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用结合
2018-07-23缪峰
摘 要:本文从分析构造研究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入手,归纳了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指出了三江学院建筑系在以往建筑构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教学思想、教学内容、知识运用、实训环节四个方面展开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改革;能力;教学设计;成效
1 关于建筑构造课
“构造”一词在词典上的解释是物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组织和相互关系。“建筑构造”顾名思义研究的是建筑物各部分的组成、相互关系以及组成的方式方法。
作为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建筑构造课有自身的特点。一是综合性强,内容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物理、建筑设计和建筑装饰等诸多方面。因相互关系复杂,课堂教学往往需要罗列诸多的案例、样品和细部做法,常常会使学生感觉像进了“中药铺”一样,手足无措。二是时代性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建筑及其建造工艺。随着社会发展以及可持续理念深入人心,新材料、新技术不断涌现,新的构造形式层出不穷,对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把握造成了相当难度。三是实践性强,作为与建筑设计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技术类课程,建筑构造除了要熟悉一些名词、规范条款外,首要的是要了解构造“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并力图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触发学生在以后的设计实践中自如地运用构造原理,在各种不同的环境条件中创造出新的构造做法,所以构造这门课又具有创造性的特点。
自建系以来,三江学院建筑构造教学一直以理论知识方面的灌输和考查为主,其特点:一是教学方法以课堂讲课和听课为主,较少安排有针对性的课后实操训练。二是教学内容以相对固定的教材(东南大学版)罗列的内容为主,较少结合建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筑设计来展开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三是教学评价往往以一纸卷面的成绩为考查依据,以“强记”概念、规范和数据为主要考查内容,较少涉及“在哪用?会不会用?”的能力考查。四是实践训练环节(课程设计或实习)常常还是以单一地模仿画施工图,甚至是直接临摹一份施工图为主要教学方式,缺乏有活力和有启发性的训练内容和手段。这种只求了解构造基本原理,不以学会如何运用,如何发展基本知识为目的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学无所用”不仅挫伤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动力,也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为此,常常与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课程一道,被学生统称为“枯燥无味的理论课”。
审视建筑构造以往的教学就不难发现,传统教案在内容设置和教学模式上明显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启发、重模仿轻创新的特点,这些都和我们要培养“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就业有实力、创新有能力、发展有潜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存在着相当的差距。因此,无论从建筑构造的重要性还是从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来看,对建筑构造课程进行教学的研究和改革都有积极的意义。
2 教学改革思路与做法
一切建筑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指向“建造”,以满足人类多样的需求。因此,对建筑学专业而言,建筑的设计和建筑的构造是密不可分的。建筑的构造设计是实现建筑设计创意和构思的深度设计过程。构造设计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设计的最终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因此,想要设计并建造好一个建筑必然要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可见,建筑构造是关于建筑设计实现的方法论问题,是研究建造过程当中如何有效实现建筑目标的技术问题。但是,确切地讲,建筑构造又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这就好像是一个认识了所有文字的人,也未必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一样。
建筑构造作为建筑学专业一门传统的“技术类”基础课,一直以来都强调知识了解多少的考查(国内多数院校都视其为“理论课”),至于具体的实践训练方法就不多了。一些专业名词、规范、数据在考试的时候是记住了,等到毕业后画施工图或跑工地现场真正要用到这些知识的时候,谁又能记起来多少?面对这样庞杂又乏味的死记硬背谁还有学习的兴趣?没有兴趣,谁又会去研究设计和构造的关系?没有这些研究,那些新的构造设计的激情又从何而来?所以,笔者始终认为学习建筑构造的精髓应该是学习一种能力,一种能够恰当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从何而来?当然绝不仅仅是对一些数据和做法的记忆,而是来自必要的专业训练,来自平时不断的积累,来自对构造技术不断创造的激情……这就是笔者当初为什么要选择上这门课,为什么尽可能去尝试从不同的维度让学生理解这门课,为什么要采取全新的实践和训练方法来上这门课的初衷。
