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杭大运河北段文化带民歌流布情况研究

2018-07-23赵文昊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流变茉莉花研究

摘 要:2017年6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批示。这一文化带建设的宏伟构想和规划,已成为继大运河于2014年成功申遗之后的又一件盛事。而民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生活的一种集中的表现方式,在唤醒大运河沿岸各省市人民集体文化记忆、沟通彰显运河沿线共同文化根脉以及促进运河文化带建设进程等方面,均能够发挥不可或缺的独特功用。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京杭大运河北段,以河北、山东民歌《茉莉花》的流变为例,以点带面地揭示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的分布与流变情况,进而尝试剖析这一分布与流变情况在推动大运河北段文化带建设以及促进我国民族音乐创作与研究这两方面所能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文化带;运河北段;民间歌曲;流变;研究;《茉莉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这是唐末诗人皮日休歌咏隋朝大运河的一首名篇。从隋炀帝605年开凿通济渠开始,至今京杭大运河已流过了1400多年的岁月。在这期间,元代在隋运河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道重凿,使流经河南开封的古运河由曲变直,促使大运河在元、明、清三代成了南北漕运及商业航运的主要干线通道,对沟通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往的研究中,论者普遍关注京杭大运河对于巩固封建王朝统一、加强边境军备、促进南北方商业贸易往来等方面发挥的卓越功用,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忽视了大运河对于沟通、促进沿线各省份音乐文化交流这一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自明清时代以来,连接京杭运河会通河与卫河两段河道的水路交通枢纽——商旅辐辏的临清,就成了时调小曲的集散地。诸如《盼五更》《画扇面》《绣花灯》等各种俗调曲牌即汇聚于此,向四面八方辐射传播,目前已成为北方各省份民间歌曲中的常见曲目,并且派生了大量曲相似而词相异的同曲变体民歌,形成了我国同宗民歌谱系中一道道蔚为大观的靓丽风景线。而临清时调只是大运河沿线民间音乐相互交流、融合与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事实上,农耕时代京杭大运河的航运带动了整个运河沿线各地区民间音乐的碰撞与交融,为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变革与发展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当前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背景下,考察、探究京杭运河沿线民间音乐的分布与流变状况,不仅能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而且还有望从运河沿线各地市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角度为我国当前的民族音乐创作与研究提供全新的探索方向。

有鉴于此,本文援引《茉莉花》等民歌音乐的具体案例,尝试探寻大运河沿线文化带民间歌曲的流布情况。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京杭大运河北段沿線,在呈现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分布情况的基础上,以《茉莉花》歌曲的流变为例,尝试挖掘运河北段沿线民间歌曲的流布规律,并揭示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分布与流变情况对于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及民族音乐创作与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 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的分布情况

在建设京杭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中,运河的北段由于靠近北京这一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建设实际上发挥着导向与龙头的作用。有鉴于此,首先就有必要确定运河北段的起止范围。京杭运河全长1797公里,目前分为七段河道,自北向南分别是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与江南运河。其中,通惠河绵延于北京市的朝阳区和通州区辖境内;北运河流经京津两市;南运河即卫河,又称御河,指从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到天津市静海区的运河河道,流经津、冀、鲁三省;鲁运河,即京杭运河流经山东省中部和南部的河道,其北起山东武城县四女寺枢纽节制闸,南至枣庄市台儿庄区。而通常所说的运河北段,就是指上述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及鲁运河连接而成的运河河道,即大运河流经京、津、冀、鲁四省市的河段。

在大运河北段的京、津、冀、鲁四省市沿线,分布着种类纷繁的民间音乐,有望在运河北段文化带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支持作用。在这些民间音乐中,有一部分是直接从历史上运河航运的生产活动中起源、发轫并传承至今的,主要表现为运河沿线的各种船工号子。例如,通州运河船工号子、沧州运河船工号子、聊城运河号子、武城运河号子、济宁运河船工号子以及《拉纤号》、台儿庄运河号子等等,可以说在大运河流经的各县市都有风格各异的运河号子流传。它们应船工们协调划桨节奏的生产劳动需求而产生,并随着运河航运的兴盛而得到代代绵延的传承接续,成为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是,在20世纪随着运河航运的衰落,各种运河船工号子的传唱范围也逐渐缩小。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流行音乐的普及以及号子艺人的老龄化,上述这些运河船工号子也同其他类型的民间音乐一样陷入了传承后继乏人的濒危境地。

而除船工号子之外的另外一部分与大运河相关的民间音乐,则是流传在运河沿线各县市的民间歌曲、戏曲、歌舞等等。例如,当前京津两地的十番乐,天津时调,河北沧州的《茉莉花》民歌小调,山东聊城临清市的“临清时调”和“驾鼓”乐舞,聊城市梁水镇的“伞棒舞”秧歌,郯城、临沂、日照等地流传的“鲁南五大调”以及柳琴戏、流传于山东大部地区的吕剧等等,都是与大运河紧密相关的民间音乐品种。这些种类纷繁的民间音乐大多起源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活动,但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曾经受到过运河航运所引入的其他地区民间音乐的影响,所以它们从根本上来看是伴随运河航运所展开的各地民间音乐交流、融合的产物,所以也是运河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的流变情况

