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贵心悟 有悟乃文

2018-07-24杨洁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悟性领悟教材

杨洁

多“悟性”的学生最善于学好语文,其境界往往胜人一筹。“悟性”包括透悟、醒悟、顿悟、再悟、悔悟等多种多样。“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宋·张载),“诗道亦在妙悟”(宋·严羽)。写作教学更需要“悟性”,悟性越多创新越多,个性越鲜明生动。高于一般吸收和认识意义上的“悟性”,是一种包括灵感又大于灵感的心灵升华的“内化”境界,是人的认识在某些作用力下产生的新的有序思维结构,或深化有序思维结构而产生的飞跃。它最能激励人们“自我求成”的高层需要,它是个性优越化的突出表现。近几年中高考“新材料作文”,倡导的就是独立思考意义上的悟性创新,包括立意、文体、取材、结构、语言表达的全面自悟自得,目的是希望唤起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要崇尚理性的透悟,心灵的舒展,视界的敞亮,在悟彻人间百态、世间万物中“赞美崇高,鞭笞丑恶”,从而用七彩的个性繁荣七彩的语言文学。

作文唤醒悟性,悟性启发作文,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悟性在语文尤其是作文教学中是我们身为教师要重点培养的内容。

不是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好悟性,那么怎么样培养发掘学生的悟性呢?

一是生活素材的积累。就积累的内容而言:长幼之情,家庭矛盾,邻里关系;成功与失败的经历,同学师生的交往;理想与前途,苦闷与焦虑,欢乐与忧伤;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无不吸引着中学生去思考。我们要引导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从生活中获得真实的材料。人们常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不错,每一天的生活都可以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真谛,或大或小,或浓或淡。学生接触生活,体味生活自然会产生许多主观想法,而在撷取生活中最精彩、有趣、值得回顾的场景时,他们会有很多独特的领悟。很多美好的心愿、大胆的设想、疑惑不解的问题会通过语言文字泉涌而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激活,为他们的写作开辟宽泛的材路。

二是对思想、观点的积累。悟性,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哲理,因而悟的内容就是事物的本質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不是凭空产生的,也需要平时的积累。思想积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课本。中学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语文教材既是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范本,又是了解和吸取中外社会、政治、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教材。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的实际,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和讲解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比如教材中的诗、词、文、赋、小说、戏曲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含着传统的审美文化,道德、风俗、礼仪文化、建筑、音乐、工艺文化等,内容十分广泛。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稍加点化,让学生从中接触到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精神品质的优秀篇章,更值得启发学生去思考,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及其规律;体认大自然和客观物质世界的奥妙,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初步的与人、社会和世界发展相一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是来自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及时记下偶尔闪现在脑海中的写作灵感,往往成为日后写作的“酵母”。教会学生多情感万物,慧眼看世界,诗意度春秋。懂得花木有情,虫鸟能歌,像海德格尔梦想的那样“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上”,让内心世界与外部生活和谐灵动。在通达事理、明辨是非中提高人际关系理解力,用思想支配眼睛去观察事物,去发展好奇天性。用多情兼激情去收获人生感慨,收获人间真爱。

有了悟性,怎样保护和发挥悟性的作用呢?

一是对学生的领悟火花要积极引导。比如教材中为我们树立的大量的人格榜样: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正道直行的执着追求精神;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高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和高尚人格;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奉献精神;还有表现中国劳动妇女勤劳、质朴、善良、勇敢、坚强的花木兰、刘兰芝等女性形象,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这些人物形象很容易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交流沟通,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道德力量,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人文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旅人文精神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二是积极发挥群体共生效应的作用。当教师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和同学教师交流自己的知识时,这会使他们欢欣鼓舞,使课堂生动活泼,造成一种集体工作的氛围。而人都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阐明自己的观点,他们会竭力找理由,查实据,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爆发出顿悟的火花。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共生效应”。教师在引导群体创设和谐的顿悟氛围时,可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诱导竞争,培养其成功感;二是引导求异,克服其从众心理。要遵循一条原则,即“厚爱原则”。由于中学生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想素养诸多方面的限制,他们的开掘、归纳能力可能进入某种误区,或因课业负担的沉重、人际关系的挫折而产生情绪的弥散,造成领悟生活、事物的片面性、偏激性;或因认识能力的局限,推理能力的稚嫩,而造成领悟结果的肤浅、孤立甚至错误。对此,教师要运用“角色转换”的方法,去体察、分析、归因,再对症下药、启发诱导,教之以正确的分析、推理方法。当学生思维的价值得到教师的“尊重”时,他们会产生积极的顺从心理,因为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且知识、修养高于学生,他们会主动地认同。当然,厚爱时,还应特别注意到,领悟能力应是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而不应是少数“写作尖子”的专利,教师应特别尊重作文差生的点滴进步,对其进行及时的褒扬,以呵护其柔弱的灵性火花。

★作者通联:江苏横林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悟性领悟教材
教材精读
多么痛的领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浮”字等
生活的悟性
When I Grow Up,I Want to Be…
记性与悟性
孙科长解人字谜
领悟真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