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园导读》序
2018-07-24王稼句
王稼句
立夏过后,卜复鸣先生赏饭,设席盘门外一个庭院的楼上,窗外天光云影,花竹扶疏,夏回、文瑜两君喝茶,我与复鸣小酌。复鸣以研究园林为主业,茶酒之间,园林的事,自然也成了主要话题。我对园林有兴趣,只是懂得不多,倾听也就多于说话,固然获益良多。
在我看来,近代以来,就苏州园林的研究和描述来说,童寯先生勾勒了一个框架,提出了一些问题,为这个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刘敦桢先生从建筑调查入手,将空间与时间两相结合,探索了造园技术的若干规律;陈从周先生则以诗文家的眼光,结合传统美学,赏析园林个案,为园林价值的推广作出了贡献。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关心园林的人如雨后笋萌,相关著作亦层出不穷。就大势而言,介绍园林的读物很多,推出专题丛书十数套,作者侃侃而谈,雅俗并存;研究园林也更深入,建筑、装修、山池、绿化、生态等各有著作,开掘更广,深浅不一;园林主管部门不但编印《苏州园林》杂志,还组织编写出版了各个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的专志;文献整理虽然仅是起步,但也小有成绩。就我看到的来说,像魏嘉瓒先生的《苏州古典园林史》,初步建立了史的构架,注重群体和典型的分析,很有一些新的观点;蒋晖先生的《园林卷子》,从记录图像的传世手卷,分析、介绍了明清部分园林的空间和生活;而复鸣的《拙政园图咏注释》,则既是文献的整理和再现,又是园林赏析的别裁。当然还有很多学者,各怀珠玉,各展所长,就恕不举例了。
就目前情况来说,园林研究已有一定程度,园林的介绍和描述也起到了普及大众的作用,那就应该更进一步了。题目当然有很多,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文献整理和文献应用。园林文献的存量很大,宋元明清直至近代,志记叙引,诗词曲赋,各种体裁都有,汗牛充栋,可惜至今未作系统整理;再如绘图,特别是手卷、册页、版画,保存了大量图像,至今印出的屈指可数。如果将文献整理的事做起来,势必对园林研究的深入起很大作用。再说文献应用,研究要应用文献,包括园史变迁、园主改易、造园过程、置景渊源、园中生活诸多方面,都需要文献来印证。但不少学者轻视文献,即使对现成的材料亦熟视无睹,只管自说自话。也有借来乱套的,不去作分析和比较,如向被视为造园圭臬的《园冶》、《长物志》,究竟是什么论著,如果不去研究它的文本、背景、思想,盲目崇拜,自然不能还原它的真相和本质。
正因为如此,当复鸣给我发来新作《留园导读》的书稿后,我乐意为这本书写点什么。
这本研究留园的专著,正是以文献为基础,以调查和考察为手段,全面介绍了留园的历史、园主、花石、山池、建筑、书条石、植物配置等。复鸣对文献是做过比较、分析的,故在叙述时,条分缕析,有所选择,也就能由浅入深,由繁返约。在我想来,留园至少有两大亮点,一是太湖石的运用,客观地说,造园中广泛运用太湖石,花石纲起的作用不可小觑,朱勔同乐园自不必说,淳熙间昆山卫泾的西园,一山连亘二十亩,惜毁之久矣;元至正间构筑狮子林,亦用花石纲遗石,但破碎零星者居多。文化影响最大且至今仍以花石著名的,就是留园,万历以后,文献记载比较完整。二是格局和建筑,自徐氏东园以来,历代园主屡修不废,遂渐形成左宅右园、园宅结合的整体格局,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建筑布局更为合理,内外檐装修更臻精美,成为古典园林中“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经典之作。就这两点来说,复鸣用力最殊,引征文献最丰富,在叙述中不乏自己的独到见解。但又不拘泥于说古,更注重向读者传递园林知识。惟园的始建时代,复鸣仍认为是徐泰时建于万历二十一年前后,但张凤翼写过一篇《徐氏园亭图记》,所记徐氏园亭之址,与徐泰时东园即今留园相合,并称“主人子本,乃好行其德者,又敬爱客,嘉隆间尝与寿承、休承、孔加、公瑕、鲁望诸名胜嬉遨其间”,则园之建又早于万历。“子本”其人,至今不得其详,复鸣既有意于此,不妨去作一番考证。广览群书,以补旧志之缺;细核史料,以纠前人之失。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大概需要用点这样的笨办法,愿与复鸣共勉。
书名中的“导读”两字,我本来不以为然,以为浅了。过后想想,这个“读”字用得正好。园的变迁就是一部史籍,园的景观则如诗文或图画,正是需要细细品读的,正如陈从周先生《说园》说:“园之佳者,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皆以少胜多,有不尽之意,寥寥几句,弦外之音犹绕梁间。”又说:“看山如玩册页,游山如展手卷,一在景之突出,一在景之联续。所谓静动不同,情趣因异。”复鸣研究留园,细致而深入,自有体味,能够去“导读”,而不是去“导游”,看来还很有点自负,这是学术的担当,不自负确实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