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微课教学设计的创新研究
2018-07-24高爱芳李芸陶然
高爱芳 李芸 陶然
摘 要:作为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微课教学目前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可,尤其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利用微课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成为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针对高校微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微课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应用三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校微课;微课设计;混合教学
一、 高校开展“微课”教学的意义
(一) 契合高校教学改革的建设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点》明确规定:“十三五”期间要进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总体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面对的重要主题和主要任务。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教育的信息化水平逐渐提升,其发展焦点已经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自身应用问题。
2012年教育部全国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对微课的定义为: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所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高校微课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高校微课是微型学习时代背景下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相结合的产物。高校微课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与高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建设要求相契合。
(二)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自主学习动力
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90后,他们是新时代的领军人物,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知识。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教学资源,其最大的优点就是短而精,时间在10分钟左右。而一般人的注意力有效集中时间也就在10分钟左右。所以从时间角度来说,微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学习方式,微课具有时间方便灵活、不受空间限制以及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尤其有利于较难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反复操作学习,直到搞懂为止,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 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更加钟情于网络媒体授课的形式。学生只要依附于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进行微课学习,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课程流程较传统教学发生了质的变化。
教师通过微课教学,一方面能够带动教师跟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知道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节措施。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二、 高校微课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大部分微课是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教学方式是教师课上讲授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被动学习,随着网络课程资源的普及,学生可以利用一切网络手段获取知识,教学模式已经由学生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目前高校微课在我国的发展呈上升趋势,但在微课设计方面的研究还不是很全面。大部分高校微课设计时仍以教师而不是学习者为中心;建设微课是为了满足开发者的动机需求,而不是学习者的学习需要。现在普遍存在设计微课时,从教师的各方面需求角度出发,忽略了学生的各种需求。
(二) 微课只是传统课堂的压缩版
上个世纪90年代微课才进入我国,自2010年胡铁生首次提出微课的概念后,全国大范围内掀起了微课热。2012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高校微课教学竞赛。
目前大部分高校老师在开设微课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参加竞赛,对微课的本质认识不够,有的直接把一节课的内容压缩成10分钟的微课,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内容并没有改变,这就导致重点不突出,只是传统课堂的压缩版,这就导致最后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
(三) 微课教学目标过于多样化
微课一般时长只有10分钟,这就决定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解决实际问题,如果目标设计过大或者过多的话,就会导致最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我国高校微课设计中普遍存在缺乏合理的教学目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一节微课出现多个教学目标,这样就会导致所有目标都落空。相对传统网络教学而言,微课就没有任何优势。
三、 高校微课设计的基本策略
(一) 以学习者为中心设计相应的微课产品
高校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普及知识和满足学生显性需求下,更多从学习者的角度挖掘更深层次的需求。首先要满足学习内容与现实需求一致性,其次就是摸索如何有效进行微课学习,最后就是评价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效果。
因此在微课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各种需求,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习者的反馈互动,可以设计各种调查表了解学习效果,对课程进行实时更新。这样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不断对课程进行改进。
(二) 制定精准的教学目标
精准的微课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准确定位,同时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为实现学习目标深入思考。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目标进行分解,不宜过深和过宽,主要是解决某一个知识点中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
在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结构性,每段视频之间一定要有逻辑性顺序,这样才会有一定的层次性。便于学习者吸收和理解,提高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早日完成学习任务。
(三) 与混合教学方式相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微课中的微视频可以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方式将教学单元的微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完成预习任务。一方面解决了大学课上时间有限的难题,另一方面将部分教学内容放到课外让学生自主学习,减轻了教师的课堂压力。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小组讨论、各种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预习效果,并通过微视频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教学单元的重点知识。课堂上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能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课后通过网络方式再次发布微视频,进一步巩固复习教学单元的重点及难点。对于课堂上仍没搞懂知识点的学生来说,提供了一条很好的复习路径。
参考文献:
[1] 吴燕.关于高职院校微课教学的利弊分析[J].科技视界,2014.
[2] 苏红.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职业,2013.
[3] 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
[4] 孙聘.基于用户体验的微课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5(3):63-68.
[5] 杨明,李戈文.全国高职教育微课教学比赛技术分析[J].科技资讯,2015(1):13-15.
作者简介:高爱芳,李芸,讲师,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
陶然,江苏省南京市,南京斯图加特联合展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