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文化“供给侧”改革

2018-07-24蒋年凤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供给侧素养教材

蒋年凤

语文教师要顺应时代的要求,大力革新语文教学,采用科学化的手段与方法,将文化培养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文化素养。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材为载体,挖掘文化内涵

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载体,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高中语文教材经过历史性的更新换代,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因素,这对于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高中语文教材当中,存在一些非常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描述方面能够体现出较强的美感,还有一些作品可以充分揭示出相應的人生哲理,引发学生的思考,部分作品致力于体现真理之光,亦或是弥漫着至亲至爱……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食粮。

如:李密所著《陈情表》文中蕴含的忠孝文化;鲁迅的《祝福》中的婚姻文化;《项脊轩志》中的追求功名的心理历程、建筑文化、婚姻文化、庭院种植文化……

可见,语文教材中有丰富文化内涵。要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就应挖掘语文教材中文化因子,让学生在对文化因子的咀嚼中,得到熏陶提高文化修养。

二、优化教学策略,渗透文化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吸取精华,充实底蕴,形成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并提高比较辨别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塑造健全的人格。”可见,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素养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课堂学习作为文化素养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之一,需要教师借助课堂学习真正引领学生深入走进作品,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体现出文化的源远流长,发挥文化所具有的陶冶性情作用,让学生不断追求高尚情操。

在课堂教学中,在重视掌握并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及基本能力的前提下,要凸显语文学科的文化性特征。因此,语文教师要优化教学策略,充分运用追求崇高理想,启迪学生追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运用优美的诗歌,激发学生对人类智慧的领悟;运用陶冶高尚情操的美文,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美好等等。如,孔子的思想“仁爱”;李白的豪情“安能折腰催眉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抱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壮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鲁迅的志向“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空灵与淡泊;体会“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玩味“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意境;领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豪情。

教师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是要让文化的春风,唤起学生盎然的兴趣;让文化的细雨,滋润学生干枯的心田;让文化的魅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让文化的多姿,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额外的任务,而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素养的培养应该像春雨,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能力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宽汲取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

教《江南的冬景》一文,本专题旨在加强学生对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感受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本文属于本专题“谛听天籁”部分,我着意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之美,感受济南这一区域的风情。为了让学生更深切地理解这题旨,我要求学生寻找与本文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并写出感悟,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推荐一篇共享阅读;然后我在共享资源中精选出了“关于济南的山和水”“《济南的冬天》的绘画美”“慈善的冬天——品读《济南的冬天》”等作品,并汇合成资料链接给同学们阅读。最后我还进行了相似阅读,推荐阅读了《故都的秋》《翡冷翠山居闲话》等体悟自然、寄情的这样作品。这样学生既深刻理解文意,又拓宽阅读面,提升文化素养。

总之,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作为教师,要把文化素养的培养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文化素养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让具有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转变为学生的文化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基。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供给侧素养教材
教材精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