在农耕时代,大运河不仅是贯穿、连接中国南北方的一条经济大动脉,而且还是一条促成各地区之间音乐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线性走廊。由于航运和漕运自然地促成了人口在运河沿线各地之间的流动,也就十分自然地把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传播到了运河沿线各地区,进而促成了各地区民间音乐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运河沿线民间音乐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例如,流行于山东南部临沂、日照等地的“鲁南五大调”就与江苏北部的“海州五大宫调”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与大运河航运所促成的苏北与鲁南两地的民间音乐交流是不可分割的;而山东聊城临清市的“驾鼓”乐舞,则是清乾隆年间乾隆帝乘龙舟沿京杭运河南巡时,仪仗路过临清,由船工模仿宫廷乐舞的演奏方法创制而成的,足以体现农耕时代北京与山东两地音乐的交流与发展。山东聊城临清时调《撒大泼》与天津时调《撒大泼》的高度相似性也展现了民间音乐沿北段运河递相流变的融合与交流态势。除此之外,山东、河北等地民歌小调《茉莉花》的嬗变历程则几乎贯穿、囊括了整个大运河的北段航道。因此,本节就以《茉莉花》的嬗变轨迹为例,来呈现运河航运在促成沿线各地民间音乐流变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茉莉花》又称鲜花调,原本是流传在江苏苏南一带的民歌春调小曲。1942年冬,新四军淮南大众乐团的作曲家何仿在江苏省六合县对这首民间小调进行了记谱整理,定名为《茉莉花》。因此,江苏六合《茉莉花》就成为《茉莉花》歌曲最原始的版本。除此之外,中国民歌当中还绽放着另外一朵“茉莉花”,与江苏六合《茉莉花》形成了南北双峰对峙之势,这就是流传在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一带的民间歌曲《茉莉花》。由于六合与南皮都处于京杭大运河沿线,所以南皮《茉莉花》正是江苏六合《茉莉花》沿运河北传并与北方民间音乐相交融的产物。下文笔者将援引山东安丘、邹平等地民歌《茉莉花》的旋律与音阶调式,与六合、南皮等地《茉莉花》民歌进行对比,以梳理出《茉莉花》沿运河北传的流变轨迹。

与六合、南皮一样,安丘和邹平处于京杭大运河沿线。其中,潍坊市下辖的安丘市直接处于京杭运河之滨。而滨州市邹平县虽然并未与京杭运河直接连通,但它处于山东省内另一条运河——小清河的河畔。小清河开凿于1137年,沟通渤海与济南而实现东盐西运。历史上,渤海所产之盐经小清河源源不断地运往济南,而后经黄河转入京杭大运河,进而贩卖到全国各地。所以,同为人工运河的小清河也属于京杭运河的支脉水系,将邹平定义为京杭运河水系沿线地带也并不过分。

在安丘和邹平,目前都流传有《茉莉花》的曲调。其中,安丘地处鲁运河南段,更靠近苏北地区,因此其民歌《茉莉花》的旋律和江苏六合《茉莉花》也有更多相似之处。具体来说,安丘《茉莉花》截取了六合《茉莉花》首句最后一小节后半拍的do—la—sol音列,将其置于六合《茉莉花》起调处的mi—re—mi音列之前重新起调,形成了运河北段各地区民歌《茉莉花》中对于江苏六合《茉莉花》的第一次变体形式;而山东邹平的民歌《茉莉花》不仅基本继承了安丘《茉莉花》以do—la—sol音列起调的旋律,而且对其中的la、sol两音进行了强调,进一步稀释了六合《茉莉花》原曲mi、re两音在旋律中所占的比例,就形成了对于六合《茉莉花》的第二次变体形式;而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又在邹平《茉莉花》旋律基础上引入了升sol(清徵)变音,同时进一步强调la、sol两音而减少mi、re两音,从而也就形成了对于六合《茉莉花》的第三次变体形式。

从上文列举的《茉莉花》旋律演变情况可见,江苏六合《茉莉花》在沿着大运河北传过程中,呈现出了旋律逐步嬗变的发展轨迹,正可由此而窥见山东民间音乐对于江南民歌《茉莉花》旋律的变革与发展。

与旋律演变相呼应的,还有各地《茉莉花》民歌调式的演化。江苏六合《茉莉花》为典型的五声征调式歌曲;山东安丘、邹平两地的《茉莉花》加入了偏音变宫,则发展成为两首具有典型山东民歌调式特点的六声徵调式歌曲;河北南皮的《茉莉花》则又在安丘、邹平两地《茉莉花》的基础上加入了清徵与变商这两个偏音,成了一首包含更多变音的六声徵调式歌曲。其中,清徵变音为河北多地民歌所习用,而变商则广泛地存在于山东德州地区的运河船工号子以及《大实话》《哈尔虎》等山东临清时调当中。由于南皮县与山东德州相毗邻,南皮《茉莉花》中的变商这一变音显然是吸收德州民歌偏变音的结果。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运河航运在冀、鲁两省交界处对于民间歌曲发展与流变的深刻影响了。

