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岗位 传承匠心
2018-07-24郭裕嘉马德佳
郭裕嘉 马德佳
23年前,父亲背着一背篓行李,送初为人师的胡虎林去学校任教,临分别时,父亲重重地拍了一下他的肩膀,叮嘱道:“虎林,一定要做一名好老师,千万不能误人子弟!”这一席话,伴随着胡虎林从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变成两鬓飞霜的中年教师,从“哥哥”变成“父亲”。随着年华流逝,如今的他仍时常辗转反侧: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当初父亲所愿,是否实现了自己的青春誓言……
扎根农村,甘当孩子的领路人
1995年,19岁的胡虎林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梦想成真,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站在神圣的讲台上,他不敢忘记父亲的嘱托,也不曾忘记自己的誓言,没有动摇那颗育人的拳拳之心,凭着一种初为人师的赤诚之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开始了平凡而又不平淡的教学生涯。
虽说当年的校舍简陋,条件艰苦,可正值青春年少的他热情满满,励志要用自己的激情和爱心教育那些如同雏鹰般的孩子,为山区里的孩子点亮人生之路。给孩子们传授知识是胡虎林最大的幸福,那时候他常常为了能让孩子们学会当天的知识而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年轻的他总感觉自己对知识如饥似渴,像海綿一样吸吮着各类学问,不断给自己充电、加油。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他自考了大专,完成了函授本科学习,真正圆了他的大学梦。在工作上,他更是不放松自己,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孩子,虚心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
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胡虎林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心中有爱,才能让课堂有爱,才能让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才会使学生爱上学习。喜人的是,刚刚参加工作两年的他,于1997年就被评为甘泉镇“优秀教师”。
一步步走来,他安心于农村,扎根于农村,他沉浸在自己的教学中,用心教好每一节课,他迷恋于教研,在名师的引领下自我钻研,不断学习,从教学走向教研,从教研走向课堂,让自己一点一点地成长起来,这一切收获都离不开不忘初心及领导的赏识和关怀。
在2008年麦积区中路片的教研活动中,胡虎林讲的是六年级数学《数的整除》一课。这是一节复习课,概念杂、难度大、内容多,临下课时还没有小结,他便草草收尾了。课后,麦积区教研室陈主任等着他从教室走出来,关切地询问:“不好上吧?”他笑着点头,陈主任又询问:“你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他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后,陈主任激动地说:“这样很好啊,为何不在下课前的小结中加以强调呢?”他说:“下课铃都已经响了。”陈主任拍着他的肩膀说:“没事的,一节课一定要将自己的关键处展现出来,不要因为下课铃声扰乱了自己的思路。”陈主任的一番话又一次激励了他,让他在教学中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
2016年,作为甘肃省“金钥匙”导师的胡虎林,在师管科靳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武山进行为期一周的送培活动,靳老师在生活上对每一位导师都很照顾。所有导师形成一个团队,一起住宿、一起用餐,闲暇聊天都离不开有关教育的话题,每个人都沉浸在繁重而又快乐的工作状态中。特别是在临近结束的座谈会上,市师管科的王科长忙完工作,加班从市里赶到武山参加座谈会。王科长的到来,让所有导师都多了些拘谨,但在和王科长的交流中发现,王科长又是如此平易近人,询问了每一个人的工作情况,以及生活方面有没有困难,并保存了每一位导师的电话号码,还高兴地说:“我是当兵的出身,就喜欢和教师在一起,特别是喜欢和优秀的老师在一起。”多么朴实温暖的一句话,让每一个人心里都热乎乎的,进而有了更多工作的信心与动力。
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胡虎林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和孩子们联系在一起,孩子们青春的眼眸能给他力量,领导关切的话语能给他勇气,同事真诚的微笑能给他鼓励,家长无言的信任能给他信心。工作23年当中,有欢笑也有眼泪,但什么时候他都没有退缩,他认为自己个性当中最大的优点就是不轻言放弃,一件事要么不做,要做就尽力去做好。他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对教育事业的忠诚。
爱如“慈父”,为了孩子一切都值了
多年来,胡虎林一直担任五、六年级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承担数学教研组长和课余兴趣小组辅导工作,工作任务虽然繁重,但他没有丝毫怨言。学校就是他的家,他吃住在学校,把所有精力都花在了学生身上。
有人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胡虎林一直坚持做学生年龄上的长辈,知识上的老师,情感上的朋友,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无微不至。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他爱他的每一个学生,在他眼里,学生没有好与坏之分,只有学习潜力、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不同的个性差异,他们需要的是帮助、关心和鞭策。对于那些学习暂时落后的、调皮的学生,更要不吝鼓励。
常文军是胡虎林带的上一届六年级一班的学生。“那时刚接上这个班,我就发现常文军和别的学生不同,身上不合体的衣服总是既脏又破,还经常迟到、旷课、不写作业,并且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看到这一切,我生气过、训斥过,但又想了解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后来在其他老师的只言片语中得知,常文军自小父母双亡,被过继给他的伯父照顾,由于他伯父家里条件不好,缺吃少穿,加上缺少双亲的关爱,养成了不爱学习、小偷小摸的坏毛病。”知道这一切后,胡虎林决定不再因为他违反纪律而训斥他、挖苦他,而是想着怎样用真心打动他,扭转他的这种不良状况。私下里,胡虎林会主动找常文军聊天谈心,并用好言暖语引导他,给他单独补课,过节时留他一起吃饭,并从家里带干净衣服送给他,甚至给他洗头。
