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岭南特色祠堂建筑纹样进行美术创作实践初探

2018-07-23陈秀娴

艺术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美术创作初探

摘 要:本文根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萝岗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的契机,认真实施美术课程标准: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结合具体的课例实施方法的研究,提出自己在美术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岭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纹样进行美术创作及实践初探得出的一些浅见,希望与同行分享,共同探讨开发与利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祠堂建筑纹样;美术创作;初探

地方美術资源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积累和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包括各种地方文物、地方传统风俗、地方方言、地方文化传统项目、地方居民娱乐的普遍形式、地方传统的体育项目。地方美术课程是指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源,是地方美术教学和学校校本美术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及组织、美术课程评级的资料来源。地方美术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的艺术载体,体现了本土文化或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将地方美术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引进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在视觉享受中,进一步了解文化并认同文化,有利于我国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要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在美术教学中,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家乡,挖掘生活中承载文化内涵的美术内容,是美术教师需要时常关注的。

笔者所任教的中学位于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是一所农村中学。九龙镇上每一条村落都有一座祠堂。其中享有萝岗九景之称的古村遗韵——时四陈公祠就在学校附近。时四陈公祠,建造年代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时四陈公祠规模较大,这在其他村庄中尚不多见。祠堂坐北向南,三路三进,规制完整,面阔三间25.5米,深三进37.7米,占地面积961平方米。祠堂左右两侧为衬祠,青砖镬耳山墙,硬山顶,灰塑博古脊,封檐板木雕花草,黄陶瓦剪边。彩画是其艺术价值的主要体现,祠堂里的彩画为清代重修留传下的原画,画幅完整,图像优美,字体雄浑。祠堂内的雕塑大多完整,雕刻古朴,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建造工艺。

时四陈公祠的建筑广泛采用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和铜铁铸等不同风格的工艺做装饰。雕刻既有简练粗放,又有精雕细琢,相互映托,使祠堂在庄重淡雅中透出富丽堂皇。这么好的祠堂纹样作为教学素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从小就有对祖辈遗留下来的传统文物——祠堂有保护、继承与发扬之心。基于此,笔者近几年一直在七年级美术兴趣小组和七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源于自然的启示第一课《花卉与纹样》中植入岭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纹样深入课堂教学。

下面将浅谈如何开发与利用岭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纹样进行美术创作。

1 认知岭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纹样

要想了解必须先认识,这是最基本的。引入岭南特色的祠堂建筑纹样这些鲜活的艺术元素是让人兴奋的,但是如何能引起学生最原始的兴趣?这是笔者首要考虑的问题。

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我们要认识一件事物并非难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认识更多:一是课本资源,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课本知识,认识这些古建筑,通过课本图片可以一睹这些建筑纹样的风采。二是网络媒体,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很快地找到各式的岭南建筑纹样。

笔者认为这些都不是最好的认识途径。隔岸观火不如亲临其境。得益于广州市萝岗区九龙镇“三旧”改造政策,很多古村旧村的祠堂都得以保留,经过修葺,艺术感觉更浓厚。因此,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与身边的事物来一次“亲密接触”(如图2所示),欣赏祠堂的木雕、石雕、砖雕、陶塑、灰塑、彩绘等不同风格的纹样。直观地看到、摸到以及感官的欣赏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古建筑艺术纹样有更直接的理解,更好地呈现于笔墨之中。

2 将祠堂建筑纹样带进课堂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百个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艺术是没有唯一性的,这是艺术最吸引人的地方。你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是怎样的?这是我们从课外回到课堂需要探究的另一个问题。

2.1 让祠堂建筑纹样在七年级美术兴趣小组创作中升华

第一阶段,笔者引导学生对欣赏过的祠堂建筑纹样结构、样式各抒己见,我们尊重每一种认知。这样我们可以很好地将课外艺术资源嫁接到课堂上。不同的纹样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就像原始社会的部落图腾一样。每一个纹样设计镶嵌在不同的建筑位置上(横梁/门窗/屋檐),其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就有所不同,但是都能很好地装饰美化建筑物。这就是这些纹样存在的意义。同样,艺术也是那样,来源于生活,美化生活。

第二阶段,笔者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建筑纹样,把纹样在画纸中描绘出来。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加深对花纹结构的认识和理解。很多时候,学生画不出来了,笔者还会让学生再次去祠堂看、摸、对着临摹等。

第三阶段,笔者把学生绘画的建筑纹样贴挂在黑板上。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把自己绘画的纹样运用在生活中,如空白的风筝、油纸伞、宫廷扇、碟子等,提示学生采用绘画、剪纸等形式进行创作。

第一,让祠堂建筑纹样呈现于风筝中。

第二,让祠堂建筑纹样呈现于油纸伞中。

第三,让祠堂建筑纹样呈现于宫廷扇中。

第四,让祠堂建筑纹样呈现于碟子中。

2.2 让国家教材与本土文化相结合

岭南版美术七年级教材《花卉与纹样》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笔者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发展,他们想象的新颖与细腻程度逐渐提高。对于视觉而言,有助于他们选择欣赏和表现内容。插入本土祠堂建筑纹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中播放——莲塘时四陈公祠里祠堂建筑纹样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有很多同学窃窃私语,“我家就在这条村”“我去哪里喝过喜酒”等。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笔者借用祠堂中的建筑纹样让学生认识什么是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和四方连续纹样。在课堂练习中,笔者让学生把祠堂建筑纹样通过单独纹样或二方连续纹样的形式表现在作品中。让国家教材学习内容与本土祠堂建筑纹样有机结合,丰富和补充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得到了提升。

3 观评析惑,迁想妙得

学习认知最终就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建筑纹样结合美术创作并非简单的颜料勾兑,而是美术技法的一种质变,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两者完美地有机结合更好地丰富了现有的美术课堂资源。学会欣赏才能更好地发现艺术的美,学会评价才能分享更多,这也是美术课堂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是发散的,并非单一的;艺术是创作的,并非不变的。课堂上,笔者让学生互相欣赏彼此的作品,交流彼此的创作心得,让学生发现纹样更多不同的美,鼓励学生实现更多的创作可能。课后拓展,笔者带他们去凤凰湖放飞自己绘画的风筝;笔者租借汉服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享受了自己创作的劳动成果。

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地方课程资源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补充。本课题通过认识萝岗九佛当地祠堂壁画的民间艺术以及古建筑纹样,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并运用于美术教育当中,开设美术九佛地区资源课程。为学生美术学习提供更多的素材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于古建筑文化以及民间艺术的认识。

这些随处可见的艺术资源不应随着时光的流逝沦为门面装饰,笔者迫不及待地想要将其带到课堂,让学生感同身受。这是作为一位美术教育者的初心。这样做能给学生带来艺术真实的感受,增强了课堂的亲和力、感染力,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探索兴趣,让美术课程面貌焕然一新,创新了传统的美术课堂,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 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4]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4)[Z].

作者简介:陈秀娴(1980—),女,广东广州人,黄埔区九佛第二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美术教育。

猜你喜欢

美术创作初探
浅谈美术创作的意识状态表现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视觉思维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价值分析及实践
藏族主题美术中的乡土命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