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18-07-23徐明亮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现代设计产品设计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文化设计理念是现代产品设计中诸多理念之一,区别于其他设计理念,传统文化设计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处世哲学和造物智慧,由内而外散发着独有的中华韵味和精神气质。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反哺现代产品设计,应从设计语义学和传统造物智慧角度入手,寻找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这样才会形成真正具有文化底蕴和深度的现代产品设计。

关键词:传统文化;产品设计;造物智慧;现代设计

纵观产品设计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任何民族和时代的产品设计都是与文化緊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商品经济和娱乐时代的到来,唯商业化和唯娱乐化设计弊端初见端倪,产品设计的价值重新得到审视,民族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如何融合,如何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内涵的产品设计成为热点话题。现代产品设计精神和艺术风格正在不断向传统的造物文化和生活哲学靠近,传统文化在产品设计乃至艺术设计领域越来越受重视。

1 传统文化和当代产品设计的关系

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滋养着拥有50年历史的中国现代产品设计,我国产品设计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外在形式和情感内涵,现代产品设计不应抛弃赋予它生命的传统文化。市场上急功设计层出不穷,不断反噬环境和人,致使设计人员开始重新思考设计应有的价值,并寻找现代设计的源头。中国文明史中的传统文化观念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尽管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同根共生的。只有找到传统元素与现代产品设计的契合点,才能赋予现代造物文化新的内涵,使现代产品设计更具艺术韵味和文化深度。

文化是一个地域族群在一定时空中形成的观念、态度、行为、习惯、代表,以及由这个族群整体思想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轨迹。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延包含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书法、剪纸等形式层面的内容,是表征的具体纹样、图案或符号;传统文化的内涵泛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思想等层面的内容,是无形的、隐喻的、内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表象的物质形态到内含的思想文化,从物尽其用到不施丹青,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都给现代设计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设计参考和启迪。

2 传统文化对于当代产品设计的启迪

我国现代产品设计不断发展与成熟,国内涌现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再设计案例和探索将传统文化运用到产品设计中的优秀企业,但真正从传统文化内核去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设计案例却是凤毛麟角。随着当代产品设计过于商业化和功利化,设计师对于产品设计的初衷和价值进行了重新思考,如何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并形成具有一定启发性和指导性的产品设计思维,平衡人与自然、人与产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现代产品设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产品设计中,不能只是进行表面化的图案和形状的外观堆砌,而应挖掘用户深层次的精神需求,进而赋予产品特定的功能诉求,进行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现代产品设计再造。从设计语义学角度深层次挖掘中国传统文化表象下的精神内涵,设计师应在深入认识和了解传统图形、符号的基础上,逐步对其传统文化进行提取、变化、再造,从而保证产品各个设计特征的和谐统一。比如,曾获得GOOD DESIGN Award和红点奖的Aruliden Glasscape Glass Fish Bowl(山水鱼缸),巧妙地利用了光线与阴影、虚与实,惟妙惟肖地展现了传统文化中独有的山水情结。由台湾学生设计的三字经魔方,结合了三字经和活字印刷两大中华文明瑰宝,魔方可以组成三字经格言,活字印刷的形式可以使盲人顺利地完成操作和娱乐,是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设计完美结合的代表。

3 传统文化与当代产品设计的结合方式

设计过程就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代表了一个用户群体的信仰与思想观念,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影响着每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及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无形的精神文化还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都给当代产品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设计资源。

3.1 基于设计语义学的传统文化设计元素的设计运用

从形态造型设计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元素,从抽象的到具象的,从三维到二维,种类丰富,均可作为现代产品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产品的设计语义包含物用意和象征意,产品通过象征语意传达出心理性、社会性、文化性等象征价值。中国传统的外部“形”自然和谐,内部“意”高度抽象,形意结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标准。如果产品设计师只看到文化的表象,以图形堆砌为目的,则只会形成流于形式的设计,而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所以,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产品设计中,不能进行简单的图案照搬,应该从设计语义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整理,并提取优良的符号基因寻找设计契合点,结合产品本身的定位和功能进行原创性造型设计,使产品外观造型中的每个设计要素都有意义而不是生硬地添加,最终使物用意和象征意准确传达。现在有种倾向就是不加消化地使用传统元素,在结构和式样上进行简单的处理,认为打个中国结或使用些榫卯结构,把如意、祥云、戏剧脸谱等图案、造型直接运用到产品上,就具有文化性,殊不知这恰恰是远离文化的表面化设计行为。2007年,李宁公司设计的半坡篮球鞋将中国仰韶文化的半坡陶器这一设计元素转译到具有运动和耐力的篮球鞋造型上,传统文化和产品特点的结合准确而和谐,可见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引用到提取最终转译的独特见解。

