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分处理对巨菌草蒸散发过程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2018-07-24刘凤山林兴生罗海凌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福州350002

关键词:菌草生物量灌溉

刘凤山, 林兴生, 林 辉, 罗海凌, 林占熺(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巨菌草(Pennisetumgiganteum. sp.)是从南非引进的,隶属禾本科狼尾草属,多年生,适宜在热带、亚热带、温带生长和人工栽培[1,2].巨菌草具有适应性强、利用期长、生物量高、营养价值和适口性好等特点,可用于食用菌生产原料、牲畜饲料、生物燃料及生态治理等众多领域,在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具较大发展潜力[3-5].

巨菌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使其成为生态治理过程中的先锋植物,已在退化草地、荒漠地、盐碱地、沙地和崩岗等开展定点和推广试验,初步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果[6-8].巨菌草治理具有成本低、见效快、生态效益高等优点.在西藏高寒流动沙丘种植巨菌草,在较短时间内重建沙地植被,固定流沙,生物产量高,对湿润区的零星沙地治理和高效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利用巨菌草治理尼罗河源头水土流失,建立了等高线菌草活篱与梯田套种农作物模式,土壤流失率降低89%[2,8].生态治理过程中,巨菌草的水分利用规律逐渐引起重视,尤其是巨菌草高的生物量对水分的需求旺盛,是其生态治理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本文通过盆栽控制试验,初步揭示了不同灌溉量条件下巨菌草的水分耗散过程,为巨菌草的产量预测、灌溉工程设计及生态功能研究提供依据[9].

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5年在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楼顶楼(26°5′21″N,119°14′49″E)的白色塑料大棚中进行.该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日照时间1 700~1 980 h,降水量900~2 100 mm,年均温16~20 ℃.春季雨水多,湿度大;夏季闷热高温,多雷雨台风天气;秋季日照充足.试验用土壤取自农田,pH为6.5,有机质含量0.79%,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045 5%、0.043 4%、2.29%.

2 试验方法

2.1 试验设计

2015年6月22日,通过盆栽控制试验种植巨菌草,8月29日试验结束.试验盆直径28.5 cm,高38 cm,底部密封.巨菌草采用大小相似的种茎进行种植,每盆种植4株.巨菌草发芽后,每盆选择2株健壮、间隔较大的植株作为供试材料.苗期之前(7月16日),所有试验盆每周灌溉17 mm水分,之后开始水分处理.设置3个处理.T1:每周灌溉25 mm水分.T2:每周灌溉50 mm水分.T3:每周灌溉75 mm水分.每个处理4次重复.试验过程中,7月10日施用尿素2 g·盆-1;7月14日,松土1次.另设3个空白对照,土壤、水分及管理措施与处理一致,但是没有种植巨菌草,重复3次.

2.2 测定方法

根据水量平衡原则,即水分输入等于水分输出,植物蒸散发通过测定其他变量求得,水量平衡方程表示如下:

ET=P-R-I-Δh

(1)

式中,ET为蒸散发,P为降水量或灌溉量,R为地表径流,I表示地下水补给和土壤下渗作用,Δh为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通过降水控制,并进行盆栽试验,消除了地表径流和地下水,将植物的水分循环过程限制为灌溉和蒸散发两个过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对通过称重法获取的蒸散发数据没有产生影响,从而将水量平衡方程简化为:

ET=E+T=P

(2)

式中,ET为蒸散发,E为土壤蒸发,T为植物蒸腾.

空白试验盆中没有植物,称重法获得的蒸散发数据实际上为土壤蒸发数据(evaporation,E),植物蒸腾量(transpiration,T)可以通过蒸散量与蒸发量计算获得.考虑到空白试验盆后期水分无法及时蒸发到空气中,土壤含水量比有植物的试验盆高,加上没有植物遮挡,实际的蒸发比测量值低[10],造成计算得到的植物蒸腾量偏低.由于存在称重误差,蒸散发分离的质量控制以平均值加减2倍标准差确定.

每日18:00—19:00通过称重法获得植物对水分的输入(实际灌溉量)和输出(蒸发、蒸散发)[11].蒸发和蒸散发数据的观测分为3个时期,即观测初期、集中观测期和常规观测期.观测初期分为1~7 d不等,通过分析灌溉与蒸散发的关系确定灌溉间隔;集中观测期为7月6—24日,分析灌溉后蒸散发的每日变化特征;常规观测期以7 d为1个阶段,获取蒸散发的生育期变化特征.生育期末期,从巨菌草地上部分获得各器官的鲜重,通过烘干法获得巨菌草各器官的地上部干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灌溉量对巨菌草蒸散发过程的影响

在水分处理之前,巨菌草的累积蒸散量(图1a)与空白试验(图1b)具有相似的变化过程,且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累积蒸散发过程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植物本身.

