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综合材料绘画中的感性之美

2018-07-23任心妍

艺术科技 2018年7期

摘 要:当今综合材料绘画与20世纪的立体主义,以及波普艺术等一系列艺术运动思潮的推进密不可分。绘画不仅是玄乎的平面技法以及智趣的色彩搭配,“自然为本”的创作新思维取而代之地充斥着综合材料绘画,也是其精髓所在。显而易见,材料作为综合材料绘画的核心之一,伴随着历史的演变,映射出各个时代背景下不同的绘画风格以及主题陈述。

关键词:综合材料绘画;材料语言;情感绘画;触觉感知

时隔两年,全国综合材料绘画双年展于2017年11月在宁波如期开展。纵观两届展览,第二届的参展作品在创作的思想上显得更为开阔且果敢,在画面的呈现上表现出更浓厚的时代和民族风尚,在材料及肌理的探索上,展现出不同以往的创作反响。综合材料绘画作为绘画中的新风气,进一步得到来自不同阶层及年龄层画家及观众的关注和研习。歌德曾说过:“显出特征的艺术才是唯一真实的艺术。”细读这届参展作品,它们所呈现出的时代性以及独特的人文情怀,生动地展露出了新时期艺术的别样章法。

1 以自然肌理为辅:客观事物的主观再现

毋庸置疑,材料是绘画作品的唯一媒介,综合材料绘画的画面呈现离不开独树一帜的材料选择及肌理的随机印现。材料质地的纤细、光滑、褶皱、狂野,均体现出自然界的丰富气场。现代艺术的主观呈现,更是以自然为中心,将所视之景及独特的风俗文化、社会现象通过质地不同的材料碰撞以及肌理的随机展现,最终融汇到完整的画面中。所谓“自然为本”,不是字面的“自然”之意,仅局限于草木山水间,而是由文化、情感、社会、人文等组成自然界的种种要素构成。

所观非及所得,是综合绘画创作的基本理念。每张画所展现出的视角是作者主观上对局部世界的看法,而非具有直接展现世界的直观性。本届展会上,徐海军的作品《域》用水泥作为画卷的主要展现材质,巧妙利用水泥的束缚与凝固性,以及水泥所代表的冷酷与粗糙感,体现了自己想要诉说的个人情感。在色调的选择上,作者采用相近的灰色系,来展现画面的阴郁与混沌。斑驳的肌理间接展露出一丝不安的情绪和复杂的生活环境。画中凹凸有致的矩形不规则分布,以及画中大小不一的颗粒作为画面的点睛处,隐喻当今城市人被禁锢在充满压迫及残酷的泥潭中。

无疑,生活圈是人类从古至今熟知且具有温度的一个安全空间,作为“文化初印象”,是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最原始方式。从多维度的生活圈中提炼出的创作材料,具有显著的根源性,带给观众由内而外的认同及归属感。但与此同时,材料的局限性又在某种程度上禁锢了艺术家丰富的情感表达,从而影响画面的创造及想象力。也因如此,面对客观材料的种种局限,艺术家要赋予其独特的形式表达及情感再现。不同材料所表现出的不同质地,以及所产生的肌理碰撞,都将成为艺术家表达主观思想的独特艺术语言。此般“以心异物”的独特艺术魅力,自然地将综合材料绘画与其他种类的绘画区别开来。

2 生活之镜:情感胜于技法的社会文化表达

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塔皮埃斯所言:“材料本身的生命力和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并不单纯取决于材料本身,更同整个社会的文化心理有密切联系。”从古至今,不论是音乐、绘画,还是雕塑等,任何一个门类的艺术都很难从它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中脱离出来。观敦煌莫高窟,不难发现此处的艺术充斥着宗教色彩,集聚的佛教艺术散发着西域之情,此般景象在中国难觅其二。西方印象主义的诞生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趋于吻合,政治的稳定激发了人们对工业及科学方面的重视。因此,专属时代及文化背景下的专属艺术,反映出其与生俱来的与社会共存亡的特性。谈及艺术的产生及发展,不论艺术家或观众,其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直接影响到其思维的深度及看待事物的视角。艺术家的创作重心,即科学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主觀上的情感的把握,无疑成为了创作综合材料绘画的精髓所在。

