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地球还是塑料星球?
2018-07-24
150年前我们发明了一种轻盈、结实、 价廉的材料。
今天这种“奇迹材料”已遍布在我们生活的任何角落。
超过40%的塑料用具是用过一次便被丢弃的;每年约有800万吨废弃塑料以海洋为最终归属。
全世界每年以亿吨为单位产出的塑料垃圾,导致地球陷入了巨大的塑料污染危机当中。然而,人类却还抱着“眼不见为净”的心态继续大量使用塑料制品。
一个400毫升垃圾罐。这是“零垃圾”生活方式提倡者凯瑟琳·凯洛格在两年中产生的不可循环利用、不可堆肥的垃圾。
塑料星球
人类创造了塑料,如今已依赖于它,但我们正在被它淹没。我们可以在享用这种“奇迹材料”的同时兼得清洁的环境吗?
在挪威西南海岸,人们发现一头鲸接二连三地往陆上扑,想上岸。最终,人们对它实施了安乐死。鲸的这一异常行为引起了当地动物学家的注意。经过解剖,他们找到了让这头庞然大物如此痛苦的原因:在它体内,有大约30个大小不一的塑料袋!其中最长的袋子约达2.5米。从袋子上依稀可辨的文字上分析,这些袋子可能来自丹麦、英国以及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国家。
“一心求死”的鲸体内发现30个塑料袋
摄影师在西班牙的一处垃圾填埋场解救了这只被塑料袋套住的鹳
在西班牙附近的地中海,一张塑料材质的旧渔网网住了一只红海龟。
早前,《国家地理》杂志曾派出许多摄影师到全世界各地寻找拍摄塑料污染方面的照片,想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让人类意识到塑料污染真的是个大问题。这一系列照片,展示了塑料对地球所带来的危害,令人触目惊心……
在西班牙的一个垃圾填埋场,这只可怜的鹳几乎被塑料袋套住了整个身子,如果不是被摄影师发现并帮它取下塑料袋,它可能就会在不久之后窒息而死,然而,在堆积着这么多塑料垃圾的区域生活,即使这次被解救,它之后依然有很大的可能性因再次被塑料制品套住而失去生命。一只塑料袋可以造成多次危害:尸体会腐烂,但塑料会存留下来,再次导致动物窒息或受困。
摄影师在地中海发现一只红海龟,它被人类丢弃的塑料渔网缠在了水面上,虽然勉强可以露出头来呼吸,但如果当时摄影师没有把它从渔网中救出来,它就死定了。废弃的捕鱼工具造成的“幽灵捕鱼”是海龟面临的一大威胁。
海马通常攀附在海草或其他天然碎屑上在洋流中漂游。在受到污染的印度尼西亚松巴哇岛附近,海马缠绕的是塑料棉签。
一群鬣狗在听到垃圾车倾泻垃圾的声音后,迅速地跑到垃圾堆里觅食。
在日本冲绳岛的海边,摄影师拍到这只用塑料瓶盖保护自己柔软腹部的寄居蟹。
迄今为止,已经有700种海洋动物被报道正在食用塑料垃圾,或被塑料垃圾缠住。
海马这种生物平时为了避免被激流冲走,会以尾巴做锚抓住海草或珊瑚,摄影师在印度松巴哇岛的污染海域,拍到了在激流中把塑料棉签当作救命稻草的小海马,这张照片看到就让人心疼,海马在激流中极其容易因为快速摆动背鳍而疲劳致死。所以海洋中的垃圾愈多,海马错将塑料垃圾当作固定物的几率就越大,它们的数量就会因此急剧减少。
在位于埃塞俄比亚哈拉尔的一个垃圾填埋场中:一群鬣狗在听到垃圾车倾泻垃圾的声音后,迅速地跑到垃圾堆里觅食。照片背景显示这一片草原已被垃圾填满了一大半,而这只是众多被污染草原的一个缩影。
在日本冲绳岛的海边,摄影师拍到这只用塑料瓶盖保护自己柔软腹部的寄居蟹,由于海滩的游客们会把寄居蟹通常使用的贝壳捡走,而把垃圾扔在海岸,于是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出现。
据统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海滩垃圾有73%都是塑料制品,大多都是瓶子、瓶盖、食物包装纸以及购物袋等等,这些都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截止2015年,全球已经产生了69亿吨塑料垃圾,而其中仅有9%被回收,12%被焚烧处理,还有79%在垃圾填埋场或环境中堆积,而塑料的自然降解时间需要450年以上。
(左)图中的每一块塑料都是在一只信天翁雏鸟的胃里发现的。杀死雏鸟的塑料碎片——从最上面一排的瓶盖到最下面一排的小碎片——被取出后再次展示。
(上)一些影视作品也在探讨塑料的问题。2009年,德国和奥地利合拍了一部纪录片《塑料星球》。2013 年,美国导演 艾杰尔·桑拍了一部纪录片《塑料天堂》,对准了太平洋上的垃圾。2015 年中国导演王久良拍了一部《塑料王国》,讲述了中国“洋垃圾”的产业链,引发了诸多讨论。
塑料的一生
