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存在的误区及改善对策
2018-07-24朱玲玲
朱玲玲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要具备阅读、欣赏、理解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对阅读课产生兴趣,然而在某些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没有掌握所学,反而对语文课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笔者在此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对策。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以语文教材为范本,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学生还没有开始阅读,教师就以自己的理解、体验直接传递给学生。然而这种做法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文章的判读,对学生的后期语文阅读和理解产生很大的困扰。这样十分不利于学生阅读方法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从而使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低下。
2.阅读教学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学过程也应该是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然而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貌似民主开放,实则教师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总是传授得很多,而学生的思考总是很少。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这种不平等教学环境下,学生很难掌握学习要点并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只会一味去迎合教师,久而久之,学生缺少自我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无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传授怎么学,远比只灌输结果重要。
3.许多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总是一味定式化,流程化,在教学过程中刨根问底,扼杀了语文的生机,使得语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肢解文章零碎的知识,语法,文章中心,死记硬背,忽视文章整体性,导致学生难以忍受这种生吞活剥式的学习。长此以往的机械学习模式,使学生总是敷衍了事,依葫芦画瓢,学习变得呆板生硬,学生无从掌握学习的要点,缺少学习的创造性和自主性。
4.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掉语文的具体可感性,每个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是千差万别的,而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往往要求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整齐划一的。忽视和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导致阅读教学的课堂如一潭死水,无法激起学生的动力,使学生无法体会到阅读文章的愉悦感。而没有兴趣作为动力,学生的思维逻辑就会变得应试化,呆板化,更别谈什么综合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了。
二、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对策
1.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实际出发,设计学生可以接受的教学活动。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阅读,掌控好课堂的节奏,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体性,积极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和同学积极交流讨论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问题、思考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并为以后的阅读写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在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一味的流程化,定式化,在设计教学时,老师应该积极创新,提出文章的中心问题,避免问题过多化,导致学生在课堂中无法达到注意力的集中。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用熟悉的知识去引申新的知识发展区,让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去体会语言的奥秘,去体验“意能称物,词能逮意”。领会语言的神韵,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敏锐的洞察力。
3.在語文阅读教学中,要接受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避免学生思维的应试化、呆板化。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过程中,积累好词好句,提高审美情趣,积极思考文章大意。教师在授课中避免占用学生阅读时间,一味传授自己的阅读意见,忽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阅读思考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作精神,审美意识,让学生认识阅读的本质,感受到自主学的快乐。
★作者通联:江苏启东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