记得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早晨,胡虎林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他见到常文军时,他只穿了一件薄薄的衬衣,小脸冻得煞白,不停地哆嗦,一股同情之心油然而生。胡虎林急忙拿来自己的外衣给他穿上,可这个倔强的孩子死活不肯穿,即便穿上也固执地说了声:“我不冷。”当得知常文军是因为弄丢了家里的牛,又被他的大妈赶出来在麦垛里睡了一夜时,胡虎林给他买来早点,安抚他的情绪。为了让常文军内心不要自暴自弃,胡虎林还在班上婉转地暗示其他同学要多照顾他,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来自老师和同学们的关爱,终于使这个个性倔强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泪水夺眶而出。面对这个身世可怜的孩子,胡虎林感觉到仅仅给他关心、补课是不够的,最关键的是要让他有一个温暖的家。于是胡虎林想方设法联系常文军现在的家人,希望他们关心这个孩子,给孩子应有的爱。通过不断走访,与监护人再三沟通、做思想工作,常文军的大妈逐渐改变了对常文军的看法。加之老师、同学们的帮助,以及学校对这个孩子的援助,常文军逐渐改掉了以往的坏习气。经过一年多的相处,常文军像是换了一个人,以前的坏习惯没有了,他变得开朗、活泼、主动,学习刻苦,课堂上表现积极活跃、思维敏捷,成绩稳步上升。在毕业典礼上,他主动站出来要为自己的班主任唱首歌,并流着泪说:“胡老师,您真是我的好老师,我想叫您一声‘爸爸!”胡虎林也非常激动,把常文军拥入怀中,此情此景让全体同学都红了眼眶。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胡虎林已记不清多少次因学生打架、上网、早恋等问题,磨破嘴皮、费劲心思地劝导他们;多少次激励他们、感化他们,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学习;不知多少次留在学校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辅导功课,与行为出现偏差的孩子进行谈心;不知多少次利用休息时间家访,引导家长悉心关注孩子的点点滴滴,引导家长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培养孩子全面发展。
对于胡老师的好,学生们都记在心里,节日时的一张张祝福卡片,手机里的一条条感谢信息,以及办公桌上那一摞摞无声的信件,都是学生们对老师的感恩。每每感念及此,伴随着满足的微笑,胡虎林的内心就会传来这样的声音:“一切都值了!”
责如“严父”,愿当学生的良师益友
马克思说,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追求的。胡虎林一直把这句名言作为自己人生的座右铭。因此,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渴望有更多锻炼自己的机会,不断地完善自己、超越自己。所以从进入甘泉小学起,他就积极参加各种讲课、评课活动,多次完成观摩课、公开课任务,让自己在教育的舞台上能有所成就。
在教学中,他兢兢业业,一心扑在教育上,把热情献给课堂,把爱心献给孩子。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听懂、学会课程,他常常钻研教材,不断摸索教法,了解学情,分层讲解,用心地备好每一节课,动情地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发现问题,轻松获得知识;在作业批改中,他采用面批和眉批相结合的方法,做到每本作业精批细改,对于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能对症下药,并给学生加注批语,让学生从中得知病因,从而更好地反馈知识。多年来,胡虎林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教学态度,始终走在课改的最前沿。在教改方面,他积极响应课改精神,大胆摸索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在教学中以目标教学和合作学习为主线,并渗透“快乐教学法”、“分层教学法”。通过“一帮一”、“一帮二”的学习小组,增强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创新意识,总结了一套“自学——质疑——探究——发现——强化”的学习方法,并结合“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他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教育与诱导相结合,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朋友,同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利用和家长互通电话、亲自家访,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把学生错误的思想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尤其在学困生的转化上,他能查其原因,抓住病因,从思想上重视学生,从心灵上呵护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学生,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理解和尊重学生,使学生增强自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产生爱学思想。
