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
2018-07-23孙尚琪
摘 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义》等重要文件精神,本文采用形式剖析研究的方法,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塑造能力进行专业分析。首先,在教学内容上,传统教学模式是选用的前辈艺术家的优秀经典剧目为授课内容,长期以来由于剧目本身内容相对经典,几乎没有瑕疵,完美的剧目导致学生模仿复制现象出现,失去独立思考能力与创作意识。其次,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的是口传心授为主的较为短程但效率较高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已经形成一板一眼的正规模式。我们要做的是在当今信息时代,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教学方式“新而不灼”。由于教学内容相对其他艺术表演专业比较传统,内容传统的前提下,教学评价的改革就尤为突出,可以通过多种现代评估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创造能力。再推其然,在成果验收上,以剧目汇报作为唯一的内容为前提,评价标准应当进一步改进,对学生自身创作作品评估需要进入学生中去调研,评估工作要善始善终。最后,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并结合实施方案树立目标。
关键词:教学表现;能力培养;改革目标
众所周知,戏曲表演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促进戏曲产业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自信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戏曲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理念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文件中也提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针对戏曲专业,我们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意指在于其表现的创新能力和塑造角色能力。因此,探索创新鲜活的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对本领域深度的好奇心、专业角度的想象力和发展创新思维,对于戏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然而,我国戏曲高等教育受传统教育思想以及历史性教学方法的长期影响,非常注重“口传心授”的教学理念,而老师将关注点始终应用在表演内容形式方法的精准性传授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味力图“像”,同时也习惯被动听课,课堂是老师一个人的课堂,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效仿状态,在学习过程中有可能迷失对戏曲专业本身的探讨。老师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又过于强调知识的精准传授,希望学生快速成长。这样类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状态是对的,但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很难进行主动思考以及对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对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开展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应用价值。
1 问题分析
对于戏曲表演而言,学校和教师在传授戏曲知识的方式上属于传统型,优势在于学生基本功相当完整,劣势在于形式单一化,间接阻碍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其中,“剧目”课是戏曲表演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剧目”课程质量的优劣可以说是教学质量的直接体现。
第一,当前的剧目课教学,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前辈艺术家的优秀经典剧目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都近乎完美,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现象出现,对理解剧本本身没有单独进行系统性集体探讨,对形式套路也只限于模仿,表象的“像”已经可以得到赞美,所以无形中无法达到在表演形式上对剧目创作和人物塑造的灵活使用。
第二,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口传心授传统教学方法。原因在于传统教学方案经过传承已经做到了精益求精,学生在了解剧目的过程中也只体现在课题讨论和课堂交流学习,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对作品现代化的客观评析。一个好的戏曲作品留世必然经过多次社会实践,无论是在剧本写作、形体训练、表演技巧或是最终的创作作品上,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以开放式的现代思维与之结合,理论储备必然重要,但社会实践后学生对其作品的理解和再一次将出现在舞台上时,人物塑造会更贴切该人物本身,反复实践后能够激发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认识,迸发出创作智慧。
第三,在成果验收上,以剧目汇报作为唯一的内容,评价标准较为传统,阻碍学生对戏曲作品的深层次挖掘,学生认为將课堂上授予的知识储备了解深切,就会将作品完美展现出来。这样的艺术作品只讲究“临摹”,而非创造。同时,也会使学生思维和心理上形成固化,从而变成只在课堂上学,只把课堂上学的理解明白,成绩就会好。这样下去,传承和创造会变成形式。
2 改革内容