塑料的发明被称为“21世纪前最伟大的发明”,但也被称为“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它给人类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改变了近百年来几乎所有人的生活习惯,成为人们依赖的产品。同时,人们丢弃的一次性塑料迅速侵占自然界,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塑料之父”
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PF与19世纪后期一种天然的绝缘材料——虫胶有关。当时尚处萌芽阶段的电力工业蕴藏着绝缘材料的巨大市场,但产自于东南亚的虫胶由于供不应求而价格飞涨,当时化学家已经认识到很多可用作涂料、黏合剂和织物的天然树脂和纤维都是聚合物,即结构重复的大分子,于是开始寻找能合成聚合物的成分和方法。如果谁能发明一种能代替虫胶的廉价商品,那无疑将获得巨大成功。美籍比利时人列奥·贝克兰经过多年努力终于成为这个幸运者。
1904年,贝克兰开始研究苯酚和甲醛的反应。他发明了一种名叫贝克利泽的实验装置,可以精确调节加热温度和压力,能有效控制化学反应。贝克兰用这种装置成功得到了酚醛树脂,将其模压后得到半透明的硬塑料,这种塑料不易燃烧,成型后不再熔化,也不能溶解到溶剂甚至是酸液中去。
他用自己的名字给这种新材料命名为“贝克利特”,并于1907年7月14日注册了“贝克利特”的专利。从这天起,第一种合成塑料——酚醛塑料贝克利特诞生了。酚醛树脂以煤焦油为原料合成,向粉状的酚醛树脂中添加木屑混合均匀后在高温高压下模压成型就得到了酚醛塑料。毫无疑问,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了塑料时代。它的发明被认为是20世纪的炼金术,它的发明人贝克兰被称为“塑料之父”。
塑料袋寻踪
19世纪末,塑料诞生。人们对塑料的生产和使用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爆发式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塑料购物袋还是一种罕见的新奇事物,如今已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全球产品,年产量达一万亿个。
1933年,英国诺斯威奇的一家化工厂偶然制造出最常用的塑料——聚乙烯。尽管此前聚乙烯被小规模生产,但这是第一次合成了工业上实用的化合物材料,并在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英国军方秘密使用。
1965年,一体式聚乙烯购物袋由瑞典Celloplast公司申请了专利。这款由工程师斯滕·古斯塔夫·图林设计的塑料袋很快在欧洲取代了布袋和纸袋。
1979年,已成功占据80%袋装市场的塑料袋进一步走向国际化,被广泛引入美国。生产塑料袋的公司开始大力推销他们的产品,鼓吹塑料袋有着优于纸袋以及可重复使用等种种好处。
1982年,美国两家连锁超市巨头喜互惠和克罗格转而使用塑料袋。越来越多的商店纷纷效仿,之后短短10年内,塑料袋几乎完全替代了纸袋,雄霸世界。
1955年,美国《生活》杂志刊登的一张图片,一个美国家庭在庆祝“用完即弃的生活方式”的到来。
1997年,航海家兼研究人员查尔斯·摩尔发现了太平洋垃圾带。海洋环流会使大量的塑料垃圾聚集,而这一垃圾带是世界上五大海洋塑料聚集中区面积最大的一个,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的生存。塑料袋因造成大量海龟丧生而臭名昭著,它们被海龟当做水母而误食,从而使其窒息而亡。
孟加拉国的布里甘加河支流的一座桥底下,一个家庭正在从垃圾堆里拣出塑料瓶,他们把这些塑料瓶卖给废品回收站,每个月能获得100美元的收入。而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有着许多在此收集塑料垃圾清洗晒干后,卖给当地的回收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达卡从事这种非正式回收行业的大约有12万人,也就是说,人类产生的塑料垃圾之多,已经让塑料垃圾回收变成了一个行业。
2002年,孟加拉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塑料袋禁令的国家,因为在灾难性洪灾中,塑料袋是导致排水系统堵塞的首要原因。其他国家随后纷纷加入“禁塑”行列。
