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研究

2018-07-23陈放朱莉姚江陈瑜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解决对策职业技能

陈放 朱莉 姚江 陈瑜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及相应的解决对策进行分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而缩短入职适应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 职业技能 现状 解决对策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师的主要基地,肩负着为国家教育事业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和使命,所以本科院校要特别重视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当前的本科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1]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新兴起专业,它既具有其他高等教育专业的共同特征,又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小学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上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强,所以小学教师“怎么教”往往比“教什么”更重要。小学教师“怎么教”,归根结底是教师如何合理运用职业技能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教师的职业技能的内涵就是运用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与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最终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由此可见,教师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最终教育质量的高低,所以,紧密结合基础教育发展趋势,探索小学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是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现实需求。[2]

二、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分析

1.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水平较低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生源来看,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水平较低的情况,就读本专业的学生大多来自于农村或者偏远山区,高中的教学质量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习惯都无法满足未来的职业要求,或者许多学生当初选择本专业并不是出自自身意愿,只是为了享受国家政策的扶持或者是从别的专业调剂过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他们对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未来的发展道路不够明确,学生学习意志不够坚定,可塑性不强,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失去了兴趣,那么他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就很容易失去学习目标,再加上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管理松懈的状况,学生的学习活动相对高中十分自由,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更容易迷失自己,严重阻碍了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

2.本科高校对小学教育专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小学教育专业在我国兴起大概有十多年,属于新兴专业,所以高校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存在偏差,使得本专业的师范性特征被弱化。小学教育专业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这不同与以往的大专类的师范教育。就目前我国小学所设置的课程科目来讲,小学教育专业就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这一专业的自身定位就比较模糊,它要求学生在未来的职业中能够胜任多门课程,加之这一新兴专业定位在“本科”层次, 许多高校着急抹去传统小学教育专业中师范、大专類院校的影子,突出强调对学生在研究能力上的要求。相反,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及相应评价体系等基础领域缺少科学和系统的支撑 , 在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中师范类课程的比例较低,一些可以提高实践技能类的课程的课程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单一,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书面考试,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考核,这些都极大的弱化了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性特征,不利于这一专业的持续性发展。

3.在训练中,行动力偏弱,创造性不足

许多院校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日常的职业技能训练中把训练定期化、目标化,学生没有将训练转化为自身的兴趣和爱好,再加上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强调循序渐进,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提升训练者相关技能水平,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因而削弱了其自主训练的行动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运用是以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经调查发现,经过几个学期专业化、系统性的学习,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较扎实,但是在具体的技能训练中仍出现自主创造性不足的问题,这其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过分依赖外界现有资源,自己动手创作部分较少; 很少有以理论为指引,用实践验证理论,进而摸索出符合个体特点的训练模式和方法,最终实现整个技能的完整流程; 在专业学习中进行教育教学开发和研究的意识和行动偏少等。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忽视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的练习,这将导致他们在未来走向职业岗位时变得束手无措,他们会发现在学校学到的理论专业知识根本就无法满足现实工作的需求,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3]

三、如何更好的促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

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培养制度

高校在促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是职业技能的培养时要紧扣师范性,明确自身的培养目标,完善培养制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从兴起到发展十多年以来,普遍存在着学生在走向职业的过程中无法适应岗位需求,教学能力欠缺的问题,对小学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对新课程的理解不够等,这与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差较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与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弱化小学教育专业师范性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校一味注重培养学术型人才,因此偏离了基础教育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所以,高校需要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时,紧扣其师范性的特点,根据培养规格采取“综合发展”的培养方式,加大对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追踪力度,积极采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完善本专业的培养制度和方式,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强化在校学生的培训力度,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发展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是教师的“左膀右臂”,但是当前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他们职业技能的实践应用,认为了割裂了他们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应有的协调和发展。因此,高校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高校可以开设一些对学生有提升的多样化的实践技能培训课,真正帮助学生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互相适应,专业技能与一般技能相互结合的状态。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经常性的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的小学进行实习,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小学课堂的教学氛围,学习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在与小学生的接触中,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他们这个阶段的年龄特点,他们在面对同样一种事物时,与成年人的接受方式有什么不同,这些实践经验都将成为他们的宝贵财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

3.改革小学教育专业技能培训过程

第一,系统规划,分段推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实践技能训练应该以“全程化、系列化、主题化”为基本原则。通过对本专业学生技能训练进行系统规划,促使学生建构系统、全面、发展的技能训练观,确定学习任务和目标,分清主次、重点和难点,充分认识到师范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低水平到高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不断内化、逐步升华、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引导学生明确各学期技能训练的内容、阶段目标和实施步骤,以训练的日常化、制度化,推动训练的全程化,循序渐进,层层建构起职业技能素养。

第二,教师引领,学生跟进。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自身对学生引领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任务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但是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要发挥“引路人”的角色作用,具体的学习方式应该交给学生自主去完成,这样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完善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训练考核机制

在完善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的技能训练考核机制时要抓住“目标明确、形式多样、评价多元”的原则。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最终目标是以学生的实践职业技能训练为主,专业理论知识为辅,高校在培养过程中要抓住这一目标,避免本末倒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水平到高层次的过程,所以在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时,不能单纯的以最终的书面成绩为唯一指标,而应该结合他们日常的学习表现等多方面来进行总结,从多个方面来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激发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中的积极主动性。

结语

综上所述,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提前的职业技能培养帮助他们为未来职业的专业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更加得心应手。本文就结合个人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对当前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但由于本人学历的局限性,尚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希望本文能引起社会学者和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

参考文献

[1]蔡华健.《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业技能培養研究》[J].学术期刊《吉林省教育学院院报》.2011年8期;27-28.

[2]杨军.《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教学技能培养策略研究》[J];学术期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35期;145-147.

[3]李宏.《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建构——以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改造为案例》[J].学术期刊《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35期;102-104.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解决对策职业技能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对影响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原因及对策的研究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职业技能竞赛国内外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