得益于设计院工作的经验,笔者自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接手建筑系建筑构造课程。在听老教师讲课、学生座谈、相关教改经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能力、学生学习能力、人才培养定位,提出三个层面的教改思路,即在一本通用教材的基础上拓展教学内容,解决技术理论知识要服务建筑设计实践的观念问题;结合主要知识点设置课后练习,解决书本知识到实際运用的方法问题;结合建筑设计课程进行深化构造设计,解决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具体的教学设计和做法是:
第一,更新教学思想——主张建筑构造课不应该仅仅是“强记”一些概念、数据、规范条文和节点做法,应该与专业核心课程建筑设计相结合,为建筑设计实践服务,培养知识的运用能力。通过“基本概念”的讲授、“通用原理”引入实际案例,以及深化“构造设计”实训三个递进的方式将这些思想内化于教学活动之中。
第二,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与建筑设计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拓展,对与其他课程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调整后的教学内容较明显地突出了“设计与构造”的主题。对此可以有两种讲授的方式,一是讲课中结合建筑设计案例来消化知识点,二是在建筑设计课的某些阶段增加相关构造知识的专题讲授。由于三江目前尚没有成熟的体系,同时也为保证建筑构造课程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故在当前的教改实践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
第三,强化知识运用——在每个重点内容之后安排配套的练习作业,强调“学以致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上能达到三个层次,即掌握建筑构造的基本原理,了解理论知识运用的方法,尝试发展自己的构造设计能力。
第四,创新实训环节——引入“模拟建造”手段,用制作大尺度(1∶1至1∶20)模型来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创新的转化。即在理论课讲授结束之后,结合建筑设计课中已有的建筑方案成果,在实训环节(课程设计或实习)安排深化构造设计任务,并通过制作较大尺度的构造大样模型来体验构造的层次关系、材料质感和建造逻辑,从而将设计课与构造课紧密衔接起来,将构造基本原理与设计实践运用顺利结合起来。
3 教学改革成效与反思
教改成效的显现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三年多的教学磨合与检验,新教案方才基本确定下来,随后较为稳定地运行了一届学生(五年制建筑学)。
教改的成效首先表现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认知程度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学生在基本知识和建筑实体以及设计图纸之间形成了认知的对应,较好地帮助学生解决了建筑构造“做什么”“怎么做”和“怎么表达”的问题。学生学得更明白,学得更有方向。
教改最有意义的成效表现在其对后续课程,特别是对建筑设计课程的刺激作用上。学完建筑构造后不少学生开始在设计课程中关注材料、构造、建造等问题,主动搜集和利用新的构造形式来表达和深化自己的设计方案,不少学生经常来咨询构造设计问题就是最好的印证。
教改成效最直观的表现当属那些精致的手工制作的构造大样模型作品。教案在最后“小住宅设计的深化与发展”实训环节中要求学生以本学期建筑设计课程中已经完成的小住宅方案为基础和条件,对方案进行深化发展,使之更具合理性和一定的建造实施可行性,并选定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一立面进行墙身大样的设计,用手工实物模型对设计的墙身大样进行模拟建造演示。在此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在“纸上设计”教学过程中未曾有过的热情和投入,开始呈现出积极思考、勤于动手的主动学习状态。学生学得更有热情,而教师的责任感也由此被调动。教学相长是教学改革成效的最佳体现。
教学改革既不能为改而改,也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去改。对新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而言,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量体裁衣”,在于解决自己定的尺子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其本质就是在探讨三江学院建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希望这些思考和做法能够为后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學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华中建筑,2007(4):137-141.
[2] 吕小彪,邹贻权,徐俊.结合建筑设计课程的建筑构造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2):86-88.
[3] 肖敏.提高建筑学专业学生建筑构造综合能力的教学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1):65-67.
[4] 缪峰,贾学林,殷珊.“学以致用”目标下的建筑构造实践教学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