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的发展
2018-07-23陈娜
摘 要: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的宗旨是通过把课堂教学实践所积累的宝贵经验,转化为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与规律,并采用理论与实践兼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从思维上给予学生启发。不断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是教学任务和教学理念,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熟练地掌握教材、运用教材与发展教材。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以及几位古典舞教育界前辈对古典舞训练体系所作出的贡献,来阐述古典舞训练体系不断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正是这种不断超越的精神推动着中国古典舞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探索与发展;超越精神
0 前言
当人们提到中国古典舞基训课时,总会联想到基础、训练、程式化、民族性,而忽略了时代变迁、创新多元、东西方文化交汇等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相关联的词语。从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奠基人叶宁、崔承喜,到第二代古典舞身韵创始人李正一、唐满城,再到从事古典舞教学的沈元敏老师,以及第四代古典舞教学的代表人物王伟、魏云教授等,一代代舞蹈教育家们在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学科建设与课程设置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带着自己对古典舞教育独特的理解,用传承和发展的态度不断优化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的目标与内容,为中国的舞蹈事业培养出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舞蹈训练体系,为弘扬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振兴与发展中国舞蹈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 中国古典舞产生的历史背景、文化根源及其训练体系的建立
中国古典舞的起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宫廷乐舞,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期间的各个朝代都会吸收融入当时的传统艺术门类,也可以说古代的中国古典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一种纯粹的舞蹈样式,而是包含了戏曲、杂技、说白、武术等多门类的综合性艺术表现形式。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有人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华民族传统古典形态美学,符合大众审美标准的舞蹈样式。舞蹈界的前辈们响应号召,开始对中国传统戏曲表演和中华武术进行整理提炼,并参考西方芭蕾的训练方法,建立起一套具有中国古典韵味和符合东方审美标准的舞蹈训练体系。这套训练体系就是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雏形,直到这时中国古典舞才开始脱离戏曲的行当和武术的程式化,成为独立存在的艺术门类。正如古典舞教育家李正一教授曾经对古典舞作出的解释:“虽然名为古典舞,但它并不是古代舞蹈的翻版,它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舞蹈美学基础上,适应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新古典舞。它是以民族为主体,并以戏曲、武术等美学原则为基础,吸收借鉴芭蕾等外来艺术的有益部分,是一个独立的、民族的、时代性的舞蹈体系。”这期间孕育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浓郁中国古典风格的作品,从导演创作到演员表现都不难发现作品中依然透露着戏曲的影子,虽然它已去掉了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唱腔与念白,但还是保留了戏曲的原态,还未完全从戏曲中蜕变出来,更像是介于戏曲与舞蹈之间的混合物。这一现象体现出古典舞的表演训练体系中仍有一部分延续了传统戏曲行当程式化的训练模式,仅借鉴了一部分西方芭蕾训练的方法。在此期间,北京舞蹈学院出版了第一本中国古典舞训练教材《大绿本》,这是一本从无到有的基础训练专业教材,它的出现打破了戏曲舞蹈固有的形态模式,使古典舞具备了舞蹈艺术的特性,意味着中国古典舞训练体系框架基本搭建完成,也為今后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2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教学中具有“发展精神”的代表人物
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建立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每一个时期的古典舞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对古典舞教学独特的见解。这里,笔者主要从他们对于古典舞训练教材作出的改革来阐述他们对古典舞教学作出的贡献。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古典舞身韵创始人李正一教授,其代表著作有《求索: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该文以口述形式记录了中国古典舞的学科建设及训练的任务和目的,并针对基础训练课与身韵相结合这一课题进行了实践探索,总结出当代中国古典舞体系发展的宏观建设与战略目标。文中特别提到了80年代初和唐满城教授一起开创的古典舞身韵实践课,正是这套训练课程将“身韵”这一概念从戏曲“身段”中提炼出来,发展成为独立的基础训练体系分支,也为之后唐满城、金浩教授合著的《中国古典舞教学法》提供了发展创新的依据。正如金浩教授所说:“身韵和身段的不同在于概念,身段的说法源于中国古代戏曲,角色往来间一举手一投足无处不是身段。但戏曲往往演绎的都是历史人物且套路感太强。而身韵是我们把戏曲的程式转化为元素,把套路衍变为符号,把厚重的历史感融入时代的脉搏,使它更接近于舞蹈本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身韵是将身段进行提炼发展后,对传统的重新组装与解构。”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体系已完全独立成为一门典型性的舞蹈学科,发展为一套从内容到形式、训练到表演、理论到实践都较为完整的独立艺术体系。
其次,在笔者看来,另一位推动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程创新发展的是北京舞蹈学院的沈元敏教授,在她长达40多年的古典舞教学生涯中,她与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的创建和发展同步成长,并出版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这套训练教材明确了中国古典舞教学的培养目标,根据古典舞的特性需要遵循自身的运行规律,寻找和提炼出最直接有效的训练手段,更加系统地强化了古典舞基础教学的科学性。沈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将民族特性与专业性有机结合,将原有教材进行重新分类,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训练系统。例如,将基础训练和技术技巧训练部分划分开来,以便从学生完成技术技巧的最终结果里提炼出具有价值的训练内容,为之后的技巧开发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有步骤地将提炼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授予学生,使基础训练与最终技巧展现形成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3 “发展”对于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国外的艺术也敲开了中国的大门,而信息时代的到来,让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接触和了解到最新的舞蹈资讯。这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我们自己有什么,又该学习别人的什么。从20世纪30年代吴晓邦先生将西方现代舞引入中国起,越来越多的西方舞种漂洋过海来到我们身边,我们要做的不是照单全收地模仿,而是透过舞蹈本体去发现它们呈螺旋状不断上升发展的超越精神,也正是这种永无止境追求无限可能的执着,让我们在中国古典舞教学领域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基础训练体系。这也是为什么近20年间我国的舞蹈演员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给西方舞蹈界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中国舞蹈演员的专业素质和舞蹈修养是与国际接轨的,演员在训练过程中借鉴与吸收了西方芭蕾训练的规范严谨性,同时也不断向内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内核,即“圆融”“致中和”的中庸之美。“圆融”一词,出现于宗教类典籍中,有周而复始、循环交替、包罗万象之意,而“致中和”一词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指道德修养不偏不倚、和谐的中庸之道,这也正好契合了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博采众长、形神合一的境界。正因有千年的历史沉淀为基石,深厚的传统文化为支撑,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发展与创新吸收了足够的养分。舞蹈教育工作者们从中华民族长期积累所形成的传统艺术门类中,提取典型性的美学元素,结合当代技术特点与审美习惯,吸收诸多传统文化基因,从探索中国古典舞发展的新内涵出发,第四次对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课程进行了发展与创新,这就是下面我们将要提到的北京舞蹈学院的王伟、魏云教授对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程的一次大胆尝试,编写了《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系列教材》,这套教材致力抹去芭蕾的痕迹,更加鲜明地突出中国古典舞的民族特色,对以往训练教材中提升学生基础能力训练的内容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把常规的把杆训练的程序与方式进行调整,试图寻找出中国古典舞在长期舞台表演和基础训练中的核心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这次课程改革的研究主题是明确中国古典舞的属性问题,提升古典舞基础课程中主干动作训练的实效性,寻找中国古典舞基础训练的核心价值,使整个训练体系更加完整,从而达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有机统一,为我国培养出与世界接轨的舞蹈演员,也让基础训练课程能更好地服务于舞台表演。
参考文献:
[1] 李正一.求索:中国古典舞创建历程[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 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3] 王伟.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沈元敏.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陈娜(1982—),女,四川成都人,本科,二级演员,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