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本土高校中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8-07-23杨智瑾
杨智瑾
摘 要:本文的研究思路是根据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特点和价值,通过梳理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方式,分析本土高校中工艺美术专业培养的目标以及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在高校教学模式中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关键词:传统工艺;工艺美术;教学模式
1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传统传承方式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种类繁多,材料多样,地域特色鲜明。少数民族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外在形式都与当地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且民族手工艺的创造往往是从适应当地气候和自然环境的生存技能开始的,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传统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实践主体从组织形式上大概分为个人和组织两个层面。根据两个层面,传统的民族工艺的传承方式大概有以下两种:
1.1 家庭式的纵向传承
以个人为主体的家庭式内部传承,包括严格血亲关系的传承,扩大和社会化的血亲或族群内部的传承。家族相传、师徒传承是以个人为核心传承的基本方式。主要特征是通过耳濡目染、口传心授和言传身教达到传承目标。传承方法的优势体现在可以根据个体因材施教,教学方法循序渐进,教学过程情景化、直观化,教学组织灵活,教学效果的评估可以社会化、市场化。劣势是家庭传承制的封闭性。这种封闭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传承制本身和主体的意识的相对封闭。比如,大理鹤庆新华村白族银器在过去只能父子相传,且传男不传女。家庭式传承式主要和传统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活模式有关,特点是民族工艺的实用性很强,但缺乏技艺之间的流通,阻碍了民族工艺的创新与发展。手工艺的传承只有赖于家庭或族群的纵向传承,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大部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工艺技术大都比较封闭落后。主要满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要,原有的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使产品受到现代设计产品标准、便捷、批量化生产的冲击。设计思路的更新以及产品的高耗低價成为家庭式传承的主要瓶颈。
1.2 组织式的横向传承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经营从个体和家庭走向了集体和国有,原有的家庭式的父子和师徒传承方式发生了很多变化。组织传承方式主要指的是横向的传承方式,包括以社会、行会、团体组织为依托的手工艺传承方式。依据不同的传承空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宗教或族群共同体为主体传承的传承模式,如藏族唐卡技艺发展以寺院为中心,传统绘制唐卡除了复杂的绘画工序以外,更重要的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修行功能;第二,以工厂为主体的传承模式,传统手工艺生产采用商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企业和工厂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对民族传统技艺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第三,以学校为主体的传承模式,将民族传统技艺文化资源纳入学校教育中,学校传承模式承载着两个维度,一是对传统手工艺的研究保护,二是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少数民族手工艺活态传承为核心对文化的创新和推广。除了上述三种传承模式,组织传承模式还有旅游村寨、民族工艺示范基地等。每种传承方式都各具特色,组织式传承模式的多元化是对少数民族手工艺传承的有利补充,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总的来说,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是对地方本土知识的延续,是保持地方特色,实现地方经济增收和经济转型的有效路径。而本土高校作为文化保护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养、设计创新、服务社会等方面应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内涵与知识体系
从文化遗产的角度,传统民族手工艺包含了“手——文化主体”“工——文化的技术”“艺——文化的价值判断” “品——文化的载体”。四个维度各有侧重,但又相互联系,共同构筑了完整的体系。[1]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应该对民族工艺实践主体、民族工艺材料、工具、工艺流程、民族工艺的图案纹样、审美特点、文化内涵、习俗禁忌以及手工艺品的形式、功能、分类、价值进行整体性的认知。
从知识体系角度分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具有本土性文化的特色,是一种地方性知识。[2]比如材质上大多数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傣族地区盛产竹子,就善于利用竹资源创造生活。尼西黑陶的制作能延续至今也是因为陶土资源丰富。地域上手工艺产品符合本民族地域的特点,如农耕民族(白族)擅长纺织工艺,半牧半耕民族(纳西族、藏族、彝族)擅长毛纺工艺。审美形式上看,造型、色彩、纹样、题材也因为各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经济水平的发展不同,呈现出本土化的特色。
另外,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是整体性知识,[2]民族手工艺品都是文化主体日常生活、生产、宗教信仰等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器具。民族工艺品的设计,生产和消费都贯穿了传统民族文化和习俗,除了实用功能,在创造工艺品的过程中还自觉与不自觉地间融入了审美、情感等多重文化要素。少数民族工艺应涉及技术层面,包括使用的原料和制作技术等;艺术层面,包括造型、样式、色彩、图案、花纹等;社会文化意义,具有综合性和整体性的特征,是美学、设计学、民俗学、人类学、科技史、博物馆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学科领域。对于以传统民族工艺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专业的课程开展应该考量综合性的培养模式。
3 以工艺美术专业为例,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在本土高校中的教学模式建构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的有序的、可操作的稳定模式,作为教学的结构框架突出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教学模式是学习模式的建构和学习环境的营造。云南世居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为核心的高校教学模式的建构应该有两个层次:一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导向;二是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活动的组织。
3.1 地方特色影响下的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的地域性特色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云南本土高校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创新四个方面都具有地域化和特色化的优势。工艺美术专业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设定都应该考虑以适应本土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云南作为全国具有边疆性、民族性和地域化特色的省份,拥有少数民族手工艺研究的第一手资源,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以及工艺品消费的市场。作为本土高校,可以利用资源把少数民族手工艺的研究、传承、教学,以及生产进行一体化的整合,推动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带动当地创新型产业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地方特色影响下的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云南民族文化和工艺为核心,培养系统掌握工艺产品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民族文化艺术,并具有突出的造型基础表现能力、工艺品制作能力、工艺品设计开发等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艺美术工作要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3.2 以民族手工艺传承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的建构
工艺美术的传统教学一般为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相分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而现代设计教学采用的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项目推进,以实践为导向,将知识转化为经验,通过开设相关的课程,建立教育教学平台。根据云南民族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文化内涵,以及本土高校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建构以民族手工艺传承和创新为核心,具备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建构。工艺美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是以培养設计思维,研究民族文化艺术,掌握基础理论及技能课程,训练研究和调研的方法为核心。所以在技术和理论传授的基础上,可以设置任务驱动课程将本土文化与民族工艺调查研究和课程教学相融合,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以传承民族工艺文化,体现综合性为目标,设置相应的任务驱动主题,并明确课程实施的步骤和环节,以工作任务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打破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相分离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使学生自然过渡到下一阶段的设计综合课程中。
第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建构。工艺美术专业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工艺品制作能力、工艺品设计开发的实践能力,适应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创新型、设计型的应用人才。所以将服务本地文化和经济,研究地方民族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作为课堂的教学主题,以民族工艺传承创新和当前现代设计的发展为导向,以教学传承基地实训、项目制教学实践、市场实习为主要方法,进行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在校内,以“工作室”为载体,建立“任务导向式”“项目驱动式”“问题导向式”“竞赛导向式”等综合的教学模式,以此保证教学活力。在校外,利用本土化优势,建立民族民间工艺的教学传承实训基地,以情境教学,设立研究目标,对学习方向进行引导,保证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激发和培养。另外,发展“产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根据地方经济的要求,以项目驱动带动相关产业,目标是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协同发展,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教学。
4 结语
以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为核心的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有赖于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结构的中观层面,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现,又是课程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指导。建构以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具备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是实现民族传统工艺在高校中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途径。
参考文献:
[1] 吴兴帜,等.遗产的抉择——文化旅游情境中的遗产存续(第五章:傣族织锦手工艺的主体向度)[M].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2] 金少萍.本土知识与文化创新——以云南民族工艺文化为研究个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