2011年,全世界每分钟消耗100万个塑料袋。
2017年,肯尼亚实施最严“禁塑令”,如此一来,全球已累计20多个国家通过实施“限塑令”或“禁塑令”来规范塑料袋的使用。
2018年,“塑战速决”被选为世界环境日主题,由印度主办。世界各地的企业和政府纷纷表示支持,陆续表达了致力于解决一次性塑料污染问题的决心。
塑料大数据
第一个塑料的出现不过是一个世纪前的事,二战后塑料开始被广泛运用到各领域。如今,人们出生时使用的塑料奶瓶、塑料玩具;上学时的塑料彩笔、塑料笔袋;长大后几乎所有商品的塑料包装、电子产品的塑料外壳、日常塑料家居制品;医疗上的塑料一次性用品……塑料的身影无处不在。
据统计,全球自1950年以来塑料使用量急剧增长。从塑料被发明至今,人类共生产了92亿吨塑料,这相当于2.5万个帝国大厦的重量总和。每年全世界要生产4.06亿吨塑料,其中接近40%是一次性制品——平均每个全新的塑料袋,只在人的手里停留12秒钟,就会被遗弃成为垃圾。目前有92亿吨塑料存在于地球上,其中超过69亿吨已经成为垃圾。而这些垃圾中,有多达63亿吨从未被回收处理。
统计显示,人类一年产生2.75亿吨塑料垃圾,其中排放进海洋的就有800万吨,如果把它们铺在一起,大概能覆盖四个北京市区——这还仅仅是8年前的数据。拾荒者和回收塑料的人会从塑料垃圾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部分,剩下的会流向海洋或者被填埋。当然,有些密度比较大的垃圾通常就会被自然掩埋,还有一些能够被自然界降解的垃圾也会被自然处理转化,而那些密度小、颗粒小、难降解的垃圾就被流水冲刷到河流里,然后随着河流的流动,最终被汇入海洋。
塑料垃圾的魔爪无处不在
塑料的足迹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包括海洋最黑暗的深处,珠穆朗玛峰的顶峰,甚至极地的冰盖。
“第八大陆”:太平洋上的垃圾岛国
由于洋流产生的汇聚效果,目前在夏威夷和加州之间的太平洋洋面上已经形成了一个100万平方公里大小的垃圾岛,面积相当于1个法国、2个德克萨斯、4个新西兰、5个英国、或者200个上海市区。这便是所谓的“垃圾大陆”,它是一座正在“生长”的大陆,由太平洋周围所有国家共同制造。
它所处的位置由于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导致全年少雨无风,气候炎热。因此自古以来,远洋航线都会避开这里。同样由于气候原因,这里的渔业资源不算丰富,渔民也不常来。因此直到1999年,一个名叫查尔斯·摩尔的美国人在参加完一项帆船赛事后从这个区域走近道回家,才惊讶地发现,这片人迹罕至的水域,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堆。
垃圾水域非常庞大,摩尔连续航行了一周才离开。回到美国后,他把所见所闻以及收集的样本都交给了海洋学家,这才引发了大规模关注。初步推测,这片海域上至少漂浮着300万吨的塑料垃圾。如今这个垃圾带的面积和总量都翻了好几倍,每平方公里的海面上有超过300万个塑料垃圾。因此它也成为了媒体口中的“第八大陆”。
如今英国新闻网站LADbible和“塑料海洋基金会”合作,向联合国提交了一项申请,希望垃圾岛获得承认,成为法律意义上的“国家”。此外,这个项目也开放了在线申请,已经有12万人申请了“公民”资格。其中包括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奥运选手莫法拉,演员朱迪·丹奇等。
当然,作为一个“国家”,垃圾岛也设计了自己的国旗、护照、邮票和钞票:垃圾岛的国旗上印有一个漂浮在海面上的塑料瓶子。护照的封面是国徽,上面是被废弃垃圾困住的海洋生物。盖在护照内页的印章则是各种海洋垃圾。每个国家的货币上都印着名人,而垃圾岛的货币上则印着各种被垃圾缠绕的动物:100元是鲸和海鸟,50元是海鸟和海豹,20元是章鱼和海龟。他们的邮票上也是各种被垃圾缠绕的动物。
护照的封面是国徽,上面是被废弃垃圾困住的海洋生物。垃圾岛的货币上则印着各种被垃圾缠绕的动物。盖在护照内页的印章则是各种海洋垃圾。
如果获得承认,那么垃圾岛将是全球第196个国家。并且,甚至可能诞生更多的垃圾国——目前全球一共有5个类似的垃圾带,垃圾岛不是最大的。比如在新西兰的东边,还有一个面积超过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垃圾带(是这个垃圾岛的两倍)。
当然,所谓的“建国申请”最终目的当然不是真的建立国家,这是一场唤起人类环保意识的活动。
海洋最深处的垃圾:马里亚纳海沟垃圾
