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教法让文言文教学出彩
2018-07-24伍少坚
伍少坚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初中文言文教学由于受应试的影响存在着以考定教的现象,关注言语本身,字字落实,陷入了知识本位的怪圈。因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存在畏难情绪。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只有丰富文言文的教法,才能让文言文教学出彩。
一、用多样的诵读法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
文言文教学以字字落实的串讲为主,这样的教学枯燥乏味,激发不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文学家苏轼曾强调文言文的诵读,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是把文言文工具拿到手的不二法门。摈弃陈旧的字字落实法,可以采用以读带讲,用多样的诵读法来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例如,以《湖心亭看雪》一课为例,初读板块我这样设计,幻灯片上出示竖版无标点的课文,让学生诵读。这样的形式让学生眼前一亮,设计意图是通过诵读无标点的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的节奏和文化。新颖的设计,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诵读的兴趣,大大提升了课堂的效率。在品赏雪景板块,为了让学生体会雪景的苍茫辽阔之感,我这样设计诵读活动,请你从停顿、重音的角度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设计朗读,并说明理由。学生通过思考,普遍认为应重读“与”“一”两字,与云与山与水不能停顿,要连起来读成为整体。这样的诵读活动,让学生成为了文言文课堂的主人,也走向了文言文思维的深处。
二、用奇妙的改写法提高文言学习的质量
文言文由于年代久远,词意与现代不同,学生理解比较困难,使得文言文教学困难重重,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应当倡导个性的开放的阅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把文言文改写成小故事、课本剧甚至是诗歌,可以帮助學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又能使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进行思考和感悟,提高文言文学习的质量。
例如在学完《黔之驴》一课后,我设计的课后作业是要求学生将《黔之驴》改编为剧本,并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样的作业对于学生来讲是新鲜的,因为有无限的创意,有想象的空间。孩子们大胆地对文本进行了二次创作,改编为多幕剧,共分五幕:第一幕,黔来驴;第二幕,虎惧驴;第三幕,虎戏驴;第四幕,虎吃驴;第五幕,启示。学生表现欲极强,根据剧本进行精心的排练,自己制作道具,惟妙惟肖地在现了文中虎与驴的神态心理,表演忘我投入,台词的讲解熟练到位,这样的课堂,质量怎能不高?
三、用形象的绘画法培养学生的文言审美情趣
心理学成果表明,儿童最早发生兴趣的是绘画。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配合绘画法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绘画艺术结合,寓教于美,让学生在绘画中提升对文言的审美情趣,这是符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的。
例如,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为了让学生重点欣赏张岱白描的雪景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先布置预习,让学生用绘画法为课文画一幅插图。在课堂品赏白描雪景图时,我从学生的预习作业中挑选出两幅意境截然不同的画作:第一幅为黑白写意,景物画的很小,第二幅为彩色工笔,景物画的很大。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假如让你为这段文字配一幅插图,你觉得这两幅插图哪一幅更符合意境,请说明理由。通过观察,学生普遍认为应该选择第一幅,从“上下一白”中可以看出不能用彩色,而应黑白为基调,同时“一痕”“一点”“一芥”等数量词中可以看出图中景物应该是非常小的,第一幅图更符合白描的写意之美。在整个环节的品味过程中,学生将绘画之美与语言文字之美建立了联系,培养了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四、用奇巧的还原法激活学生的文言思维
孙绍振认为: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观念是紧密联系的,阅读与欣赏要从研究矛盾入手,要运用联系的观点。还原法就是将文中表现的事物恢复到本来的样子,来揭示事物的矛盾,在研究矛盾的基础上解读文本。
文言文教学也可以尝试使用还原法来帮助学生解读文本。还是以《湖心亭看雪》为例,我把课文设计为两部分“赏奇景”——“悟奇人”。在教学“悟奇人”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请你还原情境,想一想在这样的夜晚,张岱在湖心亭偶遇金陵人时,心情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遇到知音,激动高兴,酒逢知己千杯少。于是,我追问,“可是文中的张岱呢?请你结合文章的字词句分析。”学生抓住“拉”“强饮”“别”等词发现张岱并不高兴,并未把金陵人当做知己。我接着追问,“我们通过还原发现了矛盾,从矛盾的背后,你能读懂张岱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从而分析得出,张岱是一个遗世独立,特立独行的痴人。从上可见,还原法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激活了学生的文言阅读思维。
文言文教学,教无定法,以上教法只是无数教法中的一些尝试。文言文教学并非枯燥乏味,好的方法一定能让我们的教学生发出无限的精彩,定能激发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定能大大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通联: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