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属錾刻工艺含义的衍变
2018-07-23罗振春
摘 要:业界对金属錾刻工艺的认识不尽相同,甚至给人们在认知錾刻上造成了困惑。笔者将其中代表性的论述进行比较,同时对照金属和首饰工艺的发展历史,整理出对錾刻工艺不同认识的内在联系,使錾刻工艺自身的体系变得清晰起来。
关键词:錾刻工艺;传统首饰工艺;历史衍变
什么是錾刻?看似明确,在业界同行中,对于“錾刻”的含义却有不同的见解。做传统银饰收藏的朋友认为,錾刻就是錾子在金银表面刻出的线条,包括挤压和剔刻的线条,不包括浮雕效果。云南银匠师傅认为錾刻是用錾子在金银铜的表面打制浮雕效果,也包括刻画线条,他们认为錾子挤压的线条才算錾刻,有剔除的刻线不属于錾刻。在苗族地区,无论是以线刻画图案,还是制作银衣片上突起的浮雕、镂空,他们都称之为錾刻。
国家职业资格教程《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中,将錾刻与抬压浮雕作了明确的区分,认为錾刻是以线条刻画图案,包括剔刻和挤压的线条,包括浅浮雕的阳花錾刻,不用从背面抬压。
这些关于錾刻的认识综合起来,分歧的关键在于:第一,浮雕是不是錾刻?第二,錾刻的线刻包不包括剔地的线条?
我们带着问题,依据相关资料,试作简要的分析。
齐东方著作《唐代金银器研究》中有:“贺知章《答朝士》诗曰:‘鈒镂银盘盛蛤蜊,镜湖莼菜乱如丝。‘鈒亦为雕刻,‘鈒镂也指雕刻纹样……‘镂或者‘鈒镂,现代考古中也叫镌刻、錾刻、攒刻等,最常见的称谓是錾刻,是在器物成型之后的进一步加工技术,多施用于花纹……錾刻工艺十分复杂,工具有几百种之多,根据需要随时制作不同形状的錾头和錾刀,一类錾头不锋利,錾刻较圆润的纹样不至把较薄的银片錾裂……另一类錾头利如凿子,錾出较细腻的纹样,在制作实施时又分两种,一种线条是挤压出来的,另一种线条为剔出来的……在金银器使用了锤揲技术以后,錾刻一直作为细部加工的手段而使用……镂空,本来也是錾刻,要錾掉设计中不需要的部分,形成透空的纹样,称之为镂空或透雕,唐代香囊是这种工艺的代表……”
文中明确讲到錾刻的三种效果:一是用錾子挤压出的线条;二是錾子剔出的线条;三是认为用錾子镂空出纹样,錾除不要的部分也本是錾刻。并强调制作浮雕效果需要锤揲和錾刻两个不同的加工流程。《唐代金银器研究》对于前面疑问的回答是:一是浮雕不被称作錾刻工艺,至少从背面锤揲(抬压)的不算;二是錾刻线条包括挤压和剔除两种效果;还追加第三,镂刻也本是錾刻,这点与贵州苗族对錾刻的认识一致。
杨之水著作《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一“宋元金银首饰”中对錾刻的描述与《唐代金银器研究》基本一致。宋元首饰风格较唐代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纹样多用浮雕效果表现,所以文中说宋元的金银首饰制作以锤揲为主。杨先生书中将略显浮雕效果的银满池娇纹圆饰片归入锤揲工艺,与《唐代金银器研究》一样,将之与錾刻工艺区分开。
“把金银打制成形或成型,宋元时代称作‘打或者‘打造……明陈铎散曲[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咏银匠句云‘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会分鈒手艺精,惯镶嵌功夫到,是对宋元以来金银器制作工艺‘打或者‘打造一项最为形象的概括。‘铁锤儿不住敲指打造胎型;‘胶板儿终常抱,包括了打造纹样……所谓的‘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便是现代细金工艺所说的‘錾刻,也就是近年金银器研究中惯常说到的‘锤揲。而‘会分鈒手艺精,则是现代细金工艺的‘花活錾,也便是‘錾刻,亦即宋元之‘镂花、‘鈒镂。”杨先生书中对于前面疑问的回答是:浮雕是锤揲和打造的效果,不被称作錾刻工艺;至于线条的效果虽未论及,基本上继承了唐代,应该没什么问题。
杨之水先生书中提到现代细金工艺对錾刻的表述,并与宋代对照,我们看看《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书中更详细的叙述:“实錾即錾刻。由于錾刻大部分以各种花纹纹样为多,因此,又称錾花。实际上在行业内实錾、錾刻、錾花是一个意思,这里统称錾刻。”“实錾分实作、堑作两部分。实作是素胎錾,是将金、银、铜板直接打制成自然形状或图案,做成工艺品。錾作是‘花活錾,就是用各种工具在工艺品的素胎上錾刻出各种图案花纹,它不能独立成活。实作和实錾的工艺技法是相同的,只是錾作更细一些。”
以现代认识与宋代对照,这样表述是不是更明了一些:唐代通常说到的“锤鍱”,便是将金、银、铜板直接打制成自然形状或图案,即所谓“实作”,亦即宋、元之“打造”;而“錾刻”,便是在成型的素胎上装饰纹样,即所谓“錾作”或曰“花活錾”,亦即唐、宋、元之“鈒镂”与“镂花”。
