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铁公共艺术与本土文化的融合
2018-07-23张秋蓉
张秋蓉
摘 要:为解决当前厦门地铁审美体验欠缺的问题,希望在地铁站中引入公共艺术以激活空间。通过对国内外部分地铁公共艺术的研究现状梳理,挖掘地铁特色站点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寻求创意源点,并以此对塑造具有厦门城市人文精神与地域特点的地铁公共艺术有所启示。这对于发挥公共艺术的优势力量,体现地方特色,定位城市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地铁公共艺术;本土文化;厦门地铁
0 引言
厦门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第31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厦门市规划2020年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6条线路组成,总长约267公里,设车站139座,其中换乘车站18座。然而目前各站点没有进行公共空间的装饰规划,立面可见装饰基本为普遍的商业广告,导向系统千篇一律,造成各站之间没有空间变化之感,地域特色不鲜明。对比使用较成熟的国内外地铁站,群众在厦门地铁审美体验十分欠缺。
在全球化进程带来文化趋同的今天,地铁公共艺术成为保存本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成为展示城市新形象的“现代地标”和“城市橱窗”。如何将地铁站所在的本土文化融入空间设计当中,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地铁公共艺术的价值作用
1.1 地铁公共艺术
地铁公共艺术即日本艺术评论家南条史生所说:“艺术家将空间视为一种重要媒体,在阅读空间、了解地点之后,所創造出来的与环境特性密切结合的作品,特别是由于作品与地点的关系非常密切,因此这类作品很难在其他空间展示。”地铁公共艺术的个性与在地性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提高地铁空间的品质,增强人文关怀,在厦门地铁大规模建设的同时将公共艺术与开放空间相结合,彰显地区的传统文化与人文风貌,获得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地铁公共艺术可提高审美情趣。
1.2 地铁公共艺术的价值作用
(1)地铁公共艺术是在地铁筑站点内展现的,它们与空间结构和色彩等风格的不同决定公共艺术的视觉效果,满足并引领大众的审美需求。
(2)地铁公共艺术的应用可调整空间。由于地铁是局促的地下空间,公共艺术的应用,让置身其中的乘客在视觉上产生扩展感。
(3)宣传作用。对于厦门这个旅游城市而言,适当控制地铁站点墙面商业广告的数量,并将这些商业广告与站点整体风格统一,或者加大以城市文化为题材的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力度,能在地铁站中发挥好宣传作用。
(4)文化认同。旅游城市的旅游价值就在于城市文化的差异性,厦门的城市文化可寄情于山海城,将山海城孕育出来的各种人文成果应用于地铁站的公共艺术中去,乘坐地铁的居民和游客在出行中体味城市韵味和时代气息,潜移默化地接受城市文化的熏陶。
2 地铁公共艺术国内外范例
地铁中充斥着步履匆匆的乘客,可能因为赶路而对任何艺术现象都视而不见,如何才能让他们由不经意地一瞥自然过渡到凝视和喜欢出现在身边的艺术品?在高度强调公共安全、视线无障碍、人群秩序感的地铁空间中,公共艺术如何呈现自由表现的魅力?在强调城市历史文脉的今天地铁空间的公共艺术如何能融汇古今,创造出前所未有的环境面貌?所有这些,都是发展地铁公共艺术的难点所在。为解决这些问题,全世界的优秀设计师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可以从一些艺术创造与环境空间结合得很好的地铁公共艺术案例中获得启发。
2.1 国外
(1)俄罗斯。莫斯科地铁是“地铁建筑美学上的里程碑”。20世纪20年代末,为配合当时国家意识形态中对以简陋设施压迫劳动人民的资本主义地铁的批判,以便让地铁成为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象征。为适应国家统治者偏好古典而非正在流行的现代派艺术的审美爱好,设计者们按帝俄时代的宫殿样式和标准设计该地铁站。拉脱维亚站窗户上的彩色玻璃,和平大道站弯顶上的镏金白色瓷砖;候车长廊饰有壁画、浮雕和圆雕;墙上镶嵌着大幅古典油画,宛若地下宫殿。虽然这种奢靡的方式建造公共交通不适于一般投资原则,但却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国家在早期地铁建设中因陋就简、效益至上的做法,让地铁空间获得了超越运营功能的独立美学价值。
