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歌曲《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及艺术特点

2018-07-23喻信吾

艺术科技 2018年11期
关键词:曲式结构艺术特点

摘 要:歌曲《一抹夕阳》是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谱曲,王泉、韩伟作词,歌曲充分表达了女主人公子君走出封建家庭后和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的愉悦心情,对美好、自由爱情的憧憬和向往,以及准备反抗封建社会的决心。作品中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以及深刻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本文主要阐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和艺术特点。

关键词:《一抹夕阳》;曲式结构;艺术特点

1 《一抹夕阳》的创作背景

歌曲《一抹夕阳》又名《子君浪漫曲》,出自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由王泉、韩伟编剧。该部歌剧把鲁迅作品的内在涵养与施光南的音乐才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该作品有着不朽的艺术价值。作品生动形象地把涓生和子君从恋爱到破灭的过程展现出来,从而刻画了两个青年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勇于和封建社会的势力抗争的无畏精神,并以喜剧性的结果收尾。

2 歌曲《一抹夕阳》的曲式结构

歌曲采用“前奏-A-B-A1-尾声”的单三部曲式的构造形式,一共分为4个乐段。前奏由第1小节到第16小节;A段部分由第17小节到第32小节;B段部分由第33小节到第67小节;最后一段是A1部分,是对前面部分做的一个再现形式,由第68小节到第83小节;尾声是由底第84小节到第90小节。作品调式为G大调为主调,并且全曲下来都没有出现转调,整首曲子以较慢的旋律进行,体现的是一种抒情性较强的意境。

前奏:音乐进入马上使用的就是Ⅰ级主和弦中的分解和弦,明确地把腔调定为G大调;节奏大多采用了四分音符的长音,让人觉得是一种很悠扬的情景,慢慢地把大家引入旋律主题之中。在A乐段当中,我们始终使用的是慢和中速,整个乐段的旋律没有大起大落之势。在16个小节的前奏之后,旋律进入主题;非常明了地将旋律和主题融合在一起直接进入主题,使用的音区是比较低的。在17小节到24小节为第一句,主要的作用是一个利用身边的景物描写而做一个引出,到第25小节到第32小节是该乐段的第二句,这一句是由第一句引出来描写女主人当时的心情,采取这种语法更能够突出地表现女主人公子君此时的心情。B段用了两个部分的展现形式来表达全曲高涨的情绪,因此旋律也由首段部分的低音区进入本段的中高音区。第33小节到50小节为第1部分。歌词“破网的鱼儿游向大海,出笼的鸟儿飞向云空,冲开封建家庭的牢笼,去寻找自由的爱情”直接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心情。而在节奏上,由于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能将旋律的律动性表现得更激烈,更能传递出一种激昂的感觉,因而运用了很多后十六加长音的节奏音型,为的是更好地反映出女主人公子君想要冲出封建家庭束缚的坚定勇气。第50小节到第67小节为第2部分。这部分为了使节奏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因此多数采取了长音加上三连音和十六音符的节奏型,使得这部分音乐内容的情绪升沉比较大,而长音用来表达抒情性的感叹是非常合适的,使本段充满了强烈的戏剧性和旋律的律动性,较强的律动感加上直抒胸臆的歌词,深刻又详尽地揭示了主人公子君的内心世界。

A1段,包含了第6小节到第83小节,这是一个对比再现的段落,这段的旋律和第一段的旋律形成了对比性的再现,旋律和歌词基本上相同,不同点在节奏上稍加进行了一些变化,使得这一段比第一段更加舒缓,不仅让整个紧张激动的旋律慢慢缓和下來,也让观看的人的心情跟着慢慢平和下来。尾声部分是第84小节到第90小节,这一句起到了对全曲的点明主旨的作用,使整个乐曲变得完整,结合整曲,再次表达了女主人公子君难以平静的心情。

3 歌曲《一抹夕阳》的艺术特点

《一抹夕阳》由4个乐段构成,作品重视情感的宣泄与对人物的刻画,尽管在节奏与旋律上的运用没有丰富多彩的变化,但是它的每一个音符的运用都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歌词大意想表达出的情境,用最简单的旋律节奏表达出了最真实的情感,从而使整个作品充满浓郁的感情色彩。而音乐的主导动机则是起承转合不断推进的,形成了开始以一种情景式的诉说慢慢推进到高潮情绪的宣泄再到最后再现首尾呼应的鲜明对比。而更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该作品的时代性、抒情性、戏剧性所构成的独有的艺术特点。

4 结语

演绎好一首作品,不仅需要一定的专业素质、全面的音乐素养和扎实的歌唱技巧,更要求我们对音乐作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本文通过对《一抹夕阳》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艺术特点和演唱处理多个方面的阐述,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一抹夕阳》这首声乐作品。这首作品带领我们走进了解放前的时代,从而更加了解封建社会的思想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束缚与禁锢。而本文提到的演唱处理步骤也为演唱者提供了一些参考。只有更透彻地去理解一首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投入该作品中去,从而将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音乐艺术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苑绍擎.浅析歌剧《伤逝》[J].金山(上),2012(5).

[2] 曾琪.关于《伤逝》中子君的形象及带来的深思[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3] 胡郁青.中外声乐曲选集[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喻信吾(1993—),男,江西南昌人,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从事中外音乐比较研究。

猜你喜欢

曲式结构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