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进建筑60秒

2018-07-23栏目主持叶扬

世界建筑 2018年7期
关键词:建筑师事务所硕士

栏目主持:叶扬

我们仿效BBC的广播节目“60秒改进世界”(Sixty Second Idea to Improve the World)推出了“改进建筑60秒”栏目,每期将在世界范围内采访两位人物,请他们就建筑、城市、景观、技术等相关问题在60秒的时间里讲出一个或两个有启发性、批判性甚至有争议性的观点。本栏目如实记录了他们的话,采访所拍摄的视频将会出现在我们的相关网页上。所述观点只代表嘉宾本人,与本杂志立场无关。□

唐芃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

建筑运算与应用研究所副所长

TANG Peng

Assistant Dean,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Vice Director,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Algorithms & Applications

传统建筑聚落历史风貌信息的精确传承

当下的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课题很少聚焦城镇建筑遗产的保护技术。那些正在使用中的传统建筑聚落是历史文化的活的载体。应对现代城市化进程,正在逐渐消失的历史风貌信息的精确传递,成为传统建筑聚落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残损建筑的修复、传统肌理的织补、历史风貌的保护等方面,智能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图形学有着广阔的发挥空间。

一方面,中国传统建筑模数化的构造方式非常适合计算机提取规则,基于三维扫描等技术的海量测绘数据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基于数字链系统,建立适应传统建筑聚落模数化构成的数据传递与映射机制,应用计算机提取的空间特征规则,能够自动生成方案并进行方案的优化和即时修改。

整合相关学科先端技术,协同程序算法与人的决策,数字技术将助力传统空间走向有序未来。□

魏娜

WEI 建筑设计/Elevation Workshop创始合伙人、主创建筑师

WEI Na

Co-founder, Chief Architect, WEI architects / Elevation Workshop

建筑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在最早的时候,建筑的产生帮助人遮风挡雨,让人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起到平衡的作用。随着建筑技术一步步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让人越来越远离自然,从自然中一步步地被隔离出来。我们建筑师有责任让人回归自然,要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我们在做建筑设计的时候不能只关注建筑本身,我们要关注人与建筑的关系,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建筑科学简介:可持续性设计基础

Introduction to Architecture Science: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Design

作者:索克莱/Steven V. Szokolay

出版:Routledge, 2014 (第三版)

作者索克莱(S.V. Szokolay)博士1927年出生于匈牙利。他曾在悉尼和伦敦等地从事建筑设计与能量、环境设计方面的顾问工作,之后又先后任教于利物浦、内罗毕、伦敦和昆士兰等地。索克莱是一位极为多产的学者,自1975年以来,至少已经出版了11本与建筑环境调控设计相关的著作。其中,他于1977年撰写的《太阳能与建筑》一书早有中文译本,在1980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是索克莱从昆士兰大学建筑教授岗位退休13年之后的又一力作,是他10余年研究与讲座课程的积累。此书自2004年出版以来,10年之内又分别两次再版,可见受欢迎之程度。我个人认为它是一本很好的《建筑物理》外文参考教材。不妨将之与国内的《建筑物理》的教科书进行粗略比较阅读,其特点或许不言自明。

一、在架构层面,它具有完整性,并且逻辑清晰、内容前后呼应。全书共有4个部分,“热”“光”“声”与“资源”。最后的“资源”部分是国内教材所没有的,包括能源、能源利用、水、垃圾、可持续性议题。这是作者从人类生存命题的角度对前面三个技术部分的升华。它每一部分的叙述逻辑都具有类似规律性,即首先介绍基本的建筑物理议题,续之以人体对相应舒适度的需求,然后是应对这些因素的建筑设计方式,包括被动、主动式设计。他认为第一章的建筑热物理议题最为重要,因为它对能源消耗与可持续性议题的影响最大。因此,下文不妨以第一章建筑热物理为例进行比较:分为6个部分——“1.1 热的物理性质”、“1.2 热舒适性”、“1.3 气候”、“1.4 建筑物的热工行为”、“1.5热工设计”和“1.6 主动控制”。前后章节之间进行呼应,比如“1.5 热工设计”中的“气候设计的建筑类型”回应了“1.3 气候”中的全球气候类型。

二、在视野层面,它是全球性考量,是针对普遍性的建筑热物理问题的探讨,而非某一地区性气候的专题论述。比如前文所述,在“1.3 气候”中讲述了全球的气候及气候分区。因此,我认为这样的视角、思考与本书的书名非常吻合,也有效回应了大学层次的教育要求。这也有助于读者找到参考坐标,认识到个人所处环境的独特性。这亦体现一种知识的开放性,提供不同地域读者进行对话的语境。

三、在视角层面,它以人体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为基本立足点。比如,“风”的论述立足点并不局限于国内教材的观点——通风仅是夏季防热所需,而是维持室内环境卫生的最基本需要。“风”被分散在“热”的5个小节里,陆续从热物理中的“气流”、气候中的“风的气象参数”、建筑围护结构中的“通风”、被动设计中如何控制“空气的运动”,以及主动控制中的“空气调节”等得以逐级逐次呈现。