水分处理之后,巨菌草和空白对照的累积蒸散量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巨菌草累积蒸散量随水分输入的增加而增加,T1处理的最小,T3处理的最大.T2处理在后期的增加幅度更大,与T3处理的差异逐渐缩小,与T1处理的差异逐渐增大.土壤蒸发随着水分输入的增多而增加,误差线表明土壤蒸发存在较大的变异性;同时由于蒸发过程较弱,即使最少水分处理输入的水分也无法及时蒸发掉,从而造成后期的蒸发过程在不同水分处理间无差异.总体而言,增加灌溉量有利于土壤蒸发.

从图1c、1d可知,水分处理前期,不同植物及其处理都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过程,表明土壤、环境等因素对植物具有相似的影响过程.水分处理后,巨菌草前3天累积蒸散发增幅最快,后4天增幅变缓,重新加入水分后增幅变快;而且水分增多有利于植物生长,造成不同处理间蒸散发的差异逐渐变大.空白试验盆的蒸发过程比较稳定,水分越多,蒸发量越大,其日变化特征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

a.巨菌草季节动态;b.巨菌草连续动态;c.空白季节动态;d.空白连续动态.图1 巨菌草累积蒸散发的变化过程Fig.1 Changes of accumulated evapotranspiration of Giant Juncao

3.2 灌溉量对巨菌草蒸腾作用的影响

随着植被的生长,蒸发占蒸散发的比例(E/ET)逐渐降低,蒸腾作用成为水分散失的主要途径.根据线性拟合公式,E/ET小于0.5的时间均出现在测量日期的第18天,这可能是因为在生育期的早期,植物蒸腾和土壤蒸发量少于水分的输入,从而对巨菌草的生长没有产生抑制作用.不同水分处理对蒸散发的作用出现在后期,此时植物蒸腾作用增强,灌溉量低的处理对巨菌草的生长产生了抑制作用.图2表明,灌溉量越大,蒸发所占比例下降的幅度越大,说明植被蒸腾作用增强的幅度更大,植物的生长和叶片的发育也更好.在研究时段内,巨菌草蒸发占蒸散发的比例随输入水分的增加从0.467下降到0.422,且下降速率随水分的增多有变缓的趋势.

3.3 水分处理对巨菌草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水分处理造成巨菌草茎鲜重、叶鲜重和总干重极显著增加,叶茎比和含水率极显著降低(表1).这些指标的变化与植物蒸腾作用有极密切的关系(R2>0.85).灌溉量减少,植物经受水分胁迫使得植物用于蒸腾作用的叶片减少,生物量的积累速度减缓.由于茎生物量的积累过程减缓更大,增大了叶茎比,叶片较高的水分含量造成含水率随灌溉量的降低而增大.

图2 巨菌草蒸散发的分配Fig.2 The partitioning of evapotranspiration into evaporation for Giant Juncao

表1 巨菌草地上部生物量特征1)Table 1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iant Juncao

1)同列数据后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

4 讨论

由于茎生物量的积累过程大大减缓,致使叶茎比增大,叶片较高的水分含量造成含水率随灌溉量的降低而增大.该结果与刺槐幼苗对水分处理的响应一致[12].基于拓扑结果虚拟的玉米生物量分配,玉米在生长24 d后,叶与总生物量的比例维持在0.17~0.30[13],不同水分处理巨菌草的叶与总生物量的比值为0.20~0.25,与玉米具有较好的对比性.

蒸散发过程是植物生长重要的水分利用过程,与环境条件具有密切的关系.太阳辐射、水汽压差、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土壤水势等都是重要的环境因素[14-16].在塑料棚中进行盆栽控制试验,极大改变了土壤透气性、空气流动性、饱和水汽压差等环境特征,抑制了巨菌草的蒸散发和生长过程.盆栽试验巨菌草日蒸散量分别为1.96、2.95和3.83 mm·d-1,实际生产中巨菌草的蒸散发过程更强烈,且生物量积累更多.

环境因素和水分处理相互作用大大影响巨菌草的生长.台风天气后的连续阴雨天,造成灌溉的水分无法及时散发出去,植物长期处于积水状态[17];而福州经常出现的高温天气[18],增大了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干旱程度.本试验结果表明,巨菌草对增强型的干旱胁迫和涝灾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蒸散量和地上生物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大.

猜你喜欢

菌草生物量灌溉
林占熺:让“中国菌草”造福世界
种植与处理菌草的机械现状探析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苍松温室 苍松灌溉
轮牧能有效促进高寒草地生物量和稳定性
林占熺:中国菌草背后的“另类”科学家
菌草灵芝栽培技术
生物量高的富锌酵母的开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