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舞蹈文化传播之路寻踪
2018-07-23尚珂
尚珂
摘 要:广西是有机衔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门户,近年来,随着东盟贸易、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我国与东盟国家的艺术交流愈加频繁。一直以来,广西的舞蹈艺术作为中国与东盟友好往来的纽带以各种形式活跃在东盟各大活动与展演中,其中舞剧、群舞、小型舞蹈作品涌现如潮,增进了东盟各国的友谊,提升了中国舞蹈与东盟各国艺术的融合性,广西的舞蹈艺术在各类艺术交流中脱颖而出,有迹可循。
关键词:东盟舞蹈文化;传播;交流
在东盟舞蹈交流的各大舞台上,涌现出了不少优秀的舞蹈作品,它们不仅代表着各国优秀的舞蹈文化,更是舞蹈与文化交流的纽带,并体现出其传播踪迹,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舞蹈的传播体现出了不同的意义与历史使命。
自古以来,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就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盛唐时期,中国西南周边的掸国、骠国(今缅甸)就曾进献乐舞,据《唐会要》卷三载,“南诏乐,贞元十六年正月,南诏异牟寻作奉圣乐舞,因西川押云南八国使韦皋以进,时御麟德殿以阅之”。再如,20世纪30年代,外国歌舞团体常在我国北京、上海、天津、武汉等开放城市进行歌舞表演,其中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如当时的南洋,就为那时的中国带来了歌舞表演。这些歌舞团体反映了30年代南洋舞蹈的艺术面貌,带来了歌舞发展的信息,传递给中国大众东南亚的舞蹈风情,对我国民国时期的艺术发展也起到了某种程度的启发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自古有之,我国与东南亚民族舞蹈艺术学习交流更是深具渊源。中国舞蹈与印度尼西亚舞蹈同属东盟舞蹈之精粹,在研究东盟舞蹈文化的寻求之路上,研究中印舞蹈,能丰富东盟舞蹈与中国舞蹈的作品集成、文献资料、创作作品,更有利于中国东盟艺术的交流活动中东盟各国舞蹈文化的交流与促进。通過研究,东盟国家致力于培养人才,逐步完善舞蹈表演艺术的研究方向,使东盟舞蹈艺术的发展更具专业性和民族特色。东盟国家与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的艺术交融是友好往来的象征,是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艺术相互吸收、创新、融合的良好体现。
2016年7月,在“庆祝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文艺晚会”上,广西艺术学院编创并表演的印度尼西亚舞蹈《神迷巴厘》在中印舞蹈交流的舞台上亮相。这部作品取材于印度尼西亚的传统舞蹈“巴厘舞蹈”,创作素材源于巴厘岛的美丽传说。在印尼,因为信仰宗教,人们坚信艺术可以与神无限接近,所以他们的舞蹈艺术皆与神的启示息息相关。在印度尼西亚,舞蹈在原始时期是祭祀的一部分,传统的巴厘舞蹈与原始巴厘岛上的绘画、音乐、雕刻一样闻名遐迩,印尼人民认为舞蹈是一种与神沟通的形式,舞者以肢体语言讲述古老的传说。《神迷巴厘》编者经过交流采风学习,以及与当地舞者、学术专家的交流,凝聚了印尼文化和中国式的创编手法,保留了对印尼传统文化传说的尊崇,将印尼宗教信仰元素融入舞蹈中,加入了中国式的编创理念,从队形、舞蹈的编排上都在原始动作语言素材中加入了新的元素,既保留了印尼传统舞蹈的精神风貌,又有强烈的变化与对比感。
在动作上,《神迷巴厘》运用了较强的幅度起伏对比,融入了身体气息、手部动作、上肢动作的延展与节奏的速度变化。身体动律加入“摆跨”、腰部的拱伸、头部韵律,风格特色突出,使舞蹈更具印尼风情且活泼跳跃,又不失印尼舞蹈本身的庄重与神圣感。基于对印尼民族文化的原始依存,舞蹈保留了印尼传统舞蹈的动作表现形式,但是运用动作的衔接和流动,大胆创作,使舞蹈充满宗教的神秘感,同时更鲜活、更具有艺术观赏性。
