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作文竞赛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7-24刘俊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竞赛大赛素养

刘俊

语文学科与素养有高度关联,这在作文中表现尤为明显。特别是在作文竞赛中,语文核心素养往往决定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如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指导学生参与作文竞赛,已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高中作文的基本类型

高中作文的基本类型有课堂作文、考场作文、日常作文和竞赛作文。

课堂作文,一般是课堂布置,要求課堂完成或课外完成,大多为命题写作,侧重于写作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主要目的是适应考场写作。考场作文命题形式不一,强调文体明确,一般不写诗歌,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要求具有规范性,评价标准要一致。日常作文无固定的命题,侧重于自我的表达需求,强调个性化、真实性,如读书笔记、日记等等。从写作主体的角度说,这是最自由、最具创新性的作文,但难以制定客观的评价标准。

与日常作文相比,竞赛作文限制更多。但与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相比,竞赛作文更灵活、更宽泛,文体多样化,评价多元化,更具挑战性。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往往不写不熟悉、没把握的文章,以求稳中取胜,因而难有上佳之作。竞赛作文则不然,如果作文没有新意,缺乏深度,就无法脱颖而出。由此可见,竞赛作文更强调要与众不同,大胆创新。

二、全国性作文竞赛概况

在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大潮中,一些全国性的作文竞赛活动应运而生。竞赛中拿到较高奖项的参赛者,就能获得参加相应的高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竞赛获奖作品在社会上推出后,往往受到学生们的关注,甚至引为范文,在写作中加以模仿。

当前最有影响力的全国性作文竞赛,主要有上海“新概念作文大赛”、北京“创新作文大赛”、山西“《语文报》杯”作文大赛等。此外还有“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培文杯”全国青少年创意写作大赛、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文心雕龙杯”全国中小学校园文学写作大赛等等。

这些赛事让获奖者与高校之间通过竞赛建立关联,有利于高校自主招生、选拔人才,得到了部分高校的认可。其中新概念作文大赛起源最早,影响最大,其权威性也得到了全国各高校与一些作家学者的肯定,被誉为“语文奥林匹克”。

三、作文竞赛的写作要求

作文竞赛的写作要求大同小异,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新”“真”“实”三点。这与语文核心素养是基本吻合的,尤其是“新”。

“新”即创新,涉及“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有新思维,勇于打破旧思想、旧观念;“新”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提倡个性化的自由表达,反对模式化的空话、套话,充分展示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新”还涉及“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要有新体验,给读者以新感受。例如1999年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韩寒的作文《杯中窥人》获得一等奖。当时有位编辑将纸团投入水杯,要求以此为题作文。韩寒从容下笔成文。他从杯中的纸团慢慢被水浸湿,联想到社会中的人就像杯中的纸团,逐渐被沾染、侵蚀,最终失去本色。这篇文章见解独特,善用类比联想来立意谋篇,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真”与“实”涉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真”即求真,要求学生杜绝虚假,倡导真实体验,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实”即务实,要求写作内容充实,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有时代感和责任感。例如2006年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一学生王帅的作文《在“书籍”墓前的讲话》获得特等奖。作者模仿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书籍写了一篇悼词,对社会读书风气的日益衰微表达了自己的忧虑。这篇文章善于模仿而又不落窠臼,立意创新而又针砭时弊,表现出年轻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社会的忧思。

作文竞赛要求“新”“真”“实”,勇于打破桎梏,为学生展现文学才华搭建了崭新的舞台,让社会重新审视与思考人才培养方式。大赛的成功不是因为与高校挂钩,迎合了学生的升学需要,而是因为凸显了语文核心素养,还原了语文学科的本质,让作文教学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四、作文竞赛的指导策略

高中生写作有四大病症:空泛、套路、矫情、浅薄。空泛表现为不切实际、言之无物,套路表现为生搬硬套、人云亦云,矫情表现为无病呻吟、言不由衷,浅薄表现为思想肤浅、语无伦次。这些问题长期难以解决,教师往往又局限于写作技法指导,不能从更高层次思考作文教学的变革,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从提高语文核心素养入手开展作文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引导学生参与作文竞赛则是实现这一变革的有益尝试。

可以说,作文竞赛的实质就是语文核心素养的比拼。从指导者角度来说,教师必须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传承与理解文化,通过阅读来夯实文化底蕴,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鉴赏品味,探索文本意蕴,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增强语感,发展思维,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作文的不二法则。例如韩寒的作文《杯中窥人》一文涉及许多文化名人和各类书刊的知识,这篇文章获奖与作者丰富的阅读积累不无关系。

其次,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让学生学会塑造艺术形象,借助形象来解析社会,表现人生。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的使用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象的形式去显现真实”。例如2016年第十一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吉林市第一中学程湘怡的作文《遇见》获得高中组特等奖。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从老虎的视角落笔,写出老虎被关在动物园里的希望与绝望、友情与亲情,用虚构的故事、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对动物权益的保护意识、对人类文明的反思。

再次,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生活,体会生命价值,培养人文情怀,提升人生境界,从而提高作文的境界和高度。例如2015年第十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湖南冷水江一中高三学生肖一笑的作文《奶奶的雪花膏》获全国一等奖。作者欲扬先抑,先写奶奶爱惜雪花膏,不肯与人共用,显得小气刻薄。后写奶奶用雪花膏唤醒发病晕倒的爷爷,揭示奶奶对爱的珍惜。作者写的是生活小事,却不乏趣味;语言朴实,却能以情感人。

最后,高中生不乏细腻的情感,对社会与人生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往往缺少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认识事物往往止于表面,流于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发展与提升思维,准确抓住问题关键,深入分析事物本质。例如韩寒的作文《杯中窥人》笔锋犀利,鞭辟入里,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和思辨性,虽是随性之作,却能保持独立的见解。

从参赛者角度来说,学生首先要把写作当作自己的情感诉求,通过写作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真实地表达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感受。其次要把写作当作是自己的人格塑造,在开拓视野的基础上,陶冶性情,思考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再次要把写作当作自己的学习机会,以竞赛为动力,多读几本书,多练几次笔,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才是把写作当作是自己的升学手段,冷静地参与竞赛,争取获奖。

高中生提高作文水平不一定要通过作文竞赛,但参与作文竞赛是一个可供探索的途径。教师开展作文教学也要从这一基本点出发,通过阅读、审美、思考和实践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从而最终实现学生作文的升格。

★作者通联:福建福清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竞赛大赛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创新思维竞赛(3)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创新思维竞赛(6)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我爱海洋”知识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