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民居文化资源引入高校写生课程的意义探析

2018-07-23陈领

艺术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福建

摘 要:福建民居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涵。福建特殊的地理地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促使福建人在居住空间的建造上形成富有鲜明艺术特色的民居建筑。它是福建人智慧的结晶,也是闽地文化的一种直观体现。随着历史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西方文明的侵蚀,这些传统民居正在逐渐消失。因此,民居文化亟待我们的关注和保护。将福建民居文化引入高校写生课程,不仅为高校美术专业特色化的办学提供了可能性,丰富了写生课程体系建设,同时也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福建;民居文化;高校写生课程

福建多山,不易与外界交流。因此古代的福建也是个比较封闭的省份,正是这种封闭性使福建保留了大量的民居建筑。可以说,福建是我国乡土建筑遗产最多的省份之一。同时,福建的民居建筑材料与形态十分多样,如“闽西有大量举世闻名的圆形或方形土楼,闽南盛行装修极其华丽的红砖建筑,闽东以热情奔放的、像海浪一样涌动起伏的封火山墙为重要特征,闽北建筑则多表露木结构,简朴轻快”。[1]福建民居承載着丰富的文化意涵,大量的、多样的民居建筑无疑为本土高等美术院校写生课程的引入提供了可能。对于福建的高等美术院校而言,将福建民居作为外出写生对象,从写生课程的角度出发,不仅完善、拓展了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对地方美术人才的培养与挖掘和地方美术风格的形成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校美术教育写生课程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写生是画家直接面对物体或景物的一种作画方式。早在宋代,我国画史上就有画家以写生闻名,范镇曾在《纪事》中载道:“又有赵昌者,汉州人,善画花,每晨朝露下时,遶栏槛谛玩,手中调采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可见赵昌对景作画的方式已与目前高校的写生无异。此后,许多画家都将写生作为一种收集素材的有效手段。元代画家黄公望、清代画家石涛等都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他们都通过写生收集艺术素材。我国现当代画家致力于将写生课程引入高校的主要推动者要属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等一批留洋归来的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将西方的教学方式引入了中国现代美术课堂中。在这样的教学体系实践中,的确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如李可染、吴冠中等无不是写生的受益者。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和倡导,于是,写生课程是现当代高校美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油画还是传统的国画。在现在的高校美术教学中,实践课程即组织学生外出写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去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的写生课程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必修课程。

但是,目前高校写生课程的设置的教学目标大多是为美术创作收集素材、以寻求创作灵感为主要目的,更多关注的是写生对象的造型、结构、表现方法等。尽管这是写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却不能以点盖面成为写生课程的全部内容。在情感目标上也大多含混模糊地设定为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师在外出写生的教学中关注的重点主要在于对学生技能技巧的训练,锻炼造型能力。学生写生作品的呈现以速写、水粉、水彩等绘画形式为主,教师在课程评价上也单纯以画面的表现力、表现技法为评价标准。这些都容易造成学生对写生表现对象背后所蕴含的丰厚文化内涵缺乏重视和认识。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写生热潮的高涨,各地各类旅游景点的不断挖掘和开发,写生课程的后勤各项保障甚至与旅行社有了紧密的关联,各类艺术写生基地不断涌现,各处的旅游景点也成了写生的对象,如南靖云水谣、厦门鼓浪屿等。写生课程形式化、旅游化,学生走马观花,使高校写生课程在对文化资源的感受、表达与传承方面有很大的缺失。

针对以上现象,应加强高校写生课程中授课教师和学生对民居主体背后的民居文化的重视和认知,在观察与描绘建筑主体形体、结构和空间组合的同时,尊重、感受、表达与传承当地民居建筑的文化价值与传统特色,使高校写生课程成为学生感受、了解、理解本土文化,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传承文化责任感的窗口。

2 福建民居文化引入高校写生课程的重要意义

2.1 有利于丰富课程体系建设的内涵,为高校美术专业特色化的办学提供可能性

民居是地方文化、风俗习惯的视觉化与物质化呈现。福建自古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福建的陆地主要是山地丘陵地貌,山河险阻。宋代曾巩曾言道:“其路在闽者,陆出则扼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骤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与此同时,福建东边面临大海,由西向东形成了从山区到平原丰富的地形结构。福建的居民大部分是由北方中原汉族迁徙而来,由于迁徙时间和路线的不同,他们形成了不同的语系和不同的文化,所选择的居住环境也不同。独特的人文背景和生存环境使福建境内形成了各类特色鲜明的乡土建筑。福建传统民居建筑大致可分为五类:第一,以福州、宁德地区为代表的传统闽东建筑。第二,分布于闽江上游三大流域的闽北传统建筑。第三,以客家建筑为代表的闽西传统建筑。第四,以土楼土堡为代表的闽中山地建筑。第五,以红砖红瓦为特征的闽南传统建筑。[2]因此,福建民居的多样化也为写生课程的资源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必要性。

