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疯癫与梵高死亡案的罗生门
2018-07-23张宁
张宁
传记、犯罪题材《至爱梵高》近期在国内上映。作为世界首部全手绘油画电影,该片试图通过一个送信的年轻人对梵高生命最后六周经历的还原,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
影片一开头就带有悬疑色彩。镜头前的主人公不是梵高,而是邮局负责人的儿子,他叫阿尔芒。阿尔芒接受父亲的委派,将梵高生前留下的一封信给梵的胞弟提奥送去。在寻找收信人的过程中,阿尔芒探访了梵高生前和他有交往的一些重要人物。在大家的追忆中,一位极具争议的天才艺术家形象渐渐立体丰满起来。然而,正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中的梵高又都与他人不同,梵高的死因也越来越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担负邮差任务的阿尔芒也因此越来越被梵高的故事所吸引……
梵高,28岁拿起画笔,八年后突然离开这个世界,没有留下遗书。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不同人的说法截然不同。许多人认为他是个疯子,甚至联名写请愿书驱离他;但也有人说他是艺术的殉道者。旅馆老板来福家的女儿说梵高在新驻地奥弗一直很快乐,是个温和善良的人;但医生的女管家认为梵高是个放浪形骸亵渎圣主的魔鬼;奥弗的船夫说梵高画画的时候时而安静时而怪叫,他认为梵高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孤独;医生的女儿玛格丽特肯定梵高是一位伟大的天才艺术家;高更与他从亲密无间到彻底决裂;而莫奈称他为耀眼的明星。
是什么原因造成梵高在人们眼中差距如此之大?是艺术家的孤僻、脆弱、敏感与分裂吗?其实,即便是普通人在不同的人面前也会展现出不同的面,而天才艺术家的不同面和普通人却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其生命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作为“后印象派”的中坚,早年的梵高曾经对马奈、莫奈的印象派有过匆匆一瞥。然而在19世纪80年代法国象征主义宣言诞生后,现代审美意识迅速觉醒,艺术创作由模仿和反映客观世界转为主观世界的自我表达。梵高就是在这时来到巴黎——现代艺术的发源地,由此开始了艺术的主观表达,他的向日葵也正是在这里开始燃烧。
那么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他杀?画廊老板、来福家的女儿、船夫、玛格丽特、颜料供应商、马苏里医生、加沙尔医生等人又都有各自的说法。这些说法和评判矛盾交错,甚至梵高被射击的枪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警察到最后也没有答案。梵高之死成了永远的罗生门,但无论他是以何种方式告别了那个世界,我们的讨论都无法避开他最后精神崩溃的可能性,这涉及艺术家为艺术和真理而生的纯粹性及与现实世界物质生活的矛盾感。
可以肯定的是,梵高绝非死于绝望,恰恰相反,是过分强烈的生命意识让他没法儿再按照人们常规的方式来生活,于是他成了世俗所容不下的异类。据影片所述,梵高临死前,弟弟提奥陪了他整整一天,但是他用全部的时间来讨论生命而不是死亡。生命的本质是欲望,欲望的更高形式是激情,激情超过一个临界点即变为疯癫。欲望阶段,肉体大于灵魂;疯癫阶段,灵魂大于肉体;激情阶段,介于两者之间,艺术家如何让自己的灵魂出离肉体欲望处于激情阶段而不越界到疯癫状态,是至关重要的。福柯说:灵魂是主动的,肉体是被动的。激情是灵魂与肉体的最佳结合点,以肉身和生活为形态的物质世界限制了梵高的激情,当激情达到使灵魂脱离肉体的程度,生命就失控了,此时的激情就表现为疯癫。
梵高的画当时一文不名,死后却贵为天价。梵高之死的罗生门,正如同一艺术作品在不同人眼中呈现不同的效果,甚至可以出现自杀和他杀这样截然相反的分歧。这源于我们人类能看到和感受到的,永远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正如司法的终极目的是实现公平与正义而永远不是还原真相,因为那不可能。在造物主面前,人之力所能及永远有限。像法律人一样思考,知道自己对真相的无知,不要輕易做判断和下结论,这可能也是看待艺术、真理以及这个世界的重要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