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变革探索
2018-07-24阳建忠杨天菊
阳建忠 杨天菊
高中语文课堂是灵动的,其课堂教学理应是有情感教育性的;她既是由无数生命、由无数人构成的生命文化载体,同时又肩负着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应是向人们传递生命的气息;教育专家卢家楣倡导情感教育并写了专著《情感性教学》;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教学要体现爱,爱就是一种情感。那么理论和实践上情感性教学存不存在呢?情感性的学与知识性的教有什么不同的吗?如果有,那么教师如何进行情感性的教,学生如何进行情感性学习呢?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能不能依托一种教学模式破解“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谬论呢,能不能依托一种教学模式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呢,能不能依托一种教学模式肩负起传承文化与文明的重任呢?这种种困惑都需要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转变教学理念,抛弃旧的模式,对高中语文课堂进行深度变革,并探索新的出路。
一、“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正是遵循新课改理念,大胆探索出的情感性学习的教学新模式
新课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模式。所以新课程改革是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地转变的。而“以人为本”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正顺应了这种学习方式。
“以人为本”从观念层面来讲,它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人文精神的宏扬和实践,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从研究的内涵来说,它是关于人的自身的学说或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对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尤其是精神文化属性进行探究的学问;从人本教育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在批判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构建教育的优质化和理想化的价值体系,不断地弘扬对人的品德、情操、境界、人格的教化和熏陶。“以人为本”在教育活动中具体体现为“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这也是理想教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因此,培养具备高尚品德、聪明才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鲜明个性且善于合作的一代新人,这既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社会对教育的期望,更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就是要努力使每个学生成为志向高远、人格健全、基础扎實、特长明显、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有用之才。
而“三维七段”中的“三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七段”是指教学过程的七个阶段,即学习引导、先学自研、互动探究、点拨讲解、训练内化、诊断反思、辅导提升。“以人为本”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是按新课改的精神,将三维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师的三维教学和学生的三维学习;其设计与实施,不仅包括课堂内的教学活动,也包括学生的课外学习,是对学生学习的整体设计;这种教学模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三维”是核心,“七段”是过程,“三维”通过“七段”来呈现,“七段”是实现“三维”的手段和途径。在七个学习阶段中都必须贯彻“三维”的教学理念,将“三维”渗透到“七段”的每一个环节中。这种模式要求教师要在三维中教,学生要在三维中学。学生在三维中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更重要的是情感性的学习,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新课改指出,学生在学校内较为重要的学习就是情感性学习,并成就为一个有“情”之人。正如语文教学中的所谓“文道之争”的“道”就是“情”的问题,数学、物理中理智感也属于情感,这种情感就是求知、探究、成功的喜悦。
因此,学生在“三维”学习中始终存在“情感教育”,只不过是有显性或隐性,积极或消极之分。心理学认为知识、文化是显性课程学习,情感、态度是隐性学习。老师上课的情感一定是显露于外的;教师对学生情意的影响,比讲的知识、技能更有作用,如课堂评价。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人的情绪表现,如陈景润的初中老师对他的影响就是情感性教学的典范。因而一堂课要富有情趣,不管老师意识与否,情感性教学都是存在的,只不过学生情感性学习是隐性的,是潜移默化的。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正是依据心理学原理,遵循新课改理念,适应情感性学习的需要并在思考与教学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二、基于“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探究式情感学习的思考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是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融入七段之中的新型教学模式。其中“七段”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一定的逻辑顺序,同时也互相渗透,既不是将教学过程进行的简单分段,也不是简单的先后关系。七段中一、二段主要是引导,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三、四、五段主要是指导,以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探究学习为主。六、七段主要是辅导,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是以单元为一个模块。“七段”不是每节课都必须体现和反映,要求老师们要根据学科、课型的特点,以及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如内容、学情、时间等)恰当地划分“单元”。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应根据教学实际确定合理的教学流程。因此,“以人为本”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的精彩处在于互动探究即探究式学习。针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探究式学习就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语文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将第一思考时间,第一体验过程,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活动起来并积极地去思考、去体验、去表达,从而去感受情感,传递情感并潜移默化地传承语文文本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文明。
学习金字塔告诉我们,高中语文课堂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都是基于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成的;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则是建立在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探究式情感学习方式上。据此,语文学习应该变学为思,以导促学,促使学生从苦学、死学、难学中转变为情感式学习即乐学、活学、易学、会学。语文探究式情感学习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奠基。当今许多高考语文题就是开放性的,主要考查学生研究性情感学习的成果。如2010年云南高考语文卷有一题:某中学一研究性学习课题组对该校学生的图书借阅情况作了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文学类图书5%,作文类图书21%,科普类图书1%,试题类图书33%,奥赛类图书20%,娱乐类图书21%;试根据调查回答问题(5分)。1.从图书用途角度简要概括借阅情况(不要出现具体数字,不超过50字)(3分)。2.根据日常学习生活及本次调查情况向同学们提出合作探究学习及分享阅读的建议(不超过30字)(2分)。由此,我们语文人不得不反思:以往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一维教学还能不能适应高考的需要,还能不能适应新课改的需要,还能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还能不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不能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基于此,是必然对旧式传统的一维或二维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度变革;是必然实施三维的教和三维的学;是必然在自主、合作、探究式情感教与学中找语文课堂教学的新出路。
三、基于“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下的语文课堂探究式情感学习的实践
“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探究式情感学习是互动的学习包括认知互动、行为互动和情感互动。互动的实质就是情感思维互动。让学生在情感思维过程中发现问题,在师生情感互动中探究问题,让师生、生生之间相互受益。这种情感互动是平等地、民主的互动,是语文课堂的一种动力。试想没有情感的互动那是平淡的、乏味的,是不能让师生、生生产生共鸣的。同时,这种学习模式也是探究式情感交流学习方式,是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在平等、民主的交流基础上的探究方式;只有建模在这种情感式探究方式的学习才会让教者有依托,学者有情趣,才会产生热烈和适度紧张的课堂气氛,才会有充分的合作与交流,才会真正让语文课堂高潮云起。
例如:《琵琶行》的教学实例:
教学模式:“三维七段”单元教学。
教学流程:
1.教师安排学生在周末先学自研,结合《与名师对话》和《古代汉语词典》对课文全文批注,要求用不同颜色落实在书本上:(1)作家、作品、写作背景;(2)生字词的形、音、义;(3)古汉语语法:通假字(形音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4)疑难问题。
2.课堂上,老师和小组长以及科代表用10分钟左右清查先学自研的批注工作。再用30分钟师生、生生情感互动探究,并由小组学生代表到讲台上探究交流。
(实录:某小组学生探究式情感互动质疑案)
生1:“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为什么唤不出来,那是司马大人呀?(学生疑惑)
生2:为什么出来了还半遮面?
