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8-07-24姜秀琴
姜秀琴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大连 116200)
因糖尿病患者病程、康复时间长,且患者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够深入,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均会受到一定的影响[1]。有学者提出,给予糖尿病患者合理适当的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血糖、血脂各项指标均有积极作用,但关于具体护理模式的选定尚存在着争议[2]。本研究以8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84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49例,女性35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48.30±5.02)岁。临床表现:体重减轻16例,多食19例,多尿22例,多饮27例。纳入标准:⑴均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⑵年龄32~70岁;⑶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⑴伴有原发性心、肝、肺、肾、脑等疾病;⑵存在精神障碍者;⑶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随机将8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2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予以常规护理。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饮食、用药、康复运动等;嘱患者出院后常规随访,不适时随诊。
1.2.2 研究组:在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予以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即对患者家属进行相关培训,针对患者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并与家属共同实施。⑴成立个体护理干预小组,所有小组成员均进行相应课程的系统培训,根据不同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⑵护理人员与家属协同合作,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自我护理能力等进行系统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协同个体化护理:①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等做出个体评估;评估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态度、用药等治疗和护理的认识水平。根据患者测试、评估结果,制订重点突出的个体化护理措施并进行护理干预。②根据个体评估结果,护理人员应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并告诉患者自我护理及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协同配合的重要性。向家属传授相关的护理技巧,并由家属在住院护理过程中配合护士向患者讲解相关知识和要求,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意识、自我护理能力。③密切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并有针对性地给予个体化的心理疏导;依据病人喜好,给予不同种类的音乐疗法,以分散患者注意力;根据病人自身特点,给予安慰、鼓励、支持,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提高病人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④由患者家属协同护理人员组织所有患者每月参加两次联谊活动,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患者间分享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并由护理小组人员详细解说。在活动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鼓励患者与其他人积极进行交流,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⑤依据患者自身饮食喜好及身体状况,由护理人员与家属协同实施个体化饮食干预,严格控制血糖。多食蔬菜、水果等低盐低脂、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微量元素的食物,避免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⑥患者即将出院时,根据自身疾病特征,给予患者个体化的出院指导,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家属负责监督。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出院前)血糖、血脂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⑴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80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⑵生活质量:采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4]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8个维度、36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生活质量越佳。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检验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TC、TG及LDL-C较护理前均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后(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脂水平比较(±s ,mmol/L)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
分组 例数 TC TG LDL-C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2 2.32±0.62 1.28±0.52a 7.04±1.06 6.25±0.92a 4.29±1.16 3.16±0.95a研究组 42 2.17±0.65 0.53±0.42a 7.12±1.09 5.04±0.75a 4.29±1.17 2.03±0.71a t 0.138 3.975 0.109 4.812 0.187 3.574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HbAlc均较护理前明显改善,且护理后研究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s )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糖相关指标比较(±s )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
HbAlc(%)餐后血糖(mmol/L)空腹血糖(mmol/L)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42 7.97±1.22 7.04±0.85a 9.89±1.63 8.48±1.35a 7.35±0.64 6.23±0.31研究组 42 7.94±1.22 6.12±0.72a 9.87±1.63 7.24±1.16a 7.27±0.58 6.96±0.40 t 0.101 4.076 0.109 3.155 0.175 3.925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分组 例数
2.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升高,且研究组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后(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表3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s ,分)
与本组护理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比较:bP<0.05
组别 时间 一般健康状况 生理机能 精神健康 社会功能 情感职能 躯体疼痛研究组(n=42)护理前 51.34±5.61 52.47±4.36 53.64±6.82 52.86±4.66 54.62±9.03 53.71±5.13护理后 83.41.±5.41ab 81.13±5.51ab 83.97±5.18ab 79.57±4.64ab 81.84±8.41ab 79.66±9.18ab对照组(n=42)护理前 51.28±5.69 52.52±4.32 53.67±6.77 52.89±4.59 54.58±9.31 53.68±5.22护理后 61.28±6.07a 60.71±9.18a 63.47±7.52a 59.47±4.16a 63.91±11.76a 61.78±7.14a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常引起血糖漂移、血脂紊乱,从而导致血管内皮损坏,各种并发症也相继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甚至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5]。有学者提出,糖尿病患者在临床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合理适当的饮食干预并坚持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血糖、血脂等指标,因此,糖尿病患者在进行积极临床治疗的同时予以适当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6]。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的患者,护理后血糖、血脂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只面向患者本人,患者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不能时时在病房护理患者,且患者出院后无法保障有效护理的延续,达不到理想的护理效果。而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是护理人员+家属协同实施的护理方案,护理工作不再是机械地执行护理人员的指示,而是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提高对疾病知识的掌握度,潜移默化地接受护理技巧,提高和达到最佳护理效果,进而改善患者的血糖和血脂[7]。本研究还发现,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研究认为,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十分重视对患者心理、饮食等方面的干预,因此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8]。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协同护理模式联合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血脂,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作为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首选护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