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睡眠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2018-07-23林学军
林学军
【摘要】睡眠障碍在儿童发育时期出现会对儿童的认知、情绪、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产生严重的阻碍,但是我国针对儿童睡眠障碍上的诊疗方法与措施却不是很充足,认识也偏少。文章列举了几例常见的儿童睡眠障碍的病症,分析这些儿童失眠异态睡眠和发作性睡病的基本临床症状、病理生理、诊断方法等,以期可以帮助到儿童精神科医务人员的接受睡眠障碍儿童是可以迅速判断出障碍的发生点,及时通过正确的治疗方法让更多的儿童摆脱病痛。
【关键词】睡眠障碍;失眠;异态睡眠;发作性睡病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07-226-01
睡眠障碍不仅仅发生在人类成长发展的中年阶段,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在儿童阶段,这个阶段出现睡眠障碍的话,不仅会延缓儿童的成长发育,对儿童身体各项指标与功能形成来说也会产生较为严重的阻碍。国际组织针对睡眠障碍的特征进行了分类整理,发现多达一百多种。本文对儿童失眠以及异态睡眠进行了相关病理上的解析。
一、睡眠障碍种类1——失眠
(一)基本症状
健康的儿童或是神经疾患儿在睡眠过程中都会出现失眠的现象,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对于这种类型的睡眠障碍国际上的分类定义有很多种类,入睡困难、睡眠持续障碍、早醒等。这种失眠症状会导致儿童在白天期间出现较为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多动症。,慢性失眠的基本特征是出现上述症状每周出现的时间3d以上,同时症状持续3个月。这种失眠的症状需要保障儿童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并且具备合适的睡眠环境。
(二)失眠对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一些医务研究人员开始对儿童失眠与情感障碍以及抑郁等行为上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患儿的睡眠障碍与语言社交功能有较大的关联性。患儿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出现较为明显的外化行为、反抗行为等,同时这些外在的行为展现的频率与儿童的睡眠问题密切相关。研究人员为了让其中可能存在的联系得到进一步落实,通过一些实验活动,结果证明记忆上的有效巩固需要依赖良好的睡眠,但是关于慢性睡眠障碍是否会对儿童的情绪、记忆与行为产生负面的影响,至今因果机制还未得到确切的证明。
(三)病理生理的特点
失眠是高度觉醒状态中一种特征,这种说法认为失眠的诱导因素存 在时 , 会增加感觉处理,形成自主神经、躯体神经皮层的唤醒, 导致失眠、自闭症儿童中失眠与视黑激素失调有关,有神经发育问题的患儿可能会出现夜间褪黑激素水平的下降。电子媒体设备(电视,计算机和电子阅读器)的屏幕通常发射亮光,可以影响身体调节褪黑素的分泌,褪黑素是调节昼夜节律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激素,其可以延迟睡眠的起始,特别是临睡前接触。
(四)诊断方法
主要是患者和看护者所提供详细的病史,可用临床筛查问卷。儿童睡眠习惯调查问卷,适用于4~10岁的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以及有其他神经发育异常或认知障碍的儿童。用于筛查潜在的睡眠环境问题的调查问卷有青少年睡眠卫生评估量表和儿童睡眠模式报告。临床经验表明,诊断失眠最有用的工具为睡眠日记,由患者或者看护者进行为期两周的连续记录,包括就寝时间、睡眠起始的时间、夜晚醒来持续的时间觉醒的次数以及白天小睡的时间。体动记录仪可以进行睡眠觉醒参数的客观评估。
(五)治疗方案
