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刚”“阴柔”艺术风格的流变及现代性意义辨析

2018-07-23毛鸿达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关键词:阳刚之美阳刚艺术风格

毛鸿达

摘 要:艺术是现实社会的反映,反之又影响现实社会的发展。“阳刚”与“阴柔”是相辅相生的两种艺术风格。“阴柔”给人“娇柔而婉约”之感,而“阳刚”则给人“大气而力健”之感,在二者之间交替共存是艺术发展的规律之一。艺术风格作为社会文化精神的反映,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就现代社会以及现代艺术的良性发展而言,则更需要大气阳刚之美。

关键词:艺术风格;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社会精神

0 前言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艺术所表现出的重要作用是有目共睹的。著名的英国艺术评论家约翰·罗斯金曾说:“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书稿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但是在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艺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此溢于言表。鲁迅先生也曾言:“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深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此言指明了美术作为艺术概念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社会发展具有的重要影响。简而言之,其一,阐明了美术对促进人性的良性发展的积极意义;其二,社会都是由个人构成的,完善的个人发展最终必将促成社会的进步。而大凡谈及与“美术”抑或是“艺术”相关的话题,“风格”似乎总是最避无可避的词语之一。无风格不成艺术,一种艺术的风格是其能否被受众识记并认同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正是因为风格之于艺术的重要至极,因此要讨论艺术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就必然要强调对风格的研究。

1 “阳刚”与“阴柔”艺术风格的历史流变

“阳刚”与“阴柔”经常被人们用来形容男性与女性性格的区别。所谓“阳刚”,是一种由内在的刚毅外化为强劲有力的具象表现。抛开男女之间的性格差异不谈,将视野放眼人类艺术的发展演变,可以发现艺术风格的主流也都是在“阳刚”与“阴柔”间交替延展。而这种艺术主流风格的演变所反映的是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主流文化精神,反之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1.1 中国传统艺术中“阳刚”与“阴柔”的风格流变

中国传统艺术风格演变历史源远流长,然而并没有跳出“阳刚”与“阴柔”变化的格局。

在先秦文化当中,无论是青铜器艺术还是汉字艺术,均彰显出粗犷大气、磅礴伟岸的气质。青铜器作为商周时期的艺术经典,除了作为容器,更重要的是宗庙中的礼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都是其中著名的代表,形制的古拙和大气是其重要的艺术特点,洋溢着充盈的力量感和艺术张力。猛虎食人卣的造型可谓“怪诞粗犷”,无论是虎或是人物的造型,均符合当时艺术的主流风格。而先秦时期的甲骨文和石鼓文是非常古老的中国文字,字形笔法圆润古朴,章法整齐划一,其庙堂之气,实乃先秦艺术之精神使然。

秦汉时代以“力健”与“气厚”闻名,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能以刚健有力来形容。作为中国历史首个封建大一统王朝,秦代艺术始终透映着力健浑厚之美。兵马俑是秦代雕塑艺术的代表,数量之庞大、气势之磅礴、形象之精妙,都彰显出秦代艺术的特性;“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的《阿房宫赋》让人们从文字上领略了秦王朝的雄伟气势和时代精神,印证了建筑艺术必须反映时代精神内涵的艺术定律。汉代艺术,以霍去病陵墓石雕最为著名,“马踏匈奴”又最为经典,虽然说造型粗犷有力之余略显精致不足,但其深沉雄大的艺术特性正符合西汉的国家状况和社会精神。平定叛乱、外通西域、抗击匈奴,国家与社会的强盛繁荣,气势磅礴而阳刚力健是其无可置疑的艺术精神。

唐宋历史之不同也能从其不同的艺术精神中得以印证。唐代之前的艺术崇奉阳刚之美。“画圣”吴道子,“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艺术之气势磅礴伟岸;颜真卿之书法,“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依旧深层雄强。之所以王维在唐代画坛当中地位一直不算高,相信也与其阴柔的艺术风格有别于唐代阳刚力健的主流艺术精神有关。而宋代则以阴柔之美为艺术之正宗,视阳刚之美为粗鄙俗气。欧阳修之“萧条淡泊”、苏东坡之“萧散简远”都是宋代艺术主流精神的体现,以至于吴道子的画作被冠以“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的评论,于是唐代画坛地位不高的王维在宋代则地位惊人。而以阴柔为美的艺术精神同样是宋代社会文化精神主流的直接反映,汉唐的雄大气势在宋代已不复存在,阴柔为美的审美观占据主流,政治腐败、国运衰落,最终被文明程度远不如自己的蒙古人所灭。