根据上述的教学现状分析,本人希望对其现象或者自身教学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第一,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通过多种方法总结出六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六位一体:通过老师示范动作,学生直接吸取技术技巧,主要体现在一些实际舞台经验的成功案例为主要指导模板,时刻记住表演利于实践教学;通过剧本、人物、动作等一系列的探讨讲解,受教于老师深度讲解剧本人物心理,学生可以快速掌握技术规格,从而实现自我创作;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得到启发,进行社会实践,寻找人物表演动机以及故事的历史发展,在学习中进行反复实践,逐渐完善剧目,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老师结合校方总体学习规划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联系社会实际,通过反复实践激发拓展学生对其作品进行重构,最终达到回归即感知求是的理论方法。
教学方法上要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创作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逐渐掌握“一套程式千万性格”创作方法,具备活用程式的能力,使学生知晓戏曲艺术本质的创作规律。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能力,开拓启发学生在受教过程中的灵感,可以使学生的艺术作品从源头标新立异。
第二,教学内容上,除正常完成教学剧目外,进行教学社会拓展练习。根据国家相关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一些社会戏曲保护传承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例如,可以在学生放假期间,组织学生对家乡地方戏曲种类进行针对性普查收集,继而展开社会调研,学校老师要给予交流平台和专业鼓励。另外,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为学生搭建信息交流数据库,时时了解学生掌握剧目技巧等方面的进度,从中可以掌握学生想要学的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老师加以科学专业化的指导,使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创造能力的驱动力。
第三,在教学课题的拓展练习上,一是让每名学生完成两篇人物解读体会,说明艺术家为什么要用这些表演程式进行角色创造,通过强化学生对人物的提前预习了解,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性格讨论,通过对人物的深度解读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该人物在舞台上一颦一笑的根源,将表象学习深化到内涵层面,之后在舞台上反复实践对比,逐渐完善剧目,学生才有可能从前辈手中接过并升华戏曲剧目,这就是创造能力的表现。二是按照剧目中的表演程式对戏里戏外的相关表演程式进行归类梳理,延伸和拓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好的教学是授之以渔,学生在学习表演形式的过程中,在对剧目和套路熟知的情况下,达到表演程式的灵活使用才是学有所成,学生再现创作的不是剧目本身而是人物本身的再现,这才是学之以渔。三是通过重塑剧中角色,进行戏曲表演程式重构训练,再现人物生活状态,使学生在了解人物生活状态下自然地引导出该人物在剧目中的表现,学习方法精细,学习内容涉及面广阔,学生对人物的创造自然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丰富塑造人物的技术手段来看也是水到渠成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学习内容为学生未来创作奠定强大的基本功基础。对剧目进行重构训练的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重构,达到不仅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通过重构再次深入体会前辈创作的初衷。
3 改革目标
第一,加强学生对传统剧目的通识教育。结合剧目流传至今的社会价值,考量人物本身存在的价值。大力推动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支持社会资源流入校园,鼓励学生缩短传统受教与舞台艺术的距离,采用多种形式利用校方平台支持学生社會调研或者社会公益演出。这样既能从社会生活中寻找戏曲灵感,同时又有效地促进了戏曲社会化进程。教师要严肃教学态度,鼓励学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型人才接住发展戏曲的接力棒。
第二,使学生在熟知传统艺术技术的同时升华传统艺术,灵活表现表演程式,创造性思考剧目表现形式,灵活把握优秀剧目的传承意义,传承是根本,但又不能因为传承而被其束缚,做到掌握技术又不被技术拖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 普及宣传
第一,通过学校搭建交流平台,结合学生实际创造能力,强化控制戏曲传统艺术的积极性健康发展,而非没有依据的胡乱创造,创造过程中要结合剧目流传价值以及现代社会审美价值进行创造升华,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自主创造能力,争取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社会戏曲演出,鼓励学生建设学习兴趣小组和社会团体,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戏曲作品推向社会,在采纳社会上的宝贵意见的同时也大力推进了戏曲活动在社会上的开展。
第二,扩大戏曲表演专业学生创造能力的社会影响力。将优秀经典戏曲剧目再次创造后,鼓励学生制定相应的作品宣传方案,推广自己的艺术作品,而戏曲在社会中高频率的出现可以传播普及戏曲知识,提升戏曲的社会影响力,在信息时代利用自媒体线上线下进行普及指导,开发社会人员对戏曲的兴趣。高校教师要加大对学生艺术自信的引导,鼓励学生创造出优秀的剧目,将传承发展有效结合,实施戏曲剧目影视创作计划,立项目抓好贯彻落实,确保戏曲表演专业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工作取得实效。
作者简介:孙尚琪(1989—),女,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戏曲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