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效果观察

2018-07-24李永华

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摘除术孔镜椎间盘

李永华

(上蔡县中医院,河南上蔡 4638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原因是腰椎间盘的髓核、纤维环等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在外力的作用下,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损处向后方或后外方脱出,压迫邻近的神经根,造成腰腿痛等一系列相关症状[1]。临床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手术及保守治疗两种方式,保守治疗时间较长,患者耐受性较差,临床疗效较差。常用的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和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椎板开窗减压摘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因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寻找一种创伤性小、疗效显著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2]。随着医疗器械及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椎间孔镜技术的问世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取得了进一步的突破。为此,本研究探讨了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出现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麻木感等临床表现,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合并先天性成骨不全、骨肿瘤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引起的病理性骨折,合并代谢性疾病,既往或现存精神疾病。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患者。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28~65岁,平均年龄(42.37±2.26)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62.38±3.28)d;突出类型:16例旁中央型,10例椎间孔型,9例中央型。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43.15±2.08)岁;病程1~8个月,平均病程(61.89±3.64)d;突出类型:15例旁中央型,11例椎间孔型,9例中央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突出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均术后随访1年。⑴对照组:参照文献[3],患者全麻后,采用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治疗,切除完毕后反复冲洗创面,确认无活动性出血后逐层关闭切口,关闭切口前放置引流管负压引流。术后2d可指导患者实施直腿抬高等康复训练,5d后配腰带下床活动。⑵观察组:参照文献[4],患者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镜下观察视野内无活动性出血、椎间盘组织完整摘除后,退出工作通道,置入1~2条明胶海绵,切口缝合、纱布包扎。术后卧床3~5d,医生指导腰背肌训练,出院后佩戴腰围5周。

1.3 观察指标 ⑴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和卧床时间。⑵疼痛情况:术后1年采用VAS评分表评估患者疼痛状况[5],满分10分,分数越高表示疼痛越剧烈。⑶腰椎功能恢复情况[6]:术后1年采用ODI量表评估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满分50分,分数越高表示腰椎功能恢复越差。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相关指标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n=3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s ,n=35)

组别 手术时间(min) 术中出血量(ml) 切口长度(cm) 住院时间(d) 卧床时间(h)观察组 89.74±5.33 11.26±3.24 0.78±0.32 4.52±1.02 34.26±11.56对照组 52.37±6.58 41.59±3.75 3.97±0.68 12.36±3.35 78.96±12.39 t 26.109 36.207 25.112 13.245 15.606 P<0.05 <0.05 <0.05 <0.05 <0.05

2.2 疼痛情况和腰椎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比较(x ±s ,n=35,分)

3 讨论

椎间盘属于重要的脊柱结构,具有牢固连接椎体、支持与缓冲的功能,在腰椎间盘出现损伤、退行性改变及自身发育不良等因素作用时,易出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致使髓核组织脱出,即是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时,机械压迫、自身免疫反应与炎症刺激等均可导致疼痛,前者需通过手术治疗进行干预,后两者保守治疗即可缓解[7]。以往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常实施后入路开放手术,经腰椎后路行椎板开窗减压并将髓核摘除,该手术方法具有操作空间充分、手术视野宽阔等优点,便于神经根管的探查与松解,能够减少对脊柱稳定性的不良影响,具有确切的减压效果。但该手术对周围组织产生的损伤较大,加之术中需牵拉神经根方可显露突出物,极易造成硬膜的破裂;另外,在牵拉神经根时,可造成神经根损伤或增加神经根粘连的风险,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8]。

为探讨效果良好且副作用小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本研究对比分析了传统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和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结果显示,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虽然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但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卧床时间、术后疼痛、腰椎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虽然手术时间较长,但对患者的创少小、患者失血量少,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从而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及促进腰椎功能的恢复。

目前,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椎间孔镜在腰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手术对患者的伤害,还能有效解决常规手术操作无法完成的突出物脱垂、巨大、钙化等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难题[9]。与椎板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比较,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具有如下优势[10-11]:①手术操作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能有效避免因全麻而导致的术后诸多并发症;②手术视野清晰,便于术中观察椎间结构及椎间盘周围组织,能准确摘除病变的髓核组织;③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的损害,对脊柱的生物学稳定性几乎无影响;④术后患者切口部位疼痛感不明显,可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使用;⑤患者术后能够尽早进行腰背功能的康复锻炼,对术后恢复有着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恢复患者的腰椎功能,减轻患者痛苦,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猜你喜欢

摘除术孔镜椎间盘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经椎间孔镜一次性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经皮后外侧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ProDisc-C人工颈椎间盘在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后纤维环T2弛豫时间与腰椎间盘突出的相关性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与传统椎板开窗术式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对比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
腹腔镜肝包囊摘除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