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视觉形态的设计与转化

2018-07-23汪俏黎

艺术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觉设计

摘 要: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重要性在全球日益受到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引起诸多讨论。本文拟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视角,以佛山茶基十番的保护与发展为个案,正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系统梳理相关文化资源后,从视觉设计语言的角度对其进行挖掘、提炼和应用,通过保持“活态”发展的方法将其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一种文化生活新体验。

关键词:茶基十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态转化;视觉设计

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因此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并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今后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虽然从表面上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相当大一部分传统文化正在逐渐衰落和转换,因此与之相连的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尤其对于佛山茶基十番这类地域性的非遗传承,现状并不乐观。由于传播手段过于传统,表演形式过于单一,并且只在特定时间内展示,无法融入现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下很多年轻人更热衷于流行文化和外来文化,缺乏对于本土地域性文化的了解与关注。因此,抓紧挖掘、抢救和保护非遗文化,尊重和帮助非遗老艺人培养新一代的传承人,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迫在眉睫。为积极推进和开创非遗工作的新局面,我们从视觉设计语言这一角度出发,对佛山茶基十番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非遗活态衍化的尝试。

1 佛山茶基十番的历史脉络

广东佛山作为千年古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佛山十番”项目2007年被列入南海区和佛山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山十番是一种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就历史渊源来说,佛山十番已有六七百年历史,由安徽、江浙一带传入。原有锣鼓合奏的“素十番”和丝竹锣鼓合奏的“混十番”两种形式,现仅存“素十番”。茶基十番中的“十”泛指多数,“番”指翻花样,十番是指有多样的变化。十番乐器有常规和特殊两类,除大钹、高边锣、翘心锣、单打、沙鼓、群鼓之外,还有十番鼓、飞钹等,还配有独特视觉特征的旌旗、顾绣头牌、何广义堂长匾额,并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表演形式。多在端午、七夕、中秋等民间节日以及神诞、“出秋色”(又叫秋景)面向大众传播。

2 佛山茶基十番传统传播途径的局限性

佛山茶基十番在政府及各方面的支持下,逐步形成了一套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传播推广体系。但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不能贴近和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其在保护与传播非遗文化方面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不少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茶基十番非遗文化传承的难点主要在于文化传播方面,由于时间的流逝,很多演奏形式已经简化,甚至部分樂器由于工艺的失传已经无法重现当年的音色,针对这一点,作为茶基十番传承人的何汉沛先生也深感担忧和遗憾。根据市场调查,发现大众对茶基十番文化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调查中发现一些在外就读的佛山大学生,对于茶基文化基本上也没有很深入的了解,有些人甚至从未听过。这一点也说明了十番文化在传播过程中方法单一,尤其在对于青年群体的传播推广方面,没有一个切实有效的方法。笔者认为,改变单一的传播方式,必须从视觉设计的角度出发,积极孵化和推广视觉设计语言结合文化创意的衍生产品,从文化市场的角度融入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促进茶基十番活态非遗文化传播的必经之路。

3 佛山茶基十番的视觉设计语言探索

党的十九大报告里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的又一次强调,其中特别提到“创造性”和“创新性”这两个特性,提到“转化”和“发展”这两个归旨。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而论,其历史轨迹、现实遭际、地方知识、美学品格、传承规律、实践方式、社会功能、文化意义等,都在通过迥异于传统的方式和平台,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广度传播。通过声音、文字、影像、超文本链接、云技术等,即便没有取代传统非遗的存在方式和传播方式,也已经成为非遗传承和传播的新业态、新走向,使群众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便捷地接触到非遗。因此,为了使茶基十番文化艺术传播更适用于现代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笔者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角度研究制定了以下两种视觉设计语言表现方法。

3.1 茶基十番演出舞蹈动态视觉设计语言分解

“十番”演奏过程中最富于技巧的就是“飞钹”,它是用五六十厘米长的绸带穿起来,舞者一手执钹髻,一手放长绳子,在胸前或头顶绕圈的表演手法,双手舞动,上下飞旋,正反相击,舞姿矫健潇洒,舞蹈动态素材性极强,十分易于视觉设计语言的分解与提取。

查阅资料发现“钹”之舞的形象早在古代已进入壁画中。位于甘肃酒泉市安县的安榆窟第4窟中,有一幅元代“钹舞”图,就是非常典型的抛钹舞的姿势。在台湾新寺、艋寺、港寺、淡寺、港朝天宫等的罗汉中,都明显雕塑着“钹尊者”塑像。而道教的“钹”,从表演技法上看,与佛教“钹”的差异仅是抛耍的度不同。因此,可以推断出含有飞钹表演的茶基十番表演也属于佛教文化的范畴。笔者根据以上研析,选用了三种不同的表现手段来对十番舞的舞蹈动作语言进行分解,并从中提取视觉设计元素。

一是与佛教有关的敦煌壁画飞天舞的造型及绘画形式的结合,既突出了十番十种乐器的表演形式特点,也表现出了茶基十番演出舞蹈的历史性与文化性。在视觉语言的表现手法上,结合中国传统国画白描的技法,进一步提取出一套完整的十番演出舞蹈动作的视觉设计语言。

二是在确定人物动态造型的基础上,采用国画水墨淡彩的效果进行描绘,既能体现出民族文化感,又气蕴生动地表现出十番舞的表演风格。水墨表现出的微妙细腻变化,丰富了人物造型的虚实关系,使舞蹈动作表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拥有自然雕琢的美感。

三是运用现代感较强烈的插画风格进行描绘,与前两种手法相比,第三种视觉设计语言手法更为大胆多元,打破时空局限的提炼方法,重在表现设计师的思维和主观动机,讲究“似与不似之间”,更能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更适用于对青少年及国际群体进行传播。

3.2 茶基十番乐器造型的美学视觉设计语言凝练

民族乐器不仅是音乐文化的组成部分,也蕴含了丰富的美学价值。因此,我们对茶基十番乐器的造型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首先,我们与何汉沛先生进行了系列沟通和交流,通过观摩演奏现场及对收集的静态纸质和动态视频素材进行分析,对茶基十番的乐器进行了特征及演奏技巧分析。对十番乐器的特点进行重点突出,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法进行视觉语言的提炼。在提炼过程中分为两个大方向:一个方向是重点保留乐器的古朴质感,在表现手法上极度接近乐器实物本身的形象,运用中国传统绘画形式中的水墨及白描手法,进行视觉表现以保留乐器的历史文化感;另一方向则是结合现代插图手法对各个乐器进行抽象语言的概括,并通过局部点缀、鲜明色彩和大块面装饰特性来呈现乐器的“以形传声”“声形兼备”艺术效果。现代视觉语言的个性鲜明、丰富生动,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更适用于不同的视觉载体。无论是简洁抽象的几何语言,还是丰富生动的具象视觉语言,都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都具有较强的装饰表现风格,能够为茶基十番文化的传播推广起到积极作用。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构建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茶基十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是数代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笔者经过探索与研究,尝试运用视觉设计语言的提炼与转化丰富非遗文化的视觉形态、形式,进而达到一定的传播目的。对佛山茶基十番非遗文化来说,面对传播手段单一的局限,势必从创造性的角度来体现自身文化,展现自身价值。将茶基十番文化衍生品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逐渐形成佛山茶基十番的创新性传播系统,在未来,势必将继续朝着新媒介的创新性传播趋势发展,对同类别非遗文化传承起到积极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作者简介:汪俏黎(1988—),女,辽宁大连人,硕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觉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村落文化传承研究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综述
试论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小学教育的对接
互联网背景下用户界面图标品牌化视觉设计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基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研究
线上品牌视觉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