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未来教育 探索项目式学习范式
2018-07-24陈尚宝
陈尚宝
[摘 要]围绕“未来教育与项目式学习”这一话题,30余位中外教育专家和900多位国内教育界同仁参加了“2018新时代未来教育与项目式学习高级研讨会”。与会者就未来教育的发展特征和项目式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实践策略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深圳市盐田区向与会代表展示了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案例,成为探索項目式学习的范本。
[关键词]新时代;未来教育;项目式学习;现象教学
2018年3月28—29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8新时代未来教育与项目式学习高级研讨会”在深圳市盐田区顺利召开。来自美国、英国、芬兰等国家、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国内的30多位知名专家,以及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局局长、优秀校长、学科教师、科技精英900余人齐聚一堂,展开了高峰对话,以专业的教育理论和成功的教育实践案例,为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提出真知灼见,并建言献策。期间,深圳市盐田区展示了6所学校项目式学习工作坊的探索实践,得到了现场专家的称赞。会议就“未来教育与项目式学习”形成了价值共识和实践策略。
一、对未来教育的基本认识
未来教育是什么?面对滚滚而来的信息化浪潮和已经到来的伟大新时代,我们应该怎么办?本次研讨会聚焦的话题之一就是“未来教育”,来自国内外的教育专家们对未来教育的特征形成了一些基本共识。
1.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人的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与国际教育研究所所长王素研究员认为,未来教育会更加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权利平等和社会正义、尊重文化多样性、国际团结和分担责任。未来的学校一定是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更加关注人的能力、思维、道德、情感、艺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未来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式学习、游戏化学习、项目式学习、基于场所的学习。要给学生提供真实世界的学习,才能真正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深圳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范坤指出,在探索未来教育的时候,要牢记未来教育同样是立德树人的教育,未来教育需要未来的校长、未来的教师、未来的教室、未来的课程和未来的教法。未来教育应该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是适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育,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到来的教育。
深圳市盐田区教育局局长李志利指出,未来教育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关注学生未来的成长,将教育的追求从引导学生掌握外在的知识技术体系延伸到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由知识记忆走向知识理解,由知识学习走向知识创造,更加注重培养人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更加注重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北京八一学校副校长朱凯指出,未来教育应该是达到这样一种境界,教者乐教,学者乐学,并且为一生作奠基,这才是最重要的。
2.未来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曾天山指出,信息化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资源,改变了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学管理效率。教育要注重“课堂革命”,未来学校的发展将结合国际化、信息化、科学化三个要素,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副总编、《基础教育参考》杂志主编王永丽在谈到未来教育时强调了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要和时代发展相适应,教育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化社会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教育的时代性;二是要考虑到教育理念和内容的超前性以及教育效果的滞后性,思考未来社会需要学生具备哪些能力;三是要协调教育手段的先进性和传统性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非常发达,但并非所有课程都要使用先进技术。
3.未来教育要进行整体的构造和变革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叶文梓研究员提出,未来教育会重构学习过程,重构教学,重构课程,方方面面都会发生整体性的变化。要意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提出的新的需求;要意识到教育各个环节正在变革;要意识到每个学校、每个教师的情况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未来。每个人要用自己的方式发现走向未来的路,并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的是开放、合作和创新。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认为,未来教育要体现“四化”。一是中国化。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智慧,彰显中国特色。二是现代化。现代化最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信息化,现阶段要推进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三是纵深化。纵深化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要发生深度变革。四是整体化。整体化不仅体现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的整体推进,还包括财政、人社部门的整体性推进;体现在大中小幼一体化推进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整体推进。
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杨爽从企业视角提出了“基因不老,两质永葆”的观点,强调未来教育也需要一种范式上的突破,需要一种创新的工具。
4.未来学校将是“云教育+实践场”的集合体
