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模式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8-07-24李天倚何晓亮
王 娇,王 博,李天倚,何晓亮
(武汉体育学院武当山国际武术学院,湖北 十堰市 442714)
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相继出现并迅速流行于全球。知识通过网络技术进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化为现代教学也开辟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天地。人们对于知识的学习途径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越来越接受网络移动软件平台传播知识[1]。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之际,以及移动学习日益盛行的趋势下,“微课”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重点和研究热点。
微课以其内容精简、时间短小、教学灵活的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生资源,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既可整合于正式的现实课堂学习,也可整合于非正式的学习环境[2]。
通过近几年的推广,微课在国内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但是在体育领域的研究大部分以专项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如以篮球、足球、游泳、散打、健美操、武术等技能为主,帮助学生在线下更好地掌握技能动作要领,而与体育专业理论课相关的微课研究较少。
本研究结合当今“信息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以本人所授的专业理论课程《体育科研方法》为例,根据前人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路,结合本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科学灵活的知识体系,提供恰当有意义的教学案例,缩短教学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知识更加自由和高效[3]。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以主题词为“微课”并含“体育”,查阅相关文献369篇,继续以“体育理论”并含“微课”为关键词,查阅相关文献112篇,通过阅读与筛选,对资料进行归纳和整理,了解当前体育理论课微课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本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1.2 问卷调查法 本门课程结束后,设置问卷并发放问卷116份,2个班级各58份问卷,让学生如实填答。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回收率,本次调查对受试班级和传统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实行现场发放填答的方式,最后回收116份,有效问卷116份,回收率100%;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兴趣、态度、学习效率与收获等方面的反馈情况。
1.2.1 问卷的设计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收集相关资料并制订问卷的题目与答案,初始问卷形成后请教了学院多名专业教师和教授,对问卷结构维度确定是否合理、题项是否与维度相符合、题项陈述方式是否清晰明确等问题听取专家的意见,并在专家意见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修改,形成修改后问卷。
1.2.2 问卷的信效度 为了确保问卷的信度,在问卷发放一周后,再次发放相同的问卷,所得问卷调查数据结果一致率为85%。
本研究问卷效度的检验采用的是专家效度检验。制作了专家效度检验表,选取本院专家共10名(表1),当面发放问卷并说明自己的研究主题,让专家尽可能多地对本研究有所了解,并对问卷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定来检测问卷的效度;调查结果显示专家对问卷的内容结构满意率为80%(表2),最后根据专家的意见对问卷进行修改,完成测试问卷。
表1 检验问卷效度的专家情况一览
表2 专家对学生问卷效度的检验 N=10
从表2可以看出,总体评价结果“比较合理”,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效度。
1.3 实验法 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4级民传班级和体教班级学生各58人,对2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不同模式的实验授课。授课时间同时从2017.3-2017.7,共计18周,36学时。民传班级58名学生接受传统授课模式,在普通教室进行授课。体教专业学生接受微课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房授课,最后测试2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对比2种教学模式的效果。
本研究重点对《体育科研方法》课程中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将课程中的内容分为“7个模块”,针对每个模块的重点知识进行着重讲授,同时提供相关案例与学习网站,布置相关作业与课时任务,共计36学时。
1.3.1 微课教学模式及课程资源设计的理论基础 根据《体育科研方法》教学大纲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需要,提前备课、编写教案、提供教学案例、布置相关作业任务,上传相关学习资料[4],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讲授并预留课后答疑、课堂小结的时间,同时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参阅书目单。
1.3.2 微课堂流程安排 1)复习内容,复习上一学时所学的重点内容;
2)导入内容,快速引入课题;
3)教授重点知识,明确本次课学习目标,进入课题;
4)案例与分析,通过案例的呈现,让学生更清楚了解相关知识;
5)学生扩展思考,抛出问题让学生勇于思考与探究;
6)课后答疑,教师为学生解答本次课的难点内容;
表3 《体育科研方法》微课的设计与内容安排
7)课堂小结,对本次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评价与反馈;
8)布置课后作业;
9)参阅书目单,为学生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参考文献、书目单及网站(表3)。
1.3.3 传统授课模式及内容学时安排 传统授课模式主要是按照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讨论与实践为辅,整个课程进行18周,共计36学时,每周一次课。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授25学时,占主导。课后不给学生安排相关课外作业,18周课程中,布置作业共2次(表4)。
表4 传统授课模式内容与学时安排
1.4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2个班级学生进行不同的实验授课,然后进行成绩测试,将2个班级学生期末成绩进行对比,并利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做独立样本t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不同教学模式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分析 选取了本校同一年级、2个不同班级的学生做实验,并进行对比。对照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上课,一节课90min,班级共有58人,期末进行同样内容与方式的考核,考核结果如表5所示。对照组学生成绩及格率为75.86%,46.55%的学生成绩分布于60~69之间,14人不及格。实验组按照微课模式进行教学,考核结果如表6所示,大部分学生完成情况较好,学生成绩及格率为93.1%,只有4人成绩不及格,主要是上课缺勤导致。综合对比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平均成绩、标准差都有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变化,使用微课教学模式收益效果较好。
表5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期末考核成绩 N=58
表6 微课教学模式学生期末考核成绩 N=58
表7 不同教学模式期末成绩对比
将不同授课模式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后发现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2,表示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微课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成绩有较大影响。
2.2 2种不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果的对比分析 通过问卷回收整理发现(表8):由于专业特点决定,体育专业的学生不喜欢长时间坐下学习,思想不集中,容易分散。因此,传统教学模式问卷中,极少数学生认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自己的学习效率、能力、兴趣各方面有所改善和提高。
而对微课教学模式的问卷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微课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自己接收到本模块的重点知识和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课下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学习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改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态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表8 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率反馈
表9 微课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效果统计
“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5],同时微课模式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的环境[6]。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发现,82%的学生认可微课教学模式,并认为微课模式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有85%以上的学生认为有必要继续实行“微课教学模式”;6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变强、学习态度改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中所提供的案例及网站对自己有帮助,并且能够课下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与学习任务。同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认为快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有所提升。
2.3 学生对2种不同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反馈传统的课件设计的知识范围较广,教学内容全面,教学目标较为分散,不够精简[7]。但微课教学则需要教师制作新颖且具有启发性的课件。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8]。同时,教师讲授的知识点需要高度凝练与概括,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教师“教”的能力,更能够培养教师资源整合、多媒体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表10)。
表10 微课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反馈
微课作为传统课堂资源的一种延伸和扩展,教学案例代表性强,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及研究设计,选择主题鲜明的论文,主要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本科学士学位论文(获奖的优秀论文)以及新鲜话题作为微课教学中的案例进行讲解与剖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论文进行完善和提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与自主学习,课中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网站,开拓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研知识。同时,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后布置相关作业与任务很有必要,能够较为契合地与课堂教学内容融合。
表11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对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反馈
由表11中可见看出,只有64.33%的学生认可传统教学内容与形式,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上课时间较长,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讲授时间过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甚至课后不愿意花时间去学习其他新的知识;认为课堂形式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与自由。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微课”教学模式在《体育科研方法》教学中的应用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实践性,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与认可。
2)微课教学时间短,改善了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理论课的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微课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实践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研究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科研知识。
4)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教学模式能够结合体育学科特点,将体育学科与计算机领域有机结合,有效地进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教学交互发展,值得推广与应用。
3.2 建议 1)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今后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课授课方式可采用微课教学模式。
2)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当严格把控上课时间,课程内容与案例的选择应具有典型性与新颖性,使学生能学习与了解最前沿的学术知识。
3)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运用能力,应定期学习与培训,加强教师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新形态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