到了明清,“化刚劲为柔和,变雄浑为潇洒”为四王所提倡,居然连“雄浑”之气都被明确反对;“台阁体”和“馆阁体”,规范刻板之余,却再不见古代书法艺术自晋唐以来的阳刚力健、气势磅礴。这是艺术的弊端,也是明清时代气息的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的“阴柔”遇到了西方列强的“强势”,铸就了令人扼腕叹息的悲惨历史。时代呼唤阳刚之气,艺术同样需要阳刚之美,于是产生了吴昌硕、黄宾虹艺术的气势磅礴、苍劲有力;出现了傅抱石、关山月艺术的雄伟、飞动,给人以惊雷闪电划破阴霾之感。狂放大气的艺术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精神的反映,造就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高峰,撑起了近代炎黄子孙自强的民族意识。

1.2 西方艺术中“阳刚”与“阴柔”的风格流变

地域文化虽不同,但中西方艺术在风格的流变中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在“阳刚”与“阴柔”之间转换依旧是显而易见的发展规律。

“阳刚”之美在古希腊古罗马艺术中比比皆是。男性人体的阳刚健硕之美是古希腊艺术中不变的主题之一,健壮的男性在比赛中将橄榄油涂遍自己的裸体,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这是能愉悦神明的行为;而女性甚至没有裸露肌肤的权利。在古希腊人神同一的艺术世界中,神往往被表现为身材健美的普通人形象,甚至连女性神祇亦具有健美的形体。雄伟大气同样是古希腊罗马建筑雕塑艺术的不二法则,从雅典卫城建筑群到古罗马万神殿,从掷铁饼者到屋大维像,无不透映出古希腊罗马艺术雄伟阳刚的艺术精神。

“阳刚”之美也是文艺复兴艺术的主要特质,无论是拉斐尔的《雅典学派》,还是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抑或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和《最后的审判》,无論从作品的面积形制,还是作品阳刚力健的人物形象来看,均是大气绝伦的西方艺术经典。姑且不论这些艺术经典之作的表面,从更深的精神层面来看,这些经典之作均蕴含着文艺复兴文化的核心精神——人文精神,宣示了被黑暗的中世纪所抛弃的人性力量,而正是这种精神的存在使得西方文艺复兴的这些艺术经典获得了如此深入人心的伟大力量。

文艺复兴之后各个时期的西方艺术依旧延续着这种艺术的特质。无论是巴洛克的绘画雕塑形象的塑造、光线色彩的运用还是环境氛围的营造,均表现出大气磅礴的艺术张力。贝尼尼的《大卫》、伦勃朗的《加利利海风暴》都是巴洛克艺术的不朽经典。宣扬爱国和英雄主义的新古典主义艺术作品中塑造了众多造型刚健有力的人物,浓郁的“阳刚”之美溢于言表,《贺拉斯兄弟的誓言》《萨宾妇女的调停》以及《拿破仑加冕礼》等都是典型范例。而被称为“革命的古典主义”的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甚至直接影响着著名的法国大革命。强调激情、个性和想象的浪漫主义美术中,有极具震撼力的《农神吞噬其子》《梅杜萨之筏》,还有豁然大气的英国风景画。在印象主义、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中,罗丹的《地狱之门》、凡·高的《向日葵》、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以及布德尔的《弓箭手赫拉克勒斯》等经典之作都洋溢着无与伦比的力量感和艺术张力。纵观整个西方美术史,力健的“阳刚”之美作为艺术的主旋律始终贯穿其中,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精神,同时反过来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当然,“阴柔”之美在西方艺术史中的存在亦是必然,奢侈华丽、矫揉造作是洛可可艺术曾为人诟病的理由,虽然仍孕育出《秋千》《彭巴杜夫人》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但专注于男欢女爱、缺乏高尚情操的艺术必然因为格局的低下而无法成为文化的主流,也难以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更为积极的动力。

