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通道侗族民族建筑边界的景观元素刍议

2018-07-23旷志华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少数民族文化和建筑风格的研究不断深入,位于湖南省通道县的侗族传统建筑得以走出大山,映入民众的眼帘。也吸引了众多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建筑相关学者的研究人员,目前与之相关的信息、数据和研究成果可以说已经非常完善丰富,尤其是对于侗族中诸如吊脚楼,风雨桥等颇具特色的传统建筑的研究成果更是令人欣慰,但是,这些相对零散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和研究,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侗族建筑文化,去喜欢他,欣赏他,从而了解到现如今侗族建筑文化的存续产生的危机,激起广大专家学者甚至人民群众去保护他的这种美好愿望,并把他投入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本文综合过去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对前人的论述加以分析,找到一些不足,从而确定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加深对湖南通道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和讨论工作。

关键词:湖南侗族;民族建筑;景观元素

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简称通道县,历史悠久,为楚国与越国交界,古时候便有“南楚极地”“百越襟喉”的说法,在地理环境上,处于湖南,广西与贵州三省的交界处,人口方面为多民族杂居,侗族居民为主体的现状。[1]正是因为通道县独特的历史、地理以及人文特点,孕育出了其十分独特的建筑特点,其建筑外形随周围景致而灵活改变,造型结构独具特色,匠人技艺高超,其中,不用一颗钉子便能盖起一栋三层小楼的神技更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以侗家特有的吊脚楼,风雨桥,鼓楼以及凉亭为代表的侗族传统建筑,跟通道县的周边自然风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也正是这样的统一和谐的景致,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驻足其中,流连忘返。而我们今天透彻的研究侗族传统建筑的元素景观,便是为了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建筑工艺和手法,不让这样独特美丽的景观建筑艺术消失,继往开来,让他发扬光大,被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所欣赏和喜爱。

1 侗族建筑景观元素之吊脚楼

吊脚楼多为三层以上的干栏式木楼,高的可达五六层,结构独特,不用一颗铁钉,全靠木匠以榫卯作为链接,结实耐用,匠人技艺之高超也令人叹服。

干栏式建筑最早发现于河姆渡时期,被百越人发扬光大,而通道县的侗族人民,便是古时候百越人的后代,他们的很多生活习惯和建筑风格,也是承袭了百越人的。比方说侗族人会把吊脚楼的二层称作‘火塘,火塘的作用便是我们今天的厨房与餐厅的整合体,主要功能便是日常做饭和招待客人,做客侗族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现在的通道侗族人,依旧保留着百越时期以矮脚桌搭配原始木墩凳的生活方式,在这里基本上你是看不见长腿的高脚桌子的。

众所周知,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主要目的便是为了应对西南地区潮湿的环境,而通道地区的环境也是如此,整个通道地区的侗寨池塘分布十分密集,基本上一家一池还有富余,公共的水池主要用来解决整个寨子的饮水和清洁问题,上游的水池是饮水用,下游的则是洗菜用,最后的则是洗衣用,而塘则主要是用来养鱼,所以我们来到侗寨会发现,水里面的鱼很多,而且他们最喜爱花鱼,从这也能看出侗族人的审美来。[2]

侗族人除了那与生俱来的淳朴,爱美也是他们的天性,在吊脚楼上,他们会做出向外延伸的长条走廊,走廊上面的栏杆则会雕刻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其中他们最为喜爱的便是竹子的形状,也雕刻的最是惟妙惟肖,所以外来的游客误以为吊脚楼的原料便是竹子,后来以讹传讹,吊脚楼甚至跟竹楼混为一谈了。

除了吊脚楼本身,他们还会用大的青石板和卵石来铺路,在铺路的时候,也很喜欢拼成各种各样好看的形状和图案出来,被称为‘花街,而花街,吊脚楼和分布密集的池塘,便是侗族人民生活的基础。

2 侗族建筑景观元素之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与寨门和鼓楼并称为侗族建筑三宝。

风雨桥又名花桥,福桥,最初建立风雨桥的作用便是因为通道地区天气多变,经常下雨,水路阡陌,族人外出劳作常常遇到雨水,来不及回避,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和不便,所以经过大家商议,风雨桥就诞生了。

侗族的风雨桥一般都是村老登高一呼,全民行动架桥,跟吊脚楼一样,不用一根钉子或者五金件,靠着榫卯结构进行固定,可以看成是干栏式建筑的延伸发展和灵活运用。

风雨桥是侗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不论从建筑形式和文化艺术上都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瑰宝,风雨桥常采用拱形结构,取‘水曲桥直的含义,实际上是以桥和厅相结合,很多漂亮的风雨桥还会加入塔的元素,里面绘有各种图画,放上休息用的长凳,成为了侗族人出行的主要方式之一,并且越来越具备观赏性和观景功能。

在侗家众多的风雨桥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回龙桥,区别于其他的风雨桥,回龙桥是为数不多的弓形风雨桥,有桥长如龙,回护村寨的意境,风雨桥位于坪坦河之上,在桥身和两侧的饰面板上面皆绘有好看的画作,其中有很多如岳母刺字,负荆请罪,飞夺泸定桥等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也有记录侗家人生活的诸如迎亲、过节等宏大美好场面的图画,这些画作经过数次翻新,才能历久弥新,经久不衰。[3]

