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前准备策略的思考与探索

2018-07-23李志新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2期
关键词:课前准备课堂设计教学策略

李志新

摘 要:课前准备是实现课堂转型发展和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应遵循“科学安排,充分了解学情,认真准备教学内容,精心规划课堂设计,精心编撰教案”等一套基本程序及具体操作方法。

关键词:课前准备 课堂教学 课堂设计 教学策略

课前准备是一项繁杂而艰苦的幕后工作,是实施有效课堂教学和上好课的的前提。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最有效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事先进行周密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课堂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何谓课前准备?从狭义上说,课前准备专指上课前,教师根据教案为上课进行的有关准备工作。从广义上讲,课前准备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上课之前,教师为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做的所有工作,如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编撰教案等。本文旨在针对广义的课前准备进行探讨,以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1]

一、仔细研读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课前准备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学科教学的性质、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对学生学习此科目必须达到的标准的统一要求。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本班学情,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每个教师要始终树立课程标准意识,心中要有课程标准,要仔细研读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的基本理念,领会课程实施建议的主要精神以提高贯彻课程标准的全面性、自觉性。还要了解课程总目标和各学段的学习目标,以提高落实教学目标的准确性。[2]

学情分析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了解学生是教学成功的前提。教师课前准备要立足于所教课程及班级,运用各种方法全面了解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要求与期望。一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这个前提。通过创设情景,尽量结合学生兴趣开展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增强学习效果,使教学事半功倍。二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这个生长点。通过单元测验、摸底考察、问卷等方式,或采取抽查或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生长”新知识。三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个内驱力。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难易程度,因材施教,采取变通灵活的教学策略,引起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习内驱力。四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个载体。结合教学经验和课堂观察,敏锐捕捉相关信息,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小组合作等方式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增强学习信心。针对学情,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适度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删,有效提高课程标准的针对性和差别性。[3]

二、理论联系实际,认真准备教学内容

1.认真钻研、全面把握新教材

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范本,也是学生课后复习的主要依据,在钻研课标及对学生已有知识架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全面把握新教材。新课程倡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教材是静态的文本,教学是动态的过程。如何将静态教材的内容“活化”为生动的教学生成过程,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需要教师理解编写意图、熟知新教材的结构设计和知识内容。教材的文本是有限的,而教学的时空和资源是无限的。“充实”教材、“加工”教材、“发展”教材,需要教师有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研究分析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引用材料的准确性等方面的技能。

2.精选素材,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实施建议指出: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开发、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思想品德课有较强的实践性,对于教学内容的准备,我们不仅要从教材中获得,还应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生活经验,选取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到的与书本所学知识范围有关的教学素材来组织教学,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选取素材的基本策略是:①从教学需求出发优化组合教学素材。一般选取乡土的,或学生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在时空上贴近学生、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相连的素材,使教学任务自然顺利达成。②以教学效果为目标合理呈现教学素材。可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增强材料的有效性,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 ③以发展学生思维为目的,分析提炼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④合理利用“社会生活”教学素材,让学生走出学校和课本框框,走进社会,融入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进而激发学生“乐学、想学、要学”的学习热情。[4]

三、精心规划课堂设计,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1.根据课程标准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学设计的基本依据。教学目标是对教学任务的预期结果达到的标准的表述,对教学准备具有导教、导学、导练、导测的功能,对教学活动具有统领作用。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堂好课不仅要考虑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提高了多少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情感获得了哪些发展,乃至在精神方面有了哪些收获。在知识,能力,情感培养三维目标全盘考虑,处理好这几项要求之间的关系。教师在通读教材、分析教材、阅读教师用书,依据本年段课程标准、单元主题、学生实际,实事求是制定出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只有教师对每节课的目标有了自己独特的把握与准确的理解,才能不断引导课堂教学向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教师应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一定要明确的目标,培养激发什么样的情感,使学生有什么样的态度和价值观,要心中有数,从而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2.依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

(1)精选教学内容。教材是针对中等学习能力学生编写的,决定考试成绩的因素在于学生对教学内容重要性的区分。课时是有限的,学习内容多,让学生在重要的知识点上重点学习,这远比通过补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围绕既定的教学目标,紧扣教学内容,精選讲授内容,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层次性,准确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非常重要。从教材提供什么教学内容,到试卷要考什么教学内容,把不同知识点的轻重区分出来传授给学生,中间也是需要选择和转换的,要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选择能对学生起举一反三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性的生活素材为突破口,理清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热点和考点,给学生讲深讲透,学生就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2)突出教学重点。几乎每节课都有它的教学重点。重点部分的教学是一节课的关键。一般说来,某一范围(如一册、一个单元或一节课)中学生要掌握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知识就是教学重点。教材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方法和公式等都是其体现的重点,它们是学习后续内容的基础,具有常用性和应用性。现在随着教学目标呈现多样性的趋势,教学的重点不再局限于“双基”,教学探究过程的某种体验、感悟,同样可能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必须把握重点,当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要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重点的讲授上,一方面主要通过分析教材整体结构,把握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各知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让学生引起注意。另一方面通过讲解、板演、提问、练习,让学生把重点牢记于心,通过重点带动一般,深入浅出的学习,灵活解决一些后续学习内容。