2 “阳刚”“阴柔”艺术审美内涵的现代性变化

综观人类艺术史的发展历程,对艺术“阳刚”之美的追求虽为历史主流,但“阴柔”也有其独特的美感,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然而时至当下,“阳刚大气”之美除了依旧洋溢着深沉古拙、雄浑大气以及刚正不阿的审美意味之外,或许在此之外更增添了一層爱国为民的含义。然而在当今中国的艺术文化精神中,“阴柔婉约”的审美意味却在部分种类的艺术中衍生出了另类和怪诞的一面,极大地影响着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以如今火爆的中国影视媒体艺术为切入视角来加以分析。

当下的中国国产影视艺术,虽也不乏“阳刚大气”的上乘之作,然“阴柔婉约”之风正逐渐大行其道,不觉中甚至衍生出了对美的内涵的奇怪定义。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描述这个问题:

其一,艺术作品缺乏阳刚大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所谓的“仙侠剧”“宫斗剧”“青春偶像剧”充斥在当今的中国影视艺术领域,且不论情节内容的粗制滥造、千篇一律,最缺失的是积极大气的精神内涵。对拜金主义的宣扬、对不劳而获的向往、对男欢女爱的过度关注以及对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无休止的夸张描写,成为现代中国影视剧的艺术价值观。于是,我们很难再体会到类似《三大战役》那样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大气恢宏的气势,我们也很难见到《无间道》那样坚持正义的价值观,取而代之的却是类似《小时代》这样三观不正的影视快餐,贴满了拜金主义、以貌取人、不劳而获和坐享其成的标签。

其二,在2018年9月11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影视编剧高峰论坛中,中国电影文学会理事汪海林先生在发言中谈及当下中国国产电影作品中男性人物塑造的“悲惨”现状时说道:“我们看看美国电影,碟中谍,那是什么样的男主角。写义无反顾,写义薄云天,写拯救和冒险,充满血性和攻击性,而这个时候,我们的男演员在画眼线,在说你好美哦。”汪海林先生的这句话无非是想点明当下中国国产影视剧创作中的弊病之一,那就是非常缺失阳刚大气、正气凛然的影视艺术经典人物。曾几何时,“阳刚”之美本是男性本色的代名词,可如今影视剧中所谓的“青年才俊”却越来越“娇柔妩媚”和“弱不禁风”。在如今的中国影视快餐文化中,最泛滥的是毫无特点、庸俗夸张的小人物,最缺少的是反映民族精神和时代正气的英雄形象。究其原因,与影视作品对题材内容的选择倾向有莫大的关系。网络之上,多少人戏称:“现在的国产影视剧当中,职场剧在谈恋爱,宫斗剧在谈恋爱,仙侠剧也在谈恋爱,甚至连抗日剧都在谈恋爱。”在风花雪月、轻声细语之中,诞生出来的只有越来越阴柔化的男性角色,在这样的影视作品中,英雄形象从何而来?阳刚大气、正气凛然的艺术形象从何而来?

看似“阴柔”之美日盛,然而此“阴柔”往往又给人今非昔比、物是人非的诧异感,不禁令人困惑,难道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阴柔”之美还包括了这样的含义?归根结底,所反映的更多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精神中刚正不阿、阳刚大气的优秀品质的继承不力以及对中国优秀文化价值观缺乏广泛而普遍的深度认知。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们的回信当中强调了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优良传统,指出美育对立德树人、塑造美好心灵,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然而扪心自问,我们实在担心这样的艺术能否发挥立德树人、塑造美好心灵的作用,也担心这样的艺术能否让青年一代身心健康地成长。

3 “阳刚大气”艺术风格的现代性价值

就“阳刚”与“阴柔”艺术风格本身而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一阴一阳谓之道”,它们是必然存在的两种艺术风格,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没有“阴柔”其实也就无所谓“阳刚”,二者单就艺术形式来说并没有绝对的高低优劣,“阳胜阴则刚,阴胜阳则柔,阴阳结合,则刚柔并济”。然而,就其对社会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意义而言,笔者认为,务必正确地理解和认知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所谓的“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在此基础之上,更重要的是以“阳刚”之美的艺术风格来陶冶国人的思想品性。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由此看来,以“阳刚大气”的艺术风格对社会文化精神施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对家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均大有裨益,相信这也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要求。

猜你喜欢

阳刚之美阳刚艺术风格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康熙:阳刚雄健
觉醒
分布式电驱动商用车驱动防滑控制
绘阴柔之色,写阳刚之美
浅析原生态民歌的审美特征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