即使是地球上最偏僻的地方也无法逃脱塑料垃圾的魔爪。太平洋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是海洋中的最深点,其深度达11000米。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塑料袋,跟杂货店配备的塑料袋一样,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地球最深处的塑料垃圾。这个塑料袋是科学家在浏览深海垃圾数据库过程中发现的。深海垃圾数据库是人类在过去30年的5010次潜水活动中拍摄的视频和图片集合,最近刚公之于众。
在数据库中记载的可分类垃圾中,塑料是最普遍的,而塑料袋又占据塑料垃圾的绝大部分。另外一些垃圾来自橡胶、金属、木头、布匹等材料,还有一些有待分类。大部分塑料(多达89%)是用过一次即被扔掉的塑料制品,比如塑料瓶和一次性塑料用品。
最新的研究也发现,深海垃圾数据库记录的影像资料中,其中17%的垃圾表现出了与某种海洋生物发生相互作用的迹象,比如海洋动物被垃圾缠住。
世界最高垃圾山:珠穆朗玛峰
珠穆朗玛峰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世界第一高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边境上,每年有不少的登山者挑战珠穆朗玛峰。但是,你知道吗?这里早已变成了一个垃圾场。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7-10万的游客会挑战珠峰,跟其他的旅游景点一样,有人的地方就会留下垃圾,珠峰也不例外。登山者在登山的过程中会留下大量的垃圾。珠峰常年白雪堆积,温度很低,登山者留下的排泄物或垃圾,无法分解,无法融化。久而久之就使珠峰逐渐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场。据悉,中国登山协会曾经开展过一次珠峰垃圾的大清理。垃圾包括:金属罐、氧气瓶、塑料袋等垃圾,仅仅两周内就清除了四吨多的垃圾,但这四吨却只是垃圾山的冰山一角。
(上)菲律宾马尼拉,当地贫民窟的儿童在马尼拉湾海岸的水中捡拾塑料瓶。
(上)每年都有7万到10万名游客涌向珠穆朗玛峰的大本营,他们离开时会留下12吨的屎,数不清的垃圾,以及尸体。
(右)位于夏威夷岛一端的卡米罗海滩。原本应该是一片田园牧歌般的浪漫沙滩。然而现实却是一片被塑料废弃物所覆盖的海岸。
在孟加拉国首都达卡,有着许多在此收集干净的塑料垃圾的家庭
一锅巨大的“塑料汤”
每年有将近800万吨的一次性塑料流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卡车塑料被倒入海洋,按照这个速度增长,到2050年,海洋里的塑料吨位就会超过目前已知的全部鱼类吨位。更为可怕的是,这些塑料袋有可能在地球上整整存在450年以上。它们带来的是海洋生物的死亡、食物链中传导的毒素,充当了病菌在各个大陆间漂流的“航船”和先锋……
在1992年,曾有1700名科学家联合签署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人类若再不停止破坏环境,将会给地球造成无法挽回的结果。时隔26年后,来自184个国家的超过15000名科学家,再次联合发布“地球危险通知书”。
据估计,目前海洋中有超过15000万吨塑料。这些排放到海洋中的塑料垃圾,在经过长时间的日晒风吹水泡之后,逐渐碎化成了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微粒,使整个海洋成为五彩塑料碎片“熬”成的一锅巨大的“塑料汤”。相对于堆积成山的垃圾来说,塑料汤更难清理,因为“塑料山”直接下网圈走就行,而在广阔的洋面上逐个清理分散的塑料碎片难度太大。更令人后怕的是,这些塑料汤,最终还是会被人类喝进肚子。
这些颗粒在海水中不断吸附重金属和各种有毒物质,然后被鱼类误食。有毒物质在进入鱼类的体内之后,又会顺着食物链传给海鸟以及其他海洋动物。研究发现,中途岛(太平洋中部一座重要岛屿)生活了150万只信天翁,几乎每只鸟的消化系统里都有塑料。这也引发了1/3幼鸟的死亡。
曼迪·巴克是一个专注于在海边捡垃圾的摄影师。从孩提时代的浮木、贝壳,到如今的塑料袋、足球、打火机、家用电器,她都像宝贝一样收藏起来,精挑细选出最佳模特后,对它们进行天马行空的摆拍。初看她的摄影作品,你会以为进入了一个超现实的宇宙,在漩涡中,那些日常用品,像是不同的星星,自动旋转或绕行,直到见到图片注释才恍然大悟:原来如宇宙一般浩瀚的,竟是我们制造的垃圾!