在队形变换上,印尼传统舞蹈更注重舞蹈本身的动作要求。在队形调度方面,《神迷巴厘》更丰富地运用了满场铺、流动的圆、竖线、三角、V字、S队形、横线流动等队形,使舞蹈的调度和动作更有起承转合的对比与跳跃。在情绪表达和气氛营造上起到了很好的调动作用,主跳与群舞演员的相互呼应形成了点、线、面的结合,有画面感也有情绪表达,使动作轻盈却不失民族文化的厚重感。印尼传统舞蹈注重下肢的稳定性,舞蹈中出现了大量蹲的动作,随着音乐的起伏、节奏的变化、重心的移动,传递出了印尼文明和印尼舞蹈文化的魅力。
在音乐与道具的运用上。《神迷巴厘》音乐取材于印尼传统音乐,包含十几种乐器的演奏,其中主要乐器是印尼乐器甘美兰。音乐风格充满浓郁的印度尼西亚宗教特色和民族风情,典雅古朴,神秘稳重。舞蹈中运用了扇子,此道具的运用想法来源于印尼巴厘古典舞“列冈舞”。《神迷巴厘》将传统舞蹈的动作元素进行提炼,体现出原始舞蹈的内在神韵,使动作不再单一和古板,除了丰富舞蹈的风格特色和个性外,还烘托了氛围,让舞蹈凸显出自然、随性的艺术魅力。同时,服装保留了印尼民族的原始面貌,但在细节的处理上加以改进,使动作表现更加自如。
整体来讲,《神迷巴厘》是一部融合了印尼传统舞蹈特色和中国审美倾向的舞蹈,它是中印舞蹈艺术交流的美好产物,是文化血脉的融合和艺术反映。《神迷巴厘》的舞蹈编导运用自己的理解,感受印度尼西亚的文明,怀着敬畏之心创作新的艺术文明,这便是国际舞蹈、东盟舞蹈交流的魅力所在,是东盟舞蹈文明的亮光。
《神迷巴厘》只是中国与东盟舞蹈交流的众多舞蹈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享誉世界的辉煌文明。东盟是充满多样性的区域,各种文明在相互影响中融合演进,为中国和东盟国家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基础。“一带一路”倡议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全球性的视野开启了大国崛起、文化复兴的新征程。东盟各国的舞蹈交流不仅为艺术增添了丰富的素材和可创新性,更为东盟各国与我国的友好合作加强了信任,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外交基础。中国东盟的经济贸易发展带动了文化艺术的进步,文化艺术更是东盟与中国的桥梁与台阶。
舞蹈的相互交流既能突显各国风情特色,又能整体展现中国和东南亚的独特舞蹈文化面貌,增进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进而提升与东盟各国舞蹈教育合作交流的质量与水平,为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舞蹈教育事业的开放包容、共同发展、携手共进作出积极贡献。
东盟各国的舞蹈交流踪迹关乎历史,更有助于未来。体现东盟舞蹈交流的作品越来越多,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除了《神迷巴厘》,还有更多精美的舞蹈作品不断涌现。现今广西已经成为中国对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通道、合作平台以及交流桥梁。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文化以及艺术形式经过长久的发展与变迁,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我们能从东盟各国的舞蹈艺术中直观地感受到艺术之相融、文化之相通,也为我们寻求自身舞蹈状态的形成原因、审视自身舞蹈的缺失和未来发展方向提供了资料和依据。正如明文军先生所言:“中国民族舞蹈教育体系的文化支点应该是东方文化体系群。”在当今的发展状态下与周边各国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找寻我们自身的文化源流与信息,在深入研究东盟各国舞蹈文化的同时挖掘自身优势,为中国舞蹈的复兴与繁荣尽一己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