名校的终极目标。但是,倘若学校将学生的智商、能力、成绩纳入面试考察的范围,这必将推动家长追逐超前教育,加剧非理性的“教育强抢跑”,刺激家长的教育焦虑。因此,如果民办学校在招生时刻意强调学生的智商、成绩等客观因素,其实就是在贩卖教育焦虑,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越来越重视,教育公平在不断推进。“牛娃简历”仅是一个极端的事例,代表不了全部,而且“牛娃简历”中或许也有家长的注水成分,学校未必全信。但网友故意将简历中的“神奇”部分凸显出来,加以对比和聚焦,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收割了公众关注的流量,放大教育焦虑,从某种角度看,这也是贩卖集体的教育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