此外,各种病菌和小型生物也会搭载塑料的顺风车,来到不曾去过的地方,造成生物入侵。研究表明,目前塑料碎片至少影响了267种生物。
除了引发动物死亡,造成生物入侵,这些塑料颗粒最终也会顺着食物链回到人类的餐桌上。在新西兰9种常见的商业捕捞的鱼类中,有8种都长期摄入塑料垃圾,而食用这些鱼类,则会提高癌症、不孕不育、消化系统感染之类的发生率。
塑料微粒长3毫米,发着绿光。在一间实验室里,水蚤被放置在塑料微粒和不规则塑料碎片数量高于自然界的环境中。不规则的碎片更具威胁,因为它们会在内脏中形成阻块。
除了鱼之外,还有更可怕的,就是海盐。研究人员测试来自8个国家的16个海盐品牌,查看这些产品是否受塑料颗粒污染,他们将盐溶解在水中,检查剩下的物质,共发现72颗颗粒,其中30个被确认为塑料,17个是属于塑料的颜料,4个是灰尘,其余21个颗粒无法识别,在化学分析中确定的塑料种类,确认颗粒是来自海洋污染物,而不仅是生产过程受污染。
即使你不爱吃水产品甚至不吃盐,也不意味着能够逃避。因为这些微粒也可能进入到人类的饮用水系统,据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十几个国家的抽样调查显示,83%的自来水中有塑料微粒或塑料纤维,在美国这个数据高达94%。随着这些微粒进一步的碎化缩小,最后尺寸可以达到1微米,甚至悬浮在空气中。
总有一天我们都得尝尝塑料汤的滋味,呼吸里也满是塑料微粒。
“塑战速决”在行动
亡羊补牢,犹未迟也。近年来,全世界都已经开始努力呼吁重视海洋塑料垃圾问题。2018年“塑战速决”被选为世界环境日主题。
一些国际大公司正在采取行动
可口可乐宣布将于2030年前实现百分百回收其包装。该公司和其他一些跨国公司,如百事、联合利华等,承诺到2025年前转为使用100%可重复利用、可回收或可分解的包装。阿里巴巴承诺到2020年把天猫直送快递袋升级为环保袋,将覆盖全国近200个城市。
摄影师本杰明·冯·王是一个擅长把创意实践为有意义计划的专家,“美人鱼恨塑料”就是一个集结众人之力,所完成的美丽却残酷摄影系列──10000个宝特瓶的塑料海洋带来美人鱼搁浅。这个数字并不是任意挑选,而是若以一个人一年用掉167个宝特瓶来推算,当他活到花甲之年时,差不多就“贡献”了这样的一片塑胶海了!塑胶制品的遗毒,不但会污染海洋、水源,连空气都逃不过这场浩劫,因此冯·王请来模特儿装扮成美人鱼,“游过”塑胶海,提醒大家自己的随手一扔,会造成多么浩大的影响。
中国快递行业一年产生80亿个塑料袋
印度一家公司发明出一种可以吃的环保袋,由红薯、玉米、马铃薯和植物油等12种可食用的原料做成,就连上面印刷图案的油墨也是可以吃的。而且,它的韧性和耐用性都不输普通塑料袋。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如果你不想吃掉它,还有好几种方式可以处理它,在野外180天或是埋进土里45天可以自然降解,扔进常温水中1天或是沸水中15秒就可以完全溶解。不过这个有机环保袋比一般的贵30%。
“海洋守护者”组织设计了一整套可爱的Pollutoys毛绒玩具
“海洋守护者”组织设计了一整套可爱的毛绒玩具,通过别具一格的方式,让小朋友认识塑料垃圾的危害。这套玩具是所有拯救海洋的办法中最好玩的一种。比如,当玩具企鹅吃掉瓶子、袋子等塑料垃圾后,它的肚子就会胀开。每个玩具都附带一篇小故事,告诉孩子们小动物为什么会生病,以及小朋友能通过什么方式拯救它们。这些毛绒玩具在网上有售,销售所获收益将用于海洋保护。
有志之士也在贡献力量
为改变地球生态,英国单人游艇环球女航海家艾伦·麦克阿瑟创建了一个基金,推广“循环经济”。在她设想的这种经济中,包括塑料在内的所有材料都设计为可重复使用或可回收的,而不是用完即被丢弃。
荷兰23岁的少年史拉特和他的小伙伴们誓言将清理北太平洋最大的海上垃圾场。他成立了工作室,筹集了3000万美元,正在研发建造一个清理海洋垃圾的机器。