(2)日本。东京地铁的银座线“上野站-浅草站”段,考虑到与地面景观的衔接,使用日本传统建筑具有代表性的弧形屋顶与斗拱结构,木栅栏形的窗户与和式门扉,还有浮世绘和暖帘等装饰手法,营造出浅草地区特有的文化氛围。东京地铁的出入口处多与经济场所密切联系,如原宿站联系着聚集追星族和名牌时装店的竹下街,代代木公园和明治神宫;银座线西行车辆到达涉谷站时,会从地下直接驶入东急百货店的三层。此外,日本地铁中有大量的漫画广告,充分展示漫画大国的风范。
(3)美国。纽约地铁始建于1904年,追求实用,不尚浮华是其一大特点。地铁中与艺术有关的现象不是来自环境设计,而是来自环境中的人,在很多个地铁空间里活动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街头艺术家,大部分是演奏音乐和即兴表演,如二胡和非洲舞蹈等。
(4)英国。英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伦敦地铁采用直接作用于地铁运营的企业广告来美化环境。他们聘请艺术家参与地铁视觉设计,将车内装潢、座椅设计、照明系统、标识系统、识别系统,综合成整体意义上的地铁视觉系统。爱德华·约翰设计出著名的“Underground Railway”非饰线体,在视觉风格上具有直接、简朴和精确的特征,与流行于法国的新艺术风格字体截然不同。这种“匹克式”字体一直沿用至今。
(5)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建于1950年,通车5年后市政府号召画家、雕塑家、建筑师与工程师联手建设地铁,要把地铁变成“充满缤纷色彩与旋律”的“地下大教堂”,地铁所在地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获得了展示才能的机会,他们将此处打造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在斯德哥尔摩地铁中,有7/10的站点一直展示着艺术品并不断更新。
2.2 国内
(1)北京。北京奥运支线和机场线的站内设计,材料新颖,采用搪瓷钢板、奥特板和玻璃等材料,并根据空间环境直接设计图案与符号。奥运地铁支线每一站的地理特征不同,故采用一站一景的设计。北土城路站提取了古城墙的墙砖元素,再结合精炼简化后的青花瓷元素,从而产生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碰撞。长达40米的仿古艺术墙,城墙砖的倾斜角度与切面的分割方式用了现代的工艺手段,并在艺术墙部分位置搭配了大面积的液晶屏幕,让土砖这一传统材质与金属产生了一次交流。
(2)上海。上海有300多个地铁站,风雅、魔幻、古朴、抽象……满足各色人群的不同爱好。其中上海地铁四号线较早引入公共艺术概念,对于沿线社区乃至整个上海的城市文脉的变迁做了不少的探索。四号线壁画主要采用铜质浮雕结合丝网印刷的手法。大木桥路站靠近以前的江南造船厂——以造船业领航的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基地,也是上海工业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变迁的生动范例。壁画作品《百舸争流》对船舶构件、船坞码头、江南制造总局房屋建筑等进行具象再现以此来体现大木桥路地区的城市记忆。六号线篮村路站的壁画则以抽象的造型寓意一种城市寄望,通过一组大小不等的白色不锈钢圆表现一种如日之升的渐变。
(3)台湾。台北地铁中和线上的南势角站颇具趣味感与科技感。南势角是一个日趋现代化的台北卫星城,赖纯纯创作的《青春美乐地》是由3件垂吊造型作品和9件墙面作品组成,布置在地铁站穿堂和站台上的宽敞空间中。设计者使用透明厚板材料与环氧树脂的色彩,投射以各种霓虹灯光,使不规则造型产生像变形虫一样轻松活泼的运动感。这些类似有机体的造型还被取了令人遐想的名称,如捷韵、旋律、随风、摇曳、奔放、凝聚、天蓝、云影等等,深具现代感的抽象作品充满青春气息,确实呈现了“美乐地”的视觉效果。
3 厦门地铁公共艺术的设计要点
3.1 鲜明的地域性
要凸显城市区域文化,应注重传统文化,各个站点周边的人文题材需得到拓展应用。因此,在地铁站点公共艺术物化表达上,需要确定一定的主题化风格,将该主题贯穿所有公共艺术作品的材料结构、实体造型、色彩等方面,地铁站点本身也成为城市一种新兴的人文景点。
首先,要有整体性理念。地铁站点公共艺术创作的艺术风格要节奏分明、合理有序、重点突出。地铁线性路中各站点都有自己相应的人文风情,可选取其中最具特色的区域,围绕周边环境提取该站点的主题理念,并将这一主题理念作为一条纽带,将各个站点都串联起来,在具体各个站点公共艺术品与建筑环境要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公共空间,方便旅客在行进的过程中欣赏各种艺术创作。其次,整体性理念要求地铁站点公共艺术应将站点功能和视觉审美相统一。地铁公共艺术可赋予站点空间特定的人文气氛和精神性格,使之成为周围地面自然环境或地下物理空间艺术风格的浓缩,成为人们记忆与情感的归属地。