3.2 以中国传统造物智慧为基础的现代产品设计理念

和谐共生,顺势而为是传统造物的思想核心之一,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事物无论如何多元化,其状态都是和谐自然的。这些传统文化观点与当代产品设计思想不谋而合。我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专著《考工记》中的“和谐”造物思想“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既是古代造物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也处处流露出中国“和谐自然”的设计哲学观。比如IBamboo竹音箱,将中国和谐自然的传统造物思想融入其中,这种设计融合不是简单地将元素生硬地转嫁到产品设计中,而是保持原生材质的自然脉络,利用声学原理就能纯绿色地放大音量,追求自然不刻意的精神内涵。造型设计讲究顺势而为、顺应自然,将造型、材质、功能有机结合。

古代造物智慧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价值方向的,现代的可持续设计理念与其同根同源。可持续设计首先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产品设计思想在思考设计、定位设计和评价设计时,不是单纯地以商业化和功利化为尺度,而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尺度。

惜物节用是传统造物的另一核心,是造物思想中从适度设计的角度阐述制作使用器物的基本理念,适度设计与过度设计相对,是一种平衡形式与功能的设计,其本质是使设计出的产品能最准确地反映其自身价值,并恰好满足用户最真实的需求,避免刻意修饰。在现代产品设计中,设计者或制造企业忽视产品的适用性和实用性原则,将产品过度装饰化和娱乐化,追求新奇,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适度的设计强调设计的实用价值、适用价值、社会价值及伦理价值,强调设计应该考虑有限的资源,走可持续发展设计之路。因此,传统造物和传统用物的惜物与节俭思想,为当代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观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3.3 “物尽其用,材美工巧”的材料运用原则

从生存设计产生之初,人类为了抵抗自然界和野兽的侵袭,便借助不同材料的特性制造相应的生存工具,并根据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造型,用于相应的生活需求。伴随着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各种新型材料不断出现,并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每一种新材料的发现和应用,都拥有不同的工艺制作方法,导致产品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给产品造型设计带来质的飞跃,形成新的设计风格,同时也对产品造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现代产品设计中,材料和工艺是产品设计的基础和物质前提。设计创意借助材料及工藝转换为具有实际功能的产品,材料决定了用户对于所使用产品的直观感受,是产品与人沟通的可触媒介,以其自身的特性影响着产品给人的物理和心理感受。设计师要合理运用材料的物理质感和心理质感,并结合合理的生产加工工艺,以实现设计的最终目的。“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阳也者,缜理而坚,而齐诸其阳,则毂虽蔽不蔌。”其中阐明了在生产加工时必须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因材施工,物尽其用。这些宝贵经验为现代产品设计材料的运用提供了指导意见。

4 结语

产品设计是文化与科学的集合体,在现代社会,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用户,都不再把产品设计理解成单纯的器物外观设计,早已把文化、传统、情感、环保等观念一起融入设计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和造物智慧。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相辅相成,只有将传统文化合理、科学地运用到产品设计中,才能使现代产品设计更具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李亮之.世界工业设计史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卞宗舜,等.中国工艺美术史(第二版)[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张凌浩.下一个产品,产品专题设计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 李世国.体验与挑战:产品交互设计[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5] 张凌浩.产品的语意(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白天佑.传统文化教育与艺术设计的关系刍议[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 郑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创新设计研究[J].考试周刊,2008(7).

[8] 戴吾三.考工礼图说[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徐明亮,男,河北唐山人,讲师,三亚学院艺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产品造型设计。

猜你喜欢

现代设计产品设计传统文化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云肩造型分析及其在现代婚礼服设计中的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LESS IS MORE:极简主义的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