综合材料绘画的材料属性直接决定了画面的抽象性及装饰性。所谓抽象性,就是用最反常理、最模糊的定义来诠释一幅画;所谓装饰性,就是在不影响画面主题的前提下,从某些角度提升画面的可观赏性。对材料本身而言,有其特有的外在及内在的表现能力。外在仅表现为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而内在则是诠释人类赋予其特有的情感特性。正因如此,一幅综合材料绘画的可包容性极大,同时艺术展现给人带来更丰富、更深入的遐想空间。“昔人空谈真善美,我辈今日只求真。”对于印象主义的艺术家来说,从追求印象之真到追求抽象之真,抽象世界的真实只浮现于愿静心了解它的人心中。面对同样一幅综合材料绘画,不同文化、生活背景下的人,在他们的心中将形成不同类型的“真”,即对此画的画作解读。这也正是综合材料绘画的玄妙之处。

本次参展作品中马亚萍的《静听树语》,用让人平静的淡雅色调,营造出恬静祥和的画面氛围。画作没有特别的主题和想要诉说的背景故事,单用树叶的元素填满整幅画卷。白色的纹路看似代表众多树叶的经脉,更是激起读者千丝万缕的思绪,层叠交错。读者面对这幅树语,能读到的内容必然是自我的内心世界,所想及所得。

3 立体印象:超越2D视角的可感知性绘画

所谓立体,就是对2D绘画空间进行进一步探索,用三维视角展现更丰富的画面元素;所谓可感知性绘画,就是继传统平面绘画之后,新增添的以触觉为辅助认知途径的新兴画法。绘画材料作为触觉终端,给予人不同的触觉反射认知。如马克思所言“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即物质依赖于意识。“从有形到无形”的物理性材料,不仅只是一种可视的、可观的固有物体本身,更可作为一种可闻的、可感的无形媒介,是从唯物到唯心的一种意识转变。

触觉作为人类感知的最原始心理特性,给予了材料语言超越其自身物质特性的功能所在,拥有“超物质性”特征。儿童时期的作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儿童对自然的一种认知开启。绘画作为一种手段,给儿童提供认知自然界不同事物的机会。儿童往往偏向于用手感知各种绘画材料,触觉带给他们的不仅是对不同材料质地的认知,更作为连接外界世界与儿童内心的渠道,将内心无形的情感通过有形的材料表达出来,其画面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及灵活性。

“物性之美”是艺术家追求的一种创作境界,也是观者所期待的一种观展体验。所谓“物性之美”,就是指传达的是任意一处可触肌理,不仅呈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物理特性,更能体现创作者对所想事物及画面的自我认知和情感抒发。实现物性之美,需要观者通过其视觉与触觉认知的融合,理解画面肌理及氛围所展现的创作者心志,达到观者与创造者精神上的契合。

两届参展作品,在展现自己特有个性的同时,都毫无遮掩地表现出了画作感性的一面。通过不同的绘画作品,观者可直接感受创作者的情感诉求及思绪传达。材料作为媒介,在保留自己独有物理性质的同时,更作为一种无形的语言体现了作品的时代性及丰富的人文情怀,即“自然为本”。本杰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中有一个重要论点:“艺术工具的应用是否影响到艺术的最初定义。”机械复制时代使艺术的独一无二性荡然无存,也失去了艺术本该具有的“灵光”。综合材料绘画虽涉及大量现代科技的产物,即人造材料及人造纹理,但却因其注重主观创作及无形的情感传达而保留了艺术的独特性。回归感性是设计艺术本质属性的需要,艺术的“真”即体现在其无形且抽象的情感表达中。本次入围作品的创作者,利用材料语言的灵活性及时代性,结合自己对社会及自然的认知,将自己的所想所感呈现在画面中,无不体现出艺术的主观性及多面性。以情感作为出发点的综合材料绘画,将有形的画作转变成无形的意识形态,将固有的自然材料转变成唯心的思维呈现。综合材料绘画因其特有的艺术个性,必将在艺术的漫长历史中留下重要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张元,肖扬.艺术材料的遐想[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瓦尔特·本杰明(德).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M].徐绮玲,林志明,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 朱龙华.艺术通史: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14.

[4] 姜宏伟.触觉·综合材料·绘画语言探索[J].文艺争鸣,2016.

[5] Donald.A.Norman . Emotional Design[M]. Basic Books,2004.

作者简介:任心妍(1994—),女,福建福州人,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