《金银细金工艺和景泰蓝》中现代人对于錾刻的理解有了较大变化,以“实作”和“錾作”将唐宋元的“锤揲”“打造”和“鈒镂”“鏤花”“錾刻”都统一在了“錾刻”的名目之下。为什么?原因其实书中也讲到了:“实作和錾作的工艺技法是相同的,只是錾作更细一些。”这样笼而统之的叫法也并非孤例,百度百科中“錾刻”的词条之下解释传统錾刻工艺引用董凤钰《传统錾刻工艺》中的文字,将整个银壶的制作工艺称之为錾刻。
“词条”以复制宁夏固原北周李贤墓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时代制作的鎏金银壶为例,解读“錾刻工序”。“整个复制经过了13道工序。整个工序依次是:翻模具、锡模、库铜坯、修整铜库坯、制锡模、库银坯、分段攒活、大焊、錾刻、总体攒合、清理、鎏金和作旧。”“第六道工序库银坯。将厚薄合适的银板按需要尺寸剪裁下料,过火后夹于锡模之间,轻轻用锤敲砸,循环过火锤打数遍,库出全部坯片”,做的是将板材突起的工作,就是“锤揲”“抬压”工艺。第九道工序“錾刻”——“把焊合后各分件的空腔中灌入胶液,而后放在砂袋上进行錾刻,……逐步将人物粗线条衣褶等图案加深加细,在图案正面偏高处用踩錾往下落,鼓起不够的地方,要待出胶后过火灌胶,再从背面顶出。”——也是在对浮雕进行调整。
可见,在现代从业者的概念里,錾刻不似唐宋时专指用錾子刻划线条、镂空图案,也包括浮雕的锤揲或叫抬压,錾刻的含义较之古代要笼统得多。这种变化跟金银器和首饰工艺的发展有关。
今天说的錾刻,以贵州苗族地区錾刻银衣片为例,它所用到的工艺手段若与唐代对应,有锤揲、鈒镂(錾刻)、镂空;若与宋元对应,是打或打造或鎚鐷、鈒镂或镂花(錾刻)、镂鍱(镂空);但若是与明代对应,可能也只有笼统的“打造”或“打作”了。杨之水著作《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卷二“明代金银首饰”中有“打作、镶嵌、累丝,三种不同的工艺是明代金銀首饰制作的三幅笔墨,打作用锤錾表现浮雕的效果,累丝以钳镊见出玲珑,镶嵌则以玉石珠宝为图案敷彩,——小到一件,大到一副”。明代的打作、打造相当于今人所指的錾刻,称谓已经变得笼统,这并不意味着唐宋时期“打或打造或鎚鐷、鈒镂或镂花(錾刻)、镂鍱(镂空)”工艺萎缩了,它们依旧为工匠所用,并在进一步发展。但金银首饰制作的表现手段越发丰富,诗句“铁锤儿不住敲,胶板儿终常抱”中点到的锤子、錾子、胶板是锤揲、鈒镂(錾刻)、镂空工艺不可缺少的必备工具。相对而言,愈来愈成熟和被普遍应用的累丝工艺、镶嵌工艺对这些工具的依赖不大,甚至有自己相对独立的一套工具系统,于是就形成了明代金银首饰制作的三幅笔墨:打作、镶嵌、累丝。打作就成了运用锤子、錾子、胶板这一套工具系统的锤揲、鈒镂(錾刻)、镂空等工艺的统称。
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的发展也导致行业的分工,首饰匠人中分金银匠和珠翠匠,《苏州地方志·工艺美术卷》也记载了近代首饰行业的分工。“包金业都系作坊,承接加工业务。为银器包金、鎏金、发蓝、点翠。专制作银餐具、鼎、炉、瓶、盾等大件器皿……抽拔金银丝行业(亦称作花丝),专制累丝件……辛亥革命后,苏州大小银楼约有六十余家,另有多家大件和抽拔金银丝作坊。”金银工艺的发达和细化导致了分工,事实上也是人们对越来越多的工艺进行了分类。錾刻称谓变得笼统,含义更宽广,这也是一个佐证。
本文开始的疑问已经很清楚了。今人所说的“錾刻”是指为在金属器物和金银首饰上装饰图形纹样,以锤子作用于錾子在一定厚度的金属上挤压或刻划点、线,使表面起落凹凸,形成线刻和浮雕的装饰效果,包括挤压、剔刻线条、浮雕、脱錾镂空等手法的金属加工技法。其实“錾刻”一词的出现比较晚,古代只有“鈒镂”“镂花”“镂鍱”“锤揲”或“鎚鐷”,它们各自对应的工艺明确,随着金银首饰工艺技术的发展、行业的变迁,被今天的“錾刻”囊括了。
参考文献:
[1] 齐东方.唐代金银器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 扬之水.奢华之色——宋元明金银器研究(三卷)[M].中华书局,2010.
[3]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贵金属首饰手工制作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罗振春(1979—),男,硕士研究生,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首饰专业主任,从事首饰设计、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