在厦门的历史进程中,先民创造了独特的闽南文化、海洋文化、嘉庚文化、音乐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市井文化、商业文化、休闲文化等,以及市鸟白鹭和市花三角梅,为后人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整体的大主题可源于山海城地域文化。山文化的应用主要指以山地地方材质、山势形状等厦门山地直观元素符号的图形和材质再创。天竺山、观音山、仙岳山、狐尾山、东屏山等特有自然或人文特色等,可作为元素符号。海文化的元素图形可直观表现以帆船、浪花、礁石、海洋生物、流动等为原型符号的提取。还表现在以开放、包容为内涵元素符号的运用,这些内涵可从厦门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中提取。不同城区的建筑风格如造型、色彩、景观配置等也可为厦门地铁站点公共艺术提供创意源。鹭江道和中山路的欧式风格建筑、厦大、集大等的嘉庚风格建筑、散落各处的红砖古厝、历史气息浓郁的大同路街景、风格不一形式多样的各大公园等,区域特色鲜明,人文内涵丰富。以此让地铁站里的乘客可以看到与地面上的风景相关的场景,从而与地面产生联系,可适当消除地下封闭空间环境的压迫感和孤独性。
3.2 夺目的艺术作品
地铁公共艺术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乘客的视觉习惯和关注焦点,要让作品融入环境的同时保持自身的活力,才能吸引观者的注意力。作品被忽视的原因首先来自乘客的关注点不在艺术,此外还有照明不足、色彩暗淡、形象缺乏和摆放位置不当等原因,但是无论怎样急于赶路的旅客,都不會将整个地铁站的空间忽略掉,所以需要将公共艺术作品融入整个地铁环境中,或者说将地铁站空间打造成艺术品,让地铁公共艺术发挥最大的美学效应。
3.3 公众互动性
通常,互动性公共艺术被分为科技互动和社会互动两大类别。前者依托技术支持,与新媒体艺术、交互设计等密不可分。观众及参与者通过自身的行为,在作品现场实时对作品的呈现造成干预和影响。此类互动作品的特点是直观、快捷,操作感强、体验感强,能极大调动公众的参与热情。而社会互动通常体现为计划型公共艺术或称新类型公共艺术,其更加关注社会话题,强调公共艺术与社会大众发生更直接和持久的关系,通过聚焦于特定社群、地点、概念、事件,让公共艺术在更广泛的外延产生更深远的社会效益。
在满足地铁空间特有属性的前提下,如何最大化发挥当代公共艺术的价值是地铁公共艺术创作的核心。将互动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需要注意几点:作品应满足大众需求,以通俗易懂、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互动性公共艺术应以不影响通行为前提并考虑公众安全;另外,还要注意成本和维护便利原则。
4 结语
用公共艺术改善地铁空间环境,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地铁这种特殊公共空间中的重要实施。通过地铁站公共艺术展示出厦门地域性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背景,使功能与文化在地铁站这一特定空间更好地融合,改变人对地铁站一贯压抑的看法,增添趣味性,同时给人以归属感和亲近感,对改善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厦门城市的规划与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希望本文能对厦门地铁的美化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 詹和平.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教材 设计形式系列:空间[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115.
[2] 杨子葆.艺术进站——捷运公共艺术[M].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2005.
[3] 郭涛.地铁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建构——以杭州地铁1号线为例[J].艺术研究,2016(02):56-58.
[4] 丁磊.地域性公共艺术在地铁空间的介入[J].艺术教育,2016(12):198-199.
[5] 叶庆,丁晓,王畅.武汉地铁特色艺术站点中的公共艺术表现形式与手法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5(07):56-66.
[6] 付莉.交互性公共艺术介入地铁空间的设计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7,25(06):43-45+54.
[7] 李慧斌,臧雪.我们需要怎样的地铁公共艺术[J].美术观察,2017(09):26-27.
[8] 李芳芳.城市地铁站点建筑空间公共艺术设计方法的研究[J].江西建材,2017(0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