通过对福建民居写生资源的梳理、深入调查与研究,对适合与民居写生的传统民居村落进行田野调查,可优化高校的写生课程配置,创建美术特色专业课程,为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和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也呼应地方高校美术课程设置有必要依托当地经济文化历史发展的现状设置特色化课程的需求。将福建民居文化引入高校写生课程,建立并完善福建民居文化在写生课程中的资源库,是对课程体系中内涵建设的极大补充,使福建本土民居文化资源与民居写生课程体系的融合为高校美术专业特色化的办学提供了可能性。

2.2 有利于改革、完善高校美术专业写生课程的教学模式

当前,高校美术专业的写生课程大多分为外出写生、现场作画、教师现场示范、指导、学生写生作品调整等教学环节。写生课程的作业评价大多局限在对写生作品表现技法优劣的衡量上。

将福建民居文化引入写生课程,能够使学生对写生的认识脱离单纯关注表现的技能技法,而是以文化的视野感受、了解、表现写生对象,在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上,可以从课程资源完善、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从确定写生地点的初期,添加对写生对象历史、人文的梳理;写生期间可以走访当地的民族民间工艺大师,邀请民间艺人讲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增强了动手能力和实践性,同时也对地域美术及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参与。对写生对象本体的认知、理解和内在审美的拓展过程,也是对物象本体的选择、加工和创造的过程;写生作品的展示、写生课程的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油画、国画、装饰、水粉、水彩形式以外,还可以包括田野调查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手札资料、摄影摄像资料等。

2.3 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地域画风的审美思考和传承

在福建高校美术写生课程中,引导学生将福建民居建筑作为写生对象,有助于学生探索适合本土风景的表现方式,形成本土画风。从当代绘画流派的艺术特征上看,区域画风的形成无不是画家在表现本土风土风物的基础上形成的,如陕西画家常表现窑洞、安徽画家多表现微派建筑等。事实上,福建画家,如林容生、梁明、陈立德等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已有意识地将本土建筑作为研究和表现对象。林容生的艺术是表现福建本土民居的成功典范,从闽西土楼到福州三坊七巷,再到闽东、闽西北民居的表现,画家探索出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画风。梁明表现土楼、陈立德表现闽南红砖厝都探索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语言。高校是教学和科研单位,担负着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发展当地文化艺术的重任。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设置本土民居写生课程能激发高校学生对地域画风审美的思考。

2.4 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升华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认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福建民居因其所处环境的地方风俗、时代变迁、功能等诸多因素体现了不同的地域特性,承载着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特性。闽文化和福建民居的形成与发展息息相关。福建传统民居受闽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本土风格的民居文化内涵。总体上讲,福建民居文化可以分为以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的闽南民居,以科举文化为特征的莆仙民居文化,以江城文化为特征的闽东民居文化,以书院文化为特征的闽北民居文化,以山林文化为特征的闽中民居文化,以移垦文化为特征的客家民居文化。[3]福建民居文化通过其外观造型、空间建造布局、民居装饰等元素体现出来,如富有海洋文化特征的闽南沿海民居,闽南人一般将房子称为“厝”。“厝”多是用石块砌成,一方面“海滨饶石,门柱庭砌,备极广长,雕摩之工,倍于攻木砖植设色也”;[4]另一方面,沿海多臺风,沉重的石块可以抵御台风造成的风险。闽南大厝房屋脊上常会用彩瓷片塑造成人物、花卉、鸟兽等形象的装饰;门窗、门脸等地同样会雕刻或描绘有装饰形象。这些形象表达了闽南人向往美好生活、祈求讨海平安的寓意。由此可见,闽南大厝是沿海闽南海洋文化的一种体现。

高校美术院校学生外出写生除了培养审美技能外,同时也是一个体验生活的过程。民居写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对培育和发扬民族精神都有着重要意义。与此同时,通过民居的写生,深入生活,研究民居造型与装饰背后的文化意涵,也可以培养学生更为积极的思考方式,这对高校美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福建民居文化引入高校写生课程是架构起文化与艺术、人文与美的桥梁,符合福建本土高校美术教育建设地域特色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需求,是对写生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和拓展。高校师生在对福建民居文化的了解、挖掘和整理的过程,也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梳理和弘扬,使美术写生作品形式美的背后又增加了文化底蕴的支撑,充分体现美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感性素养为主体的生命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参考文献:

[1] 陈志华.楼下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 楼建龙.福建传统民居类型概述[J].福建文博,2009(02).

[3] 李秋香.福建民居[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闵梦得(明).万历·漳州府志(卷二十六《风土志上·风俗考》)[M].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

[5] 谢桂.闽东地域美术资源在高校教育中的研究与利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

作者简介:陈领(1982—),女,福建莆田人,研究生,讲师,从事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福建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十月)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个梦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艺术战“疫”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福建医改新在哪?
2013款福建奔驰VIANO车故障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