王素认为,未来学校就是“云教育+实践场”。“云教育”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学习效率问题,使学校通过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互联互通的共用平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校要培养具有社会性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传统学习方式将很难完成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学校要提供“实践场”,即真实的世界,所以要通过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方式。项目式学习不是一种课程,而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和理念。它的核心意义是,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在真实的情境里,运用所学的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李志利指出,未来的学校一定是新样态的,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的学校;未来的教师将主要承担学生学习的规划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非知识的直接传播者;未来的学习将更多基于项目、跨学科和探究性;未来学校的应用场景应该是集智能化、泛在性、强合作于一体的实践场。
北京八一学校校长沈军认为,未来学校的核心是改变人的学习方式,而这种改变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项目式学习是未来学校变革中特别恰当的切入点。
二、对项目式学习的基本理解
1.项目式学习的内涵
王素指出,项目式学习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对真实世界里值得学生花费精力研究的各类话题进行深入调查和学习;二是学生通过合作完成较长期的项目,增加对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并提出有深度的问题,进而成为终身学习者;三是教会学生对所处真实世界提问并找出答案。
李志利认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是指学习者充分选择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以团队为组织形式,在实际体验、探索创新、内化吸收的过程中形成技能并获得发展的学习。
2.项目式学习的特征
王素认为,项目式学习要解决生活当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长时间工作来调查和回应真实、有趣和复杂的问题或挑战,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
沈军指出,项目式学习具有五个特征,一是从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学习,这个问题被称为驱动问题;二是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情境中对驱动问题展开探究,类似学科专家的研究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及应用学科思想;三是教师、学生、社区成员参加协作性的活动,一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与专家解决问题所处的社会情形类似;四是学习技术给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提升能力;五是学生要创制能够解决问题的产品,既是课堂学习的成果,也是可以公开分享的。
3.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
和传统式学习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实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会议上,一些区域教育行政领导、学校校长和教育科技公司分享了项目式学习实践的案例。
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和建筑设计学院教授洛克(Frank Locker)博士在大会上做了题为《项目式学习的未来及其对教育机构空间设计的影响》的主旨演讲,展示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学校创客空间的设置,并表示“唯一阻止大家前进的就是你们的思维模式”。学校需对活动进行很好的编排和时间安排。跨学科教学大纲的设计,需要教师进行合作式教学,并更加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未来的项目式学习不仅是课程的变革,也需要学习空间的变革,这样才能承载变革的课程,才能接纳新的学习方式。
芬兰教育专家佩乌拉(PekkaPeura)分享的主题是《芬兰个性化学习与评价理念及模式》。芬兰强调合作式学习,所以会精心组织整体学习活动,使其同时具有社交的功能和体验,评估工具和评估方式也是一种引导学生的办法。“你必须要改变评估方式才能够真正有效地改变你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学习者,并且要学习如何更好地教学,这是芬兰一直秉承的理念。
英国Gaia科技公司区域总监谢赫(Zishan Sheikh)和深圳英之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翔从技术角度分享了先进技术如何支撑和服务未来的项目式学习。技术不单单是工具,也包含着独特的价值和思维方式,学习的过程越来越成为技术的应用过程。未来的项目式学习离不开技术手段的支撑,但学习和教育都不可能仅是一个技术化的过程。
北京八一学校校长沈军和副校长朱凯介绍了该校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做法和体会。项目式学习在学校有三种实践模式:一是在学科课程体系中构建的项目式学习。如学校开展的戏剧教育项目——《E=mc2》,是全国首部中学生理科实验剧,也是基于戏剧和物理学科之间的跨界项目式学习。如“全书阅读教育戏剧”项目的实施,将高中阶段14篇必读文章通过排演一部话剧《鲁镇的革命》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二是预设任务的项目式学习。这种学习有明确的成果目标和开放的完成过程。如学校STEAM项目中的古船项目被安排进课程体系,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古船的设计和制造,强调过程性和参与性。三是“真实的世界”挑战赛。该赛事旨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领域的兴趣。学生团队需要通过共同研究来解决一个航空航天相关产业所面临的挑战。学生们将利用专业工程软件开发解决方案,并完成一个工程报告来合理论证该方案的可行性和价值。
他们还谈到了学校在实施项目式学习中曾遇到的挑战。如教师热情高,但项目设计和实施能力不足;在课程建设中,项目式学习理念虽新但占比较低;在学习方式上,项目式学习受限于习惯性思维;在资源整合上,社会供给品质不一。此外,项目式学习在进课堂方面也遇到了时间安排上的困难。
香港大学的霍伟栋博士分享了自己的学生参加汶川地震重建项目的真实案例,说明开展项目式学习的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事情有意义,二是培养合作精神,三是跨学科。
李志利分享了深圳市盐田区开展未来教育的实践探索,重点提到盐田区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培养,在全区中小学大力倡导基于项目的跨学科的探究性的学习。
深圳市盐田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天才介绍了盐田区在开展项目式学习实践中正在发生的四个转变。一是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轉变,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播者,而是连接事件的策划者;二是由单一学科学习向跨学科融合转变,学生自动进行知识整合与融合;三是由知识学习向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与提升转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四是由课堂教学向课程育人转变,课程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而构建。项目式学习正在推动“课堂革命”,促进教学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项目式学习的盐田实践范式
