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
2018-07-23周红旗
摘 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高校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在教学改革中对接企业和社会需求,创新环境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为例,展开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互联网+”;环境设计专业;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连接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1]当前,随着教育的高度信息化和智能移动终端的逐渐普及,学习方式越来越灵活多样,应用型本科院校面临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高效使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和手段,保证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同时也是笔者研究的初衷。
1 制图与CAD课程研究现状
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建设和实施过程。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直接依托,可以称得上是大学教育的核心环节。作为更接近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环,当今我国许多应用型高校教学模式远未成形,简单套用普通学术型教育的案例不胜枚举。浅层原因是思维惯性,深层原因是两种不太相容的教育体制使然。职业教育的核心要义在于,真正按照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按照企业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应的技术技能人才。环境设计专业的制图与CAD课程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采用“理论先行+实践练习”的方式,忽略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内容多注重对软件工具的使用和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方法单一,忽略了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2]
搜索中文期刊数据库(知网)可知,2007年至2018年发表的论文中,涉及应用型本科制图与CAD课程以及教学研究的文章只有24篇。在这为数不多的文章中,作者主要从课程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计、综合环境、课程关联、问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了不同方面的探索。从上述结果来看,现有的关于应用型本科基础软件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内容比较分散,深度相对不足,多停留在表层经验总结上。在环境设计类教学领域,关于制图与CAD课程教学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中独特的课程目标,构建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教学中独特的课程内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关于学生新时代技能学习模式的教学研究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2 制图与CAD课程实践困惑
制图与CAD课程一般为必修课,是一门紧密联系工程实际的重要课程。课程要求学生掌握CAD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学会室内、室外设计图纸的电脑绘制,培养适应现时和未来环境设计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能型人才,同时通过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初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 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制图与CAD课程上课地点一般为多媒体机房,教学主要采用示范操作法。教学主要为教师在机房使用CAD软件进行知识点阐述和绘图操作演示;学生按演示步骤进行操作实践练习;然后教师针对个别性问题进行辅导。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示范案例一般比较简单,主要偏重Auto CAD软件操作,常忽略与实践项目的结合。特别是对环境设计专业图纸如施工构造及节点详图等涉及稍少,对于教学目标和企业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而作为个体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学生的识图和项目空间分析能力不够,不能理解工程制图的准确表达,从而导致教师辅导的内容和范围太广,应接不暇。一堂课下来,教师可以说心力费尽,但是学生的收获不多,无法提高实际绘图能力,教学效果一般。
2.2 学习资源匮乏,无教学配套的合适教材
从普遍意义上看,图书馆与教材是学校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传统方式,目前已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应用型本科特别是民办本科院校图书馆相关环境设计专业的参考书、工具书、前沿研究等资源有限,再加上艺术类纸质资源价格不菲,更新换代较快,难以满足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渴求。与此同时,社会上公开出版的教材,来自学界的大多过于理论化,而来自企业界的又过度工具化,两者均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教师的课堂授课。在实践中,不少应用型大学在制图与CAD课程教材的選用上,常常把普通本科的教材直接拿来使用。最大的困惑在于,教材在内容上偏向理论教授与工具介绍,缺乏结合企业项目的“真案实作”,有些不着地气;也正因为所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关系不大,所学非所用,效果不理想。
2.3 课程学习缺乏有效的交流
课程教学主要由教师主导,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新意识没有得到体现。再加上学时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有限;课外学习基本处于无人指导、管理与监控的状态,再加上CAD课程本身过多的命令和制图的规范的要求,学生课下复习往往无从入手,出现上课会做,课下不会,下节课忘记的情况,知识与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巩固和发展。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程学习颇有难度,失去学习信心,客观上为教学的顺利开展增添了不少障碍。
2.4 课程考核方式欠妥
常规的考核往往单纯考核学生的操作成绩,一般课程考核均采用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70%)的方式,且主要为上机操作。考核不能体现学生的整体素质、设计理念、团队能力等,这与课程目标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相背,也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不一致,考核方式有待提高。同时,期末考核中,简单的人机对话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式化倾向比较明显。
3 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新模式