(学生复议)
生3:难道是丑,还是演奏的需要,还是内心痛苦而羞涩?(学生再度疑惑)
(学生继续探究)
生4:大概是年长色衰吧,文中“老大嫁作商人妇”。(学生情感凄凉悄悄地说)
生5:文中“同是天涯沦落人”,可以看出她终因色衰被弃而独守空船的痛苦正如诗人被朝庭贬谪一样内心纠结。(学生若有所思地说)
生6:不对,也许是社会对当时“娼伶”不公平待遇造成的吧。现在也许她是“明星”呢?
……
学生评价:觉得一节课时间真快。自己有所思考了,不知不觉中善于表达、善于交流了;课堂上也可以畅所欲言了,语文学习的兴趣也来了,成绩也提高了。
教师反思: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情感(如案例中的“凄凉”“悄悄”“若有所思”)去探究,让学生感知文本中的情感,这才是真正的解放,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的灵动课堂。
再如:高中语文必修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重要知识点:修辞“通感”。老师讲授“通感”的知识和判断其类型的技能,也许学生只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倘若如下操作也许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实录:某小组学生探究式情感互动质疑案)
生1:林黛玉在《游海棠》中有一句好诗“见得梅花一缕魂”,花的魂在于一缕香,荷香该怎么描绘呢?(学生疑惑)
生2:用“香喷喷”行不行?(学生复议)
生3:用“很香”好不好?(学生复议)
生4:我们看朱自清是怎样描写的?(学生提议)
生5:是不是“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学生将信将疑)
生6:清香像“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句子有些怪异,香味(嗅觉)怎会像歌声(听觉)呢?(学生满脸疑惑)
(学生七嘴八舌地探究)
生1:想想:零星、点缀(花少),微风(不是大风),空气中飘来的荷香想必不是很浓,是淡淡的。(学生又疑惑)
生2:而且随着微风的方向回旋,似有若无,感觉上像远处传来的渺茫的歌声,“渺茫”是否是指示一个想象的方向,时断时续,依稀可辨。(学生小声说)
生3:通常的比喻都是用具体的,熟悉的事物来比抽象的事物,但这里却是用歌声比香味,两个都是无色无形,难以捕捉的。这是比喻吗?(学生深度疑惑举手示求)
师:这是一种修辞,它给人以新奇感,更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这种感觉上的互通在修辞学上叫做通感。“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
师:我们来举个例:这姑娘说话声音真甜!
生3:哦!这句话我听过。(学生喜悦)
生2:老师,声音是听觉,甜是味觉;他们互换了,是不是?(学生若有所得地问)
(师生、生生探究式情感交流积极而活跃)
师:这个例句和文章中的是否相同呢?(老师若有所思地问)
……
凡此案例,不一一列举。总之,要实现语文课堂的灵动,必须变革旧的以“老师”为中心的“一言堂”“填鸭式”模式;必须把探究式情感教学植根于高中语文课堂的每一个角落。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变革任重而道远,我们身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人只有通过探究式情感教育才能对学生育知、育智、育情;只有通过探究,才能让学生掌握知识,获取智慧,丰富情感;才能赋予语文课堂灵动的生命力并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才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問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真正传承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然而,我们又不得不反思师生间、生生间进行探究式情感学习过程中存在监控薄弱,学生准备不充分,盲目互动等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的探究式情感学习中,我们首先要对学生有明确的要求,要让学生在探究式情感学习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动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同时就教师而言,是要处理好“以人为本”的“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入模、有模、无模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由“经验型教师”提升为“研究型教师”;一般责任型教师提升到“爱心型教师”;由“育智型教师”到“育心型教师”。这样“三维七段”单元教学模式中探究式情感学习的研究成果才能真正转化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原动力。
★作者通联:成都市华阳中学;成都市华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