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加入“零垃圾”运动。凯瑟琳·凯洛格是践行“零垃圾”运动的一员,也是几个“零垃圾”生活方式的博客作者之一,她会在网络上分享自己采用的方法,为期望加入零垃圾运动的人提供实际建议和鼓励。在3年中,她的博客受到30万人的关注。她每年产生的无法分解或回收的垃圾大量减少,一个400毫升的罐子就足以容纳她两年制造的垃圾。相比之下,每个美国人一年平均制造的垃圾则多达680公斤。
可以吃的塑料袋
如今,网络上活跃着一个“零垃圾”社区,社区成员们会相互分享观点和面临的挑战,为那些拥有认为没有必要担心垃圾的家人朋友的人提供支持。
科学家发明可以“吃”掉塑料的物质
故事最早要从2016年说起,在日本大阪市的一个塑料垃圾场,科学家们偶然间发现了一种细菌。这种细菌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以塑料为“主食”。经过反复试验,英国科学家们对这种自然产生的细菌加以改良,生成了能降解聚酯(PET)的酶,并将它命名为“PETase”。PET是人们日常使用的塑料瓶中的主要成分,也被广泛使用于服装行业。而“PETase”,在几天时间内就能“消化”掉聚酯。
不过,如何将实验室中的“PETase”投入实际使用,仍是科学家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现在的“PETase”是实验室改良后的成果,科学家们需要寻找一种技术,大批量低成本地来生成这种酶。
丹麦垃圾成了“抢手货”
在塑料购物袋控制上丹麦非常成功。丹麦从1993年起成为了第一个对塑料袋征税的国家,到今天,在丹麦购买一个塑料袋大约需要50美分(约3.2元人民币),高价格使得在过去的25年中塑料手提袋的销售量减少了40%以上。而高价出售塑料袋的所得,一部分用于纳税,另一部分成为了超市的利润。
绿源再生公司在旧金山最大的回收厂每天处理450~550吨废品。它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几个接受废弃购物袋的厂家之一,过去20年间回收废品量的增长超过一倍。这条传送带正将混杂的废塑料运往光学分类仪。
除了提高塑料袋的售价,控制人们随意使用的欲望,丹麦还实行垃圾分类,奖励回收塑料制品,为人们养成环保的生活习惯增添了动力。例如,在丹麦人们会把垃圾分类为纸、玻璃、金属和塑料,人们(特别是小孩子)可以将空瓶和饮料罐放到超市的回收机器里,并获得退款——放入10个1升的瓶子和10个半升的瓶子会得到45丹麦克朗(约45元人民币)的奖励。
除了鼓励回收再利用塑料制品,丹麦人还会将那些破损得不能再利用的塑料制品运往热电厂焚化,将垃圾转化为新的电力供给社区使用。平均而言,丹麦每人每年使用70个多用途手提袋和四个一次性塑料袋;美国每人每天大约使用一个一次性塑料袋;而在我们中国,仅每天买菜就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其他各种塑料袋的用量每天在20亿个以上,也就是说我们每人每天平均会用三个一次性塑料袋。
2018年正好是中国第一个“限塑令”执行的第10个年头。在这10年里,全球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塑料的威胁却愈演愈烈。塑料污染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并没有一个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但每个人都有很多可以做的,比如尽量减少自己产生的塑料垃圾。哪怕是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当所有人的努力都汇集到一点,世界就会发生真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