人(=18岁)失眠的一线治疗方法。没有任何安眠药或镇静药被美国批准用以儿童失眠的治疗。在已发表研究中,儿科失眠样体的用药仅在有神经发育异常的患儿中有过研究,其中最常用的药物是褪黑激素,通常联合行为干预治疗。随机对照试验显示,褪黑激素(通常在人睡前30 min使用5 mg)副作用轻微,有明显催眠效应,可以持续改善健康患儿和自闭症患儿的人睡问题。详细数据见表1。
二、异态睡眠
(一)基本症状。
非快速眼动期的异态睡眠简称NREM,此种异态睡眠的发病情况主要有睡行症即睡眠期间进行走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梦游,睡惊亦可称之为夜间惊吓,以及意识模糊性的觉醒。这三种异态睡眠在症状上有相似的地方,并同时带有睡眠状态与觉醒状态的特点。其症状包含骨骼肌的失调、患者无意识的行为、自主神经障碍以及定向障碍等方面的症状。并且这些症状并不是随时发生的,而是大多数仅发生在慢波睡眠时即NREM的第三阶段。与成人相比儿童在进行睡眠时大部分时间是处于慢波睡眠阶段,因此极易发生这些症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部分症状有所减轻。睡眠障礙并不是入睡时立刻发生的,通常是在睡眠几小时后才发作,持续时间可达数分钟,长时可达30分钟甚至40分钟,但对于长时间的睡眠这些时间仅占一部分,所以大多数患者清醒后对此阶段发生的事不具有记忆。儿童患者在发作时,会拒绝他人的安慰,如强制叫醒可能会产生定向障碍或意识混乱,或二者同时发生。部分患者会因为压力导致异态睡眠,但是患有异态睡眠的患者,不能片面的断定其具有精神上的创伤或问题。
(二)临床特点。
意识模糊性觉醒为夜间发作的定向障碍、醉酒状态及觉醒后烦躁,可能表现为烦躁、哭喊或抱怨、定向障碍,尤其是觉醒后精神活动迟缓(即睡眠惯性)。发作通常持续5至15min,也可能几个小时。睡惊通常发生于学龄前儿童,5岁时的峰值患病率为34%,到7岁时达到10%的最低点。患儿表现为极度烦躁、恐惧和意识不清,通常伴有哭喊和自主神经活性增高的表现如过度换气、心动过速等。
(三)生理病理特点。
儿童患者中较为常见的睡眠障碍便是异态睡眠。异态睡眠即是指患者在入睡、睡眠中和睡眠觉醒的过程所发生的生理上的不良体验或时间,可具体划分为快速眼动期简称REM、和非快速眼动期即NREM的异态睡眠。通过对儿童睡眠障碍患者的大量实验和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在2岁至6岁的儿童中最易发生异态睡眠,且发病率甚至达到84%以上。与其他的儿童睡眠障碍不同,异态睡眠并不是特定的神经系统上发生的疾病,而是发上在患有癫痫病、ADHD、具有发育协调性障碍的儿童身上,且发病率极高。
(四)诊断方法。
基于详细的临床病史采集、发作时的视频记录、家族史,梦游患者的一级亲属梦游的概率是非梦游患者的两倍。异态睡眠的诱发包括睡眠剥夺(慢波睡眠补偿性增加)、饮酒、抑制慢波睡眠的药物(苯二氮卓)撤退以及诱发觉醒的环境刺激(慢波睡眠期出现较大的噪音)。过夜多导睡眠图并非诊断必须,除非临床表现不典型或合并其他睡眠障碍(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五)治疗方案。
觉醒性异态睡眠的管理包括向患者家庭说明该疾病是良性、自限性的疾病。介绍合适的安全性措施(如卧室安全门的使用、门窗上锁,建立儿童离家时的父母提醒系统等)。讨论诱发和加重因素,如果每晚均有发作,则可以尝试预先叫醒计划,即在每晚发作前15一30 min的时间里将孩子完全叫醒,并持续2一4周。若发作频繁且严重,受伤风险较高,有暴力行为或严重干扰家庭生活,则可以使用药物治疗。药物通常为慢波睡眠抑制剂,主要是苯二氮卓类药物;最近有研究证明三环类抗抑郁药也有效果。
参考文献
[1]侯芬莲, 陈蓓蓓, 张文娟,等. 儿童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J]. 癫痫杂志, 2017, DQB1(6).
[2]尹文静, 牛笛, 赵林,等. 宁动颗粒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伴睡眠障碍的影响[J]. 医药导报, 2017, 36(4):413-416
[3]杨琳. 神经系统疾病中常见的发育行为共病及其诊治原则[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8, 26(2):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