风雨桥是侗族传统建筑中非常具有特色的一处,是一抹耀眼的亮色,他虽名为桥,实则为廊,将侗家山水与寨门紧密相连,是侗家建筑的代表。

3 侗族建筑景观元素之鼓楼

侗族鼓楼也是侗族建筑三宝之一,是一个寨子的象征。

鼓樓外形似宝塔,多为六角,也有四角或者八角,每角都是上翘形状,形似鸟翼,外形高大威严,内部做雕刻抑或绘画,花鸟鱼虫,山精野怪皆栩栩如生。

起初鼓楼作为侗族人开会议事,或者在战乱时节瞭望示警的所在,后来渐渐成为了身份的象征,一般由寨内族人出工出料搭建而成,从最开始的一寨一楼,发展成一族一姓氏一楼,随着很多小寨融合交流组成寨群,我们能看见一个大寨拥有众多鼓楼的情况,而鼓楼也成了这个寨子的标志,是全寨人的荣耀所在。

同之前的两种建筑一样,鼓楼依旧不需要铁钉或者五金件固定,20多米高的鼓楼,全凭16根以杉木制成的柱子撑起来。鼓楼外形好似宝塔,下宽上窄,顶部罩上陶瓷宝珠,并做成宝葫芦或者是仙鹤的模样来祈求全寨福寿绵长,身体安康。

鼓楼下设火塘,在聚众议事的时候坐在火塘的长凳上,整个建筑,没有铁钉,也没有图纸,据不完全统计,一座鼓楼用的木料足有几千根加上粗壮的杉木支柱,全凭村民捐献砍伐,由寨中的巧匠带头建造,不用图纸,全凭经验,所以,鼓楼的建造,确实能够作为这个寨子的经济实力,劳动力和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加之内部绘画十分考验水平,也是对艺术审美的考量,所以说鼓楼是一个寨子的全方位的体现,是该寨子实力的象征完全不足为过。[4]

4 侗族建筑景观元素之凉亭

侗族凉亭则是侗族最为常见的建筑物,甚至比居家用的吊脚楼还要常见,同风雨桥一样,凉亭也是为了方便族人出行和劳作而建筑的颇具公益性的建筑,又被称为路亭。[5]

顾名思义,侗族凉亭就是建在路边,给来往的路人乘凉休憩的地方,一般的凉亭都会配有长凳、水井和水瓢,让疲乏劳碌的路人能够驻足歇息并喝上一口甘洌的井水,一般来讲,凉亭都建造在风雨桥不能涉及的地方,山坳里,水塘边都会有涼亭的存在,到了今天,就造就了侗族凉亭分布广泛密集,星罗棋布的盛况,所以,有很多人便说,侗族凉亭外观不及吊脚楼美观,不及风雨桥漂亮更赶不上鼓楼的宏大,作为侗族的建筑代表,侗族凉亭却是以数量以及初心取胜。

走在通道县的乡间,你看见了一座凉亭,那便是带着侗家儿女的人文关怀和爱护,是最为淳朴的心思。

5 侗族建筑景观元素之寨门

寨门最开始与鼓楼一样,是侗寨里面的功能性建筑,是抵御外敌,防范入侵的所在,所以最初的寨门,门上有箭楼,下设一门或者三门,门十分窄小,一般中门紧闭不开,只留两侧供人通行,后来日趋和平,寨门便成了一个寨子的门面,同鼓楼一样,是寨子实力的象征,人口众多,经济实力雄厚的寨子,寨门高大漂亮,若是族中老幼居多,青壮过少的寨子则寨门破败不堪,通过寨子的寨门便能阅读出侗寨的实力来。

寨门的建筑形式主要有门阙式和干栏式两种。寨门由门头、门楣和门脸三部分组成,因为最初的作用是抵御外敌入侵,所以结构严谨,结实牢固,经久耐用,而且作为山寨的门面,会被反复修缮加固,所以非常耐久。

6 结语

随着通道县被列入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更多的侗族原住民接触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有更多的侗族人走出深山和池塘,来到了繁华的大城市务工,这些在外面的花花世界赚了钱的姑娘小伙,往往并不知道自己所居住的这些侗族传统建筑是如何的精巧,如何的漂亮,如何令人叹为观止,而对于大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心生向往,这些人返乡之后,往往就开始着手房屋的翻盖工作,所以我们今天再看侗乡,已经多了很多的混凝土盒子样的小房子,与整体景色十分不和谐,居住在里面的人还为此沾沾自喜。

另外一方面,由于侗族建筑的结构严谨,全部运用榫卯结构,使得对匠人的水平要求极高,再加上本身并不富裕,原料不充足,建筑设计全凭工匠心算,没有明确图纸,要想不返工,不失误,对于匠人本身的要求几乎近于苛刻,这又增加了匠人的工作量和难度。

这样的匠人在当地叫作墨师,非常受人尊重,但是收入并不可观,与外出务工的年轻人所得的收入远远不能相比,正是这样的原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能坚持学习工匠技艺而选择外出务工劳作,使得寨子里的匠人传承也出了很大的问题。

正是因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在中华民族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的侗族传统建筑模式,很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消失,如何能够保护传统建筑不被破坏,如何让匠人的技艺得以传承,使亟待我们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问题,若是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我们将来再想欣赏侗族传统建筑艺术,就要在书面、影视材料和模型中领略万一了。

参考文献:

[1] 杨潘.侗族聚居区景观空间建构探析——以湖南通道县芋头古侗寨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2014(3):4.

[2] 刘沛林.中国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北京大学,2011.

[3] 胡碧珠.湖南侗族鼓楼营建技艺[D].湖南大学,2012.

[4] 楼庆西.中国传统建筑[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8:23-24.

[5] 程艳.侗族传统建筑及其文化内涵解析——以贵州、广西为重点[D].重庆大学,2004.

作者简介:旷志华(1970—),男,湖南洞口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