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省潼关县坮塬绿化自然条件研究

2018-07-23罗玉竹许吉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罗玉竹 许吉

摘 要:陕西省潼关县地块位于三省交界的关键区域,坮塬绿化提升工程是秦东地区重要的生态工程和景观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标志性工程。本文通过对坮塬区自然条件进行研究,确定各类林地的具体范围。

关键词:陕西潼关;潼关坮塬区;山体绿化

1 ArcGIS地形条件分析

1.1 地形地貌

绿化区属黄土残塬沟壑区,黄土覆盖深厚,长期洪水冲蚀,加上人为开垦,形成塬高沟深、陵谷起伏的坮塬沟壑地。通过ArcGIS分析,将规划区域分为山谷、山坡、山脚3个地貌类型。山谷多卧于缓坡区域,土层厚,肥力较佳,立地条件较好,利于植物生长。此区域可营造丰富的植被景观,作为山地绿化的景观重点。山坡区域保水性差,立地条件较差,多用原生耐性强的乡土植物,以覆绿为主;山脚区域地势相对平坦,常分布村落和农田,可主栽经济林。

1.2 径流水系

潼关全县属黄河流域,黄河为过境河,渭河为入境河,境内自产大小河流11条,整个规划区内水系发达。东西走向的潼洛川山谷有季节性径流。

1.3 坡度坡向

在绿化区内,东西走向的两层坮塬区基本为向北阴坡,穿插南北向山谷,其中,东侧坡度较陡,大部分为大于25°的陡坡,西侧部分坡度较缓,但二级坮塬中间部位坡度较陡。南北走向的山谷坮塬区均为半阴半阳的坡面,东侧坡面较为连续平直,坡度在15°~30°之间较陡;西侧则更平缓,阴坡分布较为分散,面积较小。

2 植被資源

潼关位于秦岭以北,为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坮塬绿化区植被基带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黄土高原土壤结构、降水条件及人为干扰等破坏林草植,水土流失情况严重。形成了绿化区域内地面破碎,沟壑纵横,谷坡陡峭,植被稀少,大量黄土裸露的现状。区域内植被带垂直分布不太明显,主要是山谷落叶阔叶林和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山谷落叶阔叶林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灌木、草本生长较旺盛;山地针阔叶混交林,阴坡以针叶树为主,阳坡以灌草为主。

目前,绿化区内已完成了第一轮造林,对坮塬区域及高速公路两侧进行人工造林基础绿化,基本实现了坡面覆绿。绿化用地类型主要是林地,当地农民开垦可耕作的坮塬区域作为农田或经济林使用。然而,其防护效果和景观效果还有待提升。现有绿化成果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林木稀疏。苗木株行距较大,成活率不高,没有进行人工补植;大多仅在坮塬的边缘种植了一排,未进行全面立体的造林绿化;由于植被稀疏,坮塬露土面较大,绿化效果不佳。

第二,树种单一。人工林植被类型比较单一,造林树种以侧柏为主,绿化区内有大面积侧柏人工纯林,林分结构简单,不稳定,成熟林较少。

第三,种植方式均一。现状人工林采用传统造林模式,以纯林为主,重乔木,轻灌草,目前露土面较大,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较差。

3 风貌分区

按自然地貌特征,可将潼关坮塬区划为两个风貌片区:黄渭冲积坮塬区和潼洛川山谷坮塬区。黄渭冲积坮塬区位于潼关县北部,以双层坮塬风貌特征最为明显,是受黄河、渭河冲积和人为开垦活动的影响,形成的黄河南侧两层坮塬坡面,东西走向,以北坡为主,地形变化丰富;潼洛川山谷坮塬区位于X204县道两侧,属黄土残塬沟壑区,是由于南部华山山脉融雪径流冲积和人为开垦活动的影响,总体为南北走向,东西两侧对比显著,东侧坡面以半阴坡为主,陡而平直,偶有小型谷地交错,西侧坡面以半阳坡为主,坡面较缓,沟壑密布,排列鳞次栉比。(见表1)

4 立地类型

正确划分立地条件类型,做到适地适树、措施合理,为造林规划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把坡度、坡向、汇水、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叠加起来,将立地类型进行科学划分,最终确定了8种立地类型,作为绿化区林种及植物选择的依据。沟谷及阴面缓坡处,作为风景林培育的重点区域;阳面及陡坡处,则以生态林及经济林营建为主。

5 结语

叠加以上因子,确定风景林、生态林、经济林的具体范围。在一级坮塬、二级坮塬上坡位和通洛川的东侧,最终确定为风景林的片区;二级坮塬和通洛川西侧,原有能种经济林的片区,保留经济林,不能种经济林的片区,作为生态林进行打造。

5.1 风景林

立地条件好,土层厚,阳光好,沟谷区域车行视域所及区域,主要交通穿越的区域位置重要,展现陕西东大门和潼关新面貌区段设置风景林节点。

5.2 生态林

立地条件一般,可以生长乔木区域车行视域不及区域,非区位重要的区域。

5.3 经济林

原有经济林尽量保留立地条件较好,土层厚,沟谷区域车行视域不可及区域为主交通便利,坡度适宜,便于长期耕作区域。

作者简介:罗玉竹(1988—),女,贵州贵阳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