上文所举的民歌《茉莉花》旋律和调式音阶沿京杭大运河递相嬗变的轨迹,不仅印证了北方民歌《茉莉花》正是航运所造成的運河北段不同地区民间音乐交流与融合的艺术结晶,同时也作为一个鲜活的案例,生动地诠释了农耕时代的航运对于运河沿岸的民间音乐交流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分布与流变的研究价值

上文援引民间音乐沿京杭大运河北段分布和递相嬗变的具体案例,以点带面地呈现了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分布与流变的情况。下文将集中探讨上述的民间音乐分布与流变状况对于当前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在笔者看来,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的分布与流变情况,首先对于规划运河北段文化带的建设思路与方案能够发挥基本的支持作用。在新时期开展、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本目标在于唤醒并传承大运河沿线各地区人民集体性的文化记忆,挖掘大运河沿岸富有价值的文化因素,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的文化创新与开发,从而弘扬运河精神,促进运河沿线各地区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一体化发展。那么,运河北段沿线所分布的各种民间音乐形态,则正好是沿线各地区人民集体性文化记忆的最佳“代言人”,而民间音乐沿着大运河的流变,又足以揭示出运河沿线人民共同的文化根脉。上述这些运河沿线的民间音乐经过适度的整理与开发后,也有望实现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与发展,不仅能够为运河沿线各县市赢得闪亮的文化名片,而且也有望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为这些县市探掘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促进运河沿线各县市的经济联系以及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积极地搜集、整理运河沿线的民间音乐,就有望为大运河北段经济、文化的顶层设计提供富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从而为科学规划和循序推进大运河北段文化带建设发挥出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例如,本文所举的《茉莉花》歌曲,就完全可以被打造成连接、沟通大运河北段各地区民众文化生活根脉的一张独特的名片,从而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进程中发挥独到的功能和价值。

其次,大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的分布与流变情况,对于当代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学的研究乃至民族音乐的创作,也能够发挥积极的启示乃至导向作用。如上文所述,《茉莉花》等民间音乐之所以能够伴随运河航运而递相流变,内在的根本动力在于运河航运所促成的沿线各地区之间的音乐交流。在这些交流过程中,来自南方的民间乐曲接受了北方地区音乐元素的融入与充实,从而得以嬗变、发展成为具有北方区域性音乐风格的同曲变体式民乐曲目。在这种嬗变过程中,实际上鲜明地揭示了我国各地区民众在音乐的旋律、调式调性、节奏等各种音乐艺术现象方面的欣赏趣尚,也就为当前的民族音乐创作指出了方向。透过运河北段沿线民间音乐嬗变所揭示的各地区民众音乐欣赏的不同趣尚,作曲家完全可以借鉴上述各地民间音乐在旋律、调式调性、节奏等方面所表现出的风格特征,针对运河北段沿线各地区民众量身打造为其所喜闻乐见的民族音乐作品,并借助当前的移动互联网络进行传播和推广。首先力图在运河北段沿线县市这一个个“点”上打开局面,而后以此为基础,沿着运河北段打造一条全新的民族音乐文化带,从而为大运河北段的文化带建设增光添彩。而对于民族音乐学术研究来说,则有望以此为基础实现民族音乐创作与音乐研究之间的紧密互动,共同探寻当代中国民族音乐创作的变革与发展之路。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运河北段民间音乐的分布与流变情况,不仅可以为当前正如火如荼开展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与发展契机,而且也有望为中国当代民族音乐的创作及其相关学术研究提供全新的探索方向。

4 结语

虽然自20世纪初京沪铁路开通以来,大运河沟通南北经济的航运功能逐渐被工业化的铁路所代替,但是大运河所促成的沿岸各地区民间音乐的交流与融合却像一条根脉一样深深地融入了运河沿线各省市人民的集体文化生活记忆当中。在当前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宏伟背景之下,正需要各界人士将目光聚焦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民间音乐,从分布与流变这两方面来探寻、挖掘运河沿线民间音乐的潜在价值,从音乐文化沟通与发展的角度,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思路和建议。而在众多的民间音乐中,民间歌曲是最为公众熟知的一个品类。因此笔者建议,对于运河沿线民间音乐分布与流变情况的研究,应首先从民间歌曲这个角度来切入,具体、细致地挖掘并梳理像本文所举的《茉莉花》一样的民间歌曲沿运河航道递相嬗变的轨迹和规律,进而以点带面地呈现民间音乐沿大运河分布的全景、立体画面,最终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富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与生动的文化信息,促进这一宏伟蓝图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李泉,王云.山东运河文化研究[M].齐鲁书社,2006.

[2] 高建军.山东运河民俗[M].济南出版社,2006.

[3] 王轩.浅析临清曲艺中的运河文化元素[J].戏曲丛刊,2014(06).

[4] 冯丽娜.京杭运河与我国南北音乐文化的交流传播[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5] 冯丽娜.京杭运河与临清音乐文化的盛衰[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05).

作者简介:赵文昊(1985—),女,河北涿州人,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学。

猜你喜欢

流变茉莉花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浅谈民歌《茉莉花》的流变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唐宋草书流变与唐宋文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