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大胆尝试,学生不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而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多年来,胡虎林深受学生的欢迎,深得家长的好评,他所带科目成绩总是在中心学校名列前茅,学生的数学成绩及格率均达99%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全科合格率在90%以上,一直稳居同年级第一名,全中心学校第一名。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生涯中,胡虎林探索出了“小组积分”班级管理模式。该模式依据“以小组自主、合作、竞争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全班56名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民主推荐16个组长,以抽签的方式决定组员,每组的座位由组长根据组员的意愿统筹安排。每天的学习任务除了班级统一的要求,也可以根据成员学习情况的不同,组长自行安排。采取每日积分制,每周累分制进行月末夺魁,比比哪一组的同学最团结,哪一组的学困生进步最大,成绩最突出。在实际操作中,组长负责关注每一名组员的成长和进步,这样一来,参与班级管理的同学增加了,维护团体荣誉的热情提高了。学生们自主管理时遇到学习困难的,全组共同行动,给予帮助;遇到调皮捣蛋的,组长便把他安排到自己的身边加以约束;遇到作业完成有困难的同学,组长便亲自在班级群里留言和家长沟通。一周下来,发现本组中进步大的同学,本小组会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激励,有的小组给有进步的学生赠送书签,有的小组开个小小庆祝会。每名同学都积极向上,为了不拖累小组,把每件事力争做得尽善尽美,每名同学都为自己组的活动出谋划策。各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座右铭,而且把它做成了精美的标牌,立在组内最鲜明的位置上。标牌上有的写着:如果错过太阳的时候你流泪了,那么你也即将错过群星。有的写着:同学如果缺少友爱,一切美妙的景象都将黯然无光。有的写着:不会宽容别人的人是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的。月末夺魁之后,同学们又要面临新的分组排坐,这样增强学生间的团结,使组与组之间形成了良性竞争与合作。积分的竞争,小组的合作,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学校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重传帮带,促青年教师成长
多年来,胡虎林一直担任甘泉中心学校数学教研组长,本着教研活动来自于教学,又服务于教学的宗旨,在开展教研活动时都要解决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他组织的教研活动能够做到提前计划,提前查找资料,带领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每一位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他带领青年教师大胆进行新课程改革,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
此外,他在农村数学教学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与实践,在国家教育部举办的网络研修中撰写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体会,由于成绩优异,被评为网络研修优秀学员,又被天水市教科所马玉莲老师推荐为网络研修“优秀教师十佳人物”。2011年~2014年,连续担任麦积区教研室小学组优质课数学评委,2011年~2016年,连续担任麦积区新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他本人承担的课题《利用生活资源创新数学课堂的案例分析研究》定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课题。在他的带领和组织下,教研组成员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教学研究活动开展得很有成效。胡虎林负责的甘泉中心小学数学教研组在2011年被天水团市委评为“青年文明号”。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他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并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理论知识。从2010年至今,他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全部取得了培训合格证书。
当然,他也迷茫过,看到自己身边的教师一个个进城工作,而自己依旧是一个农村教师时,也失落过,失去过前进的动力。但郁闷过后,他学会了反思,反思教学,反思自己。当他撰写的论文《推进素质教育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变成铅字发表以后,让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那就是他虽进不了城,但他可以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个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师。于是在教学中,他除了按课本教学以外,还琢磨出一套适合农村孩子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并且不断尝试,在探索课堂的同时,结合去兰州、北京培训后的所得,他茅塞顿开,坚定了前进的方向,也深深感觉到外出培训是给他最好的福利,他也把每次培训的新思想、新理念传递给学校的每一位教师,让他们在这片富饶的农村天地更好地钻研教学。2011年以来,胡虎林被麦积区教研室聘为小学数学评课组评委,被麦积区教师进修学校聘为小学数学新课程培训主讲教师,他将自己的理念和点滴体会传播给麦积区的每一位数学教师,将自己的心得无私地与同仁分享。
2014年,胡虎林又被聘为甘肃省“金钥匙”导师团导师,这让他的思想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5年去张川县送培,2016年去武山县送培,为期一周的“五个一”送培活动虽然工作很繁重,但却很充实,很有意义,也很有成就感。
近年来,他坚持不懈地进行理论学习,并组织全组教师认真学习理论,转变观念,努力适应新教材、新教法,观摩课堂实录,听课、赛课、评课,讲示范课、公开课,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特别是在学校实施新课程以来,他们教研组可以说是学校的龙头,带动了一大批教师积极投身于课改中,在搞好教学的同时,他们启动并实施了多个校本课题,经过不断努力和大胆尝试,已初见成效。2014年,胡虎林加入了“陇原名师”刘建瑛二级工作室,向名师学习,争做实践与科研相结合的好教师。
胡虎林扎根于农村23年,以一颗蜡烛般的心对待学生,以一颗清贫的心对待自己,以一颗拼搏的心对待事业。在这23年的时间里,他把满腔的热血献给了他挚爱的孩子们,把勤劳和智慧融入这小小的三尺讲台,使这块沃土上的花儿茁壮成长,竞相绽放。
編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