(3)突破教学难点。同样,每节课也有它的难点。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以及容易出错或混淆的地方就是教学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教师要首先要研究分析难点,给学生设置台阶,教学时怎样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怎样与学生已有的旧知相联系?然后针对难点,制定出详细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适当、合理补充相关文字材料、情景图片、课件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思考,步步深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理解和掌握难点知识。

(4)抓住教学关键。教学关键是教材中那些对学生顺利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容。掌握了它,如同掌握了一把钥匙,其余内容便会迎刃而解。要抓住教学关键,只分析教材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分析学生,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学习时的真实困难程度,以及困惑所在。充分预设,把这里讨论的内容分析和下面将要讨论的学生分析结合起来,以便在教学时把学生的生成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

(5)归纳知识点。课堂教学是将系统的课本知识分解到每一课堂讲解,是一个从整到零的过程,在每一章及每一节乃至课程结束时,应引导学生明确新课学习的知识主干,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讲授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将分解的教学内容有机串联起来,总结出方法、技巧和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对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结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真正学有所获。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优化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确立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这些方法又该如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些都是教学准备的一项中心工作。但教师选择教法必须综合考虑,充分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作用,创造性使用,以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例如: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如何用讲授法、练习法,通过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知识的剖析、解释,精讲多练,学一点,巩固一点。②在处理新旧知识上,如何“温故而知新”,用谈话法,类比法,问疑激疑,启发学生思考,使新旧知识相互渗透,形成整体。③如何利用实物、器材、现代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强化其对所学材料的感知,提高课堂教学的理解力及趣味性,增强教学效果等等,应在课堂设计中多多体现。

四、依据课堂教学设计,精心编撰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蓝图,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具体方案。教师要高度重视教案的编撰,使各种教学活动设计进一步完善,认真备课,上课的质量才能得保证。

1.编撰教案的基本方法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应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方法”,体现课程改革和教学目标和任务。最常用的教案内容一般包括:①教学课题。②教学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类制定,做到明确、具体、可行。③重点和难点。分条书写,做到准确、无误。④教具准备。列出教具、学具、课件等名称及数量。现代教学媒体能优化教学流程,使用应“适时、适量、适度”,体现创新性和可操作性。⑤教学过程或步骤。要有清晰的教学环节安排和具体可行且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设计,要有师生双边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展示。教学过程应注重学生学习实践过程的体验,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学习与社会生活体验;要体现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体现老师的有效指导;突出教学重点,巧破难点;内容安排合理、有序,容量适当。⑥课堂小结。教学应有始有终,要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画龙点睛地加以梳理、综合、归纳,使之系统化、结构化,形成学生知识链。⑦作业布置。要布置课后习题,以便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⑧板书设计。要求书写规范,简洁明了,主次分明,美观大方。内容上要精,设计上要巧,形式上要美,方式上要活。⑨教学反思。把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及时反馈,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改进的设想、措施,为教师后期的教学进行更完善的准备,为适时调控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可靠依据。

2.编撰教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备课不是“背课”, 不是死记硬背教材和教案的过程,课前准备应考虑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如何组织教学等。二是切忌“新瓶装旧酒”,一本教案年年用、次次用的投机行为。三是写好教案不等于就能上好课,要静心想课。想课是备课的补充、完善和深化,是上好一堂课的保证。经过课前静心想课,对教案的再加工,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步骤、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进而作出相应的调整、增补、删减等工作。这样上课会变得主动、自如、连贯,使课堂教学目标更明确,重点更突出,结构更严密,条理更清楚。

总之,有效课堂是课前精心准备的结果。教师只有遵循教育规律及教学程序,精心做好课前准备,才能在每节课中科学调控教学时间,从容淡定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真正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转化为教学行为,物化为学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促进课堂转型发展,进而形成教师高效教学,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家华,刘志友.高效率课堂教学的课前准备探讨[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第1卷第2期.2004(5)76—79.

[3]薛家平.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五个策略[J].教育探索,2010,(6)64-65.

[4]徐立.思想品德課教学素材的合理选择和利用. 2012.

猜你喜欢

课前准备课堂设计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对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
试论中英语言教学的异同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如何创设高中物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