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书画类藏品与非遗项目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探析
2018-07-23卜星宇
卜星宇
摘 要:中国书法绘画和蜀绣都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书画藏品和蜀绣结合开发设计文化产品,不但实现了自身文化价值的提升,还赋予了产品对方的文化属性,同时加强了产品的功能性,让传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并传承下去。
关键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文创
自2016年5月《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颁布以来,全国博物馆都陆续启动了博物馆文创产业探索和文创产品开发。开发文创产品的灵感来自各个博物馆不同的文化资源,博物馆藏品是文创产品使用最广泛的文化资源。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以及国家4A级旅游景区。藏品共5万余件,其中以杜甫诗意书画和古籍为主。2016年9月,杜甫草堂文创馆落成开放,建馆之初就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理念,较具特色的是与四川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作开发的文创产品。本文就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与蜀绣如何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进行探讨。
1 书画类藏品和蜀绣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的可行性
在决定开发一项文创产品之前,博物馆往往会和设计师讨论,什么样的文化资源更适合开发文创产品,什么样的载体更适合所选择的文化资源。书画藏品和蜀绣有很高的契合度:一是两者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书法和绘画不但是国粹,其本身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蜀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两者都注重色彩的运用,书画的色彩讲究用墨浓淡,蜀绣则是万千颜色的丝线的融合,将书画的墨色用蜀绣的丝线表现出来是很有趣的;三是两者都面临传播困难的困境,由于材质原因,书画藏品只能保存在恒温、恒湿的库房中,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藏品中不乏名家作品,却因保护藏品而无法与大众共赏,蜀绣由于纯手工等诸多限制而面临传播困境。因此,在书画藏品和蜀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赋予彼此双重文化价值,可实现共同传承。
2 书画类藏品和蜀绣合作开发文创产品面临的困境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对观众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和蜀绣进行探讨和沟通,发现导致销售滞后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产品欠缺功能性。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蜀绣合作的产品,主要以框画、挂画等装饰性产品为主。而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和中国苏绣博物馆中,刺绣文物多样,如枕顶、扇套、衣帽、耳套、眼镜盒、钱包、门帘、雨伞等等,可见古时人们的刺绣品并不是单一作为装饰物件的,而是有很强的功能性。
二是售价较高。价格高是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性,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复杂、耗时较长、手工制作等特点,决定了其无法低价销售。
三是形式缺乏创意。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蜀绣的产品主要以翻绣书画作品为主,这一类作为装饰品的产品无法满足博物馆趋于年轻化的受众。
3 如何突破困境
3.1 重视受众分析
开发产品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受众分析,针对所设定的受众人群做好产品开发规划。中国书画和蜀绣的受众并非限定于年龄偏大的人群,从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举办的多次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来看,参与者以年纪较轻的人居多,可见,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是不可忽视的群体。
3.2 寻找文化结合,合理控制成本
前文说到书画和蜀绣色彩可互通融会,构成一幅精美的作品,但并不是所有书画都适合用蜀绣技艺来表达。寻找两者结合的平衡点,需要较长的过程,还需要双方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及反复探讨和试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精选了百余幅馆藏作品用于文创产品的开发,但相关工作人员熟知文物却不懂蜀绣,不知蜀绣何为难易,何以重轻;同样,蜀绣工作人员深谙蜀绣的技法,但对书画文物一窍不通。因此,双方工作人员在开发产品前需频繁讨论、沟通和论证,以找到馆藏书画和蜀绣最佳的结合方式。选择对的结合方式,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但是一定要控制在合理范圍内,不能为了降低成本而粗制滥造。蜀绣的价格居高不下,除了精挑细选的原材料成本外,更多的是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决定一件普通蜀绣作品价格高低的因素有绣娘级别等。所以博物馆工作人员和蜀绣工作人员要充分沟通,在保证产品精美的前提下,通过缩小绣面、降低技艺难度或者其他可执行方式缩短制作周期,降低产品成本。
3.3 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实用功能
创新是产品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无法区别于市场。创新需要形式创新和功能创新“两步走”。第一步是形式创新,要避免从书画中直接“拿”,而是要提取元素,由设计师再设计,转嫁给蜀绣,完成一个创意绣品。第二步是功能创新,即通过二次加工的绣品将以什么载体到达受众面前,首先要摒弃前文提到的框画等装饰性产品,增强产品的功能性。
历时两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和蜀绣的合作产品开发已逐渐找到了问题所在,也将逐一克服难题,摸索出博物馆书画藏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之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文创产品渗透民众的生活,以新的方式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