本次会议中,深圳市盐田区为全体参会代表安排展示了六个专题工作坊,是盐田区属六个学校结合各自办学特色开展的不同类型的项目式学习,包括“STEM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基于红领巾行思学堂的项目式学习”“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基于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基于教育戏剧的项目式学习”等,每个工作坊都有不同的学习范式,但均指向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的自主性,旨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王素指出,盐田区不仅在技术上为学生提供了智慧学习的环境,更重要的是在项目式学习上开始系统化地深入探索,方向广泛而且多样。盐田区所展示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范式如下。
1.基于场景的项目式学习范式
盐田高级中学展示的主题是“STEM课程理念下的项目式学习”。该校利用依山傍海的地理优势,打造了一个集创客教育、STEM教育及项目式学习于一体的未来学习场景——“创客梦工场”。
香港大学的霍伟栋博士点评指出,盐田高级中学的课例真正实现了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问题的设计涉及了多学科内容,实现了学科界限的跨越,从综合应用的角度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基于PAD教学的学生自主学习范式
盐田区实验学校展示的主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未来教育”。该校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多样性和时效性,使课堂话语从知识传递的“双基话语”转向自主建构的“思维话语”,从被动的“浅层学习”转向主动的“深度学习”,从“课堂控制论”走向“课堂互动论”,从单向的“听课模式”转向多向的“研讨模式”,使学生逐渐学会主动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副总编王永丽点评指出,伴随着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越来越深入,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大拓宽。平板教学依托信息化手段,轻松实现了分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实现因材施教,而学生也通过信息化教育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这符合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3.基于教育戏剧的项目式学习范式
盐田区云海学校展示的主题是“教育戏剧应用于未来教育”,在分会场内安排了三个教育戏剧的子工作坊和三节基于教育戏剧的课程展示。
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巴巴拉(Barbara)博士认为,教育戏剧是打开未来教育的一把钥匙,它具备学科整合的教学形式,符合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深圳市英语教研员郑民军认为,云海学校注重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既能得到跨学科教学服务,又推动了双语教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秦琳博士高度评价了课程与戏剧元素的结合,称赞其形式多样,展现了人文主义的关怀,让学生释放活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符合探索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变革的发展趋势,也是学校践行“幸福教育”理念卓有成效的体现。她认为云海学校走在了课程改革的前沿,寄望云海学校促进教育戏剧体系化、系统化,为课堂改革提供借鉴。
4.基于问题的项目式学习范式
盐田区外国语小学展示的主题是“基于红领巾行思学堂下的STEM+项目学习”,将STEM教育理念和项目式學习与德育活动结合起来,研发出一套全新的育人课程体系——“红领巾行思学堂”。
该校校长王蓉指出,“红领巾行思学堂”让学生们走进校园、社区,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家国意识和公民意识。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曹培杰点评,“红领巾行思学堂”突破了固有课堂模式,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5.基于主题的跨学科学习范式
盐田区乐群小学展示的主题是“探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TCI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该校近年来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每学期都会利用2~3周时间开展“主题式跨学科课程整合活动”。该活动受到芬兰“现象教学”的启发。
乐群小学校长王树宏认为,课程要聚焦学生发展系统变革,要基于课标进行统整和系统思考;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要基于真实生活情境,打破学科壁垒、学习时空和教师边界,重构课程形态。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李红恩博士称赞乐群小学的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课程已走在全国课程改革的前沿,突破了静态的结构化呈现模式,实现了动态的组合式课程模块。学生在课程实践中的参与度、投入度非常高,获得了丰富多元的学习体验,值得借鉴。
6.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范式
盐田区梅沙小学展示的主题是“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该校近年来开展的“人工湖湿地探究——认识植物”项目就是基于学校旁边的一片社区资源“湿地”进行探究,课堂从教室搬到社区,教师站在各自学科的角度,辅助学生完成认识植物的探究,实现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培养学生从小了解身边资源,运用多学科知识动手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以此改造、保护社区,成为社区的主人。
西安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解慧明对此作出高度评价,指出基于社区资源的项目式学习不仅能丰富教师的经验,还能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未来教育的主人。
四、结束语
未来是什么?有人说,未来已来,将至已至。也有人说,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教育当有新作为。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教育就是经营未来的,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是为未来培养人才,所以本质上是经营未来。未来教育是相对于当前教育提出的,而当前教育的本质是现代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教育是超越现代教育的教育变革,是教育学意义上的实践变革。而项目式学习是代表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实施未来教育的良好切入点。面向未来教育的学校,应该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背景下,通过学习方式、学习空间、课程体系等结构性变革,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服务,而项目式学习恰好能够满足以上要求。
参考文献(编者略)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