不同于传统教学,“互联网+”背景下的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新模式强调资源利用的多元化,强调师生间深度的交互性与协作性,方便教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方便学生认清自我,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与学会学习能力。新模式要求制图与CAD课程教学真正发挥互联网的优越性,充分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立足于学生具体学情,设计好课前、课中、课后各个教学环节,实现虚拟学习与现实学习的无缝对接,真正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幅度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3]
在“互联网+”背景下,制图与CAD课程教学新模式要特别注重以下3个方面的创新举措。
3.1 树立共享式一体化教学模式
积极适应“互联网+”的社会新现实,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坚持资源共享的新理念,设计全新的课程教學模式。积极挖掘优质的网上课程教学资源,对学生无条件开放各类数字图书馆资源,利用网上课程中心、慕课、微课等新技术手段,将传统课堂教学变为全方位的信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深层次、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利用微博、微信、易班等移动互联网平台共享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和信息反馈。学生课前使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程上,教师积极引导、小组协作,实践练习、发表设计方案,沟通交流;课程上或课程结束后,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成果通过网络平台分享出去,学生间相互学习,认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4]逐步提高专业设计能力。共享式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变固定学习为移动学习,一方面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和知识结构体系,切实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深度;另一方面实现知识成果的广泛扩散,让课程的结果以互动的形式进行检验,能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
3.2 采用多种教学策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由于环境设计专业的独特性,必须紧密把握时代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与空间思维能力。环境设计制图与CAD教学主要通过正投影法和三视图表达空间形态,学生如果缺乏空间感和尺度感,无法准确把握空间形体和准确绘制图样,直接影响教学的顺利完成。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抽象的空间概念具象化,解决形体投影图中难以理解的问题,使专业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5]例如,借助表现力生动立体的3D虚拟技术,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变得更具趣味性、生动性,利用互联网三维家、酷家乐等软件建立模型,感受真实尺寸、把握空间形态,认识材料与构造,深度认识施工图纸中细部构造,帮助学生拓展空间思维能力。借助互联网广泛的平台,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开发项目资源库,深入推进项目制教学新机制
在“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应充分利用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天然优势,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工作室、工作坊、实训基地等灵活机制,让企业参与到课程体系开发中去,通过企业提供实践平台和项目资源,共同开发专业项目资源库。课程教学中以项目为依托,探索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围绕课程目标,建立符合职业岗位情景的教学环境。把企业项目或比赛项目直接引入课堂;教师发挥好引导者角色,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整表现设计作品;在引导与创作中,学生主动和社会接轨,加深对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解,不断地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适应新时代工作的新要求。
3.4 利用“互联网+”技术,着力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
“创新思维是设计师的第一要素,没有创新精神,就没有观念更新,设计作品就缺乏丰富的表现力。”[6]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7]环境设计项目的设计和制作是具有创新性和创造力的活动,课程教学应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广泛了解艺术相关学科及文化、科技等知识;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主动研讨和表达对空间形态的认识。完成环境设计项目的图纸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过程,项目的风格特色、空间的布局、造型的设计、材料的运用和灯光的布置等都是需要学生独立思考和富有创意的完成。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创意思维完成项目制图,在实践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本课程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重点问题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众多高校中,民办本科院校中的环境设计专业特色并不十分明显,课程设置及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互利网+”背景下,民办高校应大刀阔斧地展开课程教学改革,深入对接企业发展中的岗位需求,通过学习资源共享、开发工作室机制和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策略等措施,把劣势转为优势,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合作和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育价值,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
[2] 许翔宇.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改革探索[J].现代妇女,2014(12).
[3] 李艳妮.关于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06):133-134.
[4] 魏薇.“互联网+”背景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8(3):147-149.
[5] 张淑艳,雷光明,成彬,张青.三维CAD辅助工程制图教学的方法[J].图学学报,2014(3):464-468.
[6] 何晓佑.关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科建设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3(2):68.
[7] 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194.
作者简介:周红旗(1977—),女,硕士,副教授,任教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环境设计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