四、在细节层面,它清晰地探讨可供设计师操作的最基本议题。比如它没有将“稳态传热”“不稳态传热”等传统内容列为特别重要的位置,而是含在“1.4 建筑物的热工行为”中,与“太阳辐射的控制”“通风”并列。在绝热(insulation)措施,它没有像中文语境中纠缠于“保温”“隔热”,而是探讨了绝热(insulation)设计中最为底层的三个热工设计参数,即“热阻绝热”(resistive)、“热容绝热”(capacitive)与“反射绝热”(reflective)。

上述种种之比较仅为此书众多特点之一斑。总之,笔者认为索克莱博士的著作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学生、设计师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撰文:夏珩,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助理教授)

工作你好——建筑系学生的50种职业方向

编者:五十岚太郎

译者:欧小林

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并不是每一个从建筑学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成为建筑师”。这个简单的事实似乎在今天的国内建筑院校里仍是有些忌讳的话题。在从教的这几年里,无论作为班主任或是专业课老师,每年总会有学生偷偷前来,婉转晦涩地寻求建筑设计业之外的职业建议。作为自由主义者,也经历过自身职业道路的变化、目击过同辈同学的各种职业转型,我通常鼓励同学发现自己的兴趣、认识自身的优点,勇敢地尝试喜爱的工作,无论是否事关建筑或是设计。期间面对略显迷茫的同学,曾不止一次地送出过这本来自日本的小书,在解惑方面的收效令人称道。

顾名思义,这本神奇的书总结了50种建筑专业学生的职业方向,从建筑师到木匠、从学者到编辑等不一而足。对于所有的职业,不仅介绍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发展路线,更是直接地罗列了主要的就业单位,以及需要的专业资质和个人能力,堪称详尽。但这也绝不是一本干涩的说明书,其中约30种职业都配有对建筑学出身的从业者的访谈,记录了前辈们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和经验感想,读来既有共鸣又有感慨,除了再次验证了建筑学子的多才多艺,更是平添了坚持自己认定的职业道路的勇气。另一方面,书里又不时穿插了逗趣的漫画,相信建筑学生看了都会会心一笑。

而主编这本书的五十岚太郎先生,除了是日本的新锐建筑史学家、建筑评论家、策展人,也是位建筑系的老师。正如他所言,在建筑院系里有许多告诉你如何成为建筑师的书,但在重要的学生时代,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另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除了建筑师,还有许多其他职业能让你以各种方式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他本人在学校也做过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面对学生毕业到底有哪些工作可干的疑问,他承认不甚了解。而五十岚老师的解决方案也堪称具有学者特色和实干精神——对各路毕业生进行采访、对各种工作进行汇编,于是就得到了这样一本面向建筑学就业第一线的小书。而通过编撰本书,五十岚自身也对“职业”一词产生了更多认识。在前言中他总结道,即使是勒·柯布西耶或是库哈斯,与其说他们想“当”建筑师,不如说他们创造了叫做“勒·柯布西耶”或“库哈斯”的职业;也许在任何行业,如果能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开拓新领域,就能创造一个新兴职业,我们的工作种类也会不断增多。

伴随着我国的建筑业日渐进入平稳的新常态,建筑学子的就业也面对着与过去不同的新气象。褪去喧哗,我仍然相信,建筑专业培养的创造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是最难被人工智能(AI)替代、也是推动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竞争力;这也是建筑学在作为通才教育的本科教育中的核心优势。而这本有趣的小书的作用与其说是帮助建筑系学生找工作,不如说是引导同学透过专业学习认识自己的才能,找到人生的兴趣和目标。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本“严谨”的著作,这本书的增补版中已经将职业扩充到了52种(新增的两种职业是资产管理师和工程监理)。走出当下转型期的迷茫,我们的同学会给“建筑系学生的职业方向”增添多少种可能性呢?非常期待在延续作为教师的职业生涯的同时,能发现更为精彩的中国版答案。□(撰文:司马蕾,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

法里德·伊斯梅尔·比奥

Farid Esmaeil Bio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毕业于阿联酋沙迦美利坚大学

X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UAE

Graduated from American University of Sharjah

Founding Partner, X-Architects

库尔特内·克里南

Courtney Creenan

B.1986,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

弗林·巴塔利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项目经理

B.1986, USA

MArch.,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rchitect and Project Manager, Flynn

Battaglia Architects

基尔·马斯塔林斯基

Kyle Mastalinski

B.1986,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

齐格/斯尼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师

B.1986, USA

MArch.,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Designer, Ziger/Snead Architects

丹尼尔·尼德

Daniel Nead

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

克拉克–帕特松–李事务所项目建筑师、工程师

USA

MArch.,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oject Architect and Engineer, Clark

Patterson Lee

斯科特·塞林

Scott Selin

B.1971,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

CJS建筑师事务所项目经理

B.1971, USA

MArch.,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oject Manager, CJS Architects

利萨·斯特恩

Lisa Stern

B.1987,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硕士

加德纳与西奥博尔德建筑事务所高级项

目经理

B.1987, USA

MArch.,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Senior Project Manager, Gardiner &Theobald

朵宁

DUO Ning

B.1978,北京,中国

AA建筑联盟学校硕士

度态建筑创始合伙人

B.1978, Beijing, China

MArch., 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Founding Partner, dot Architects

和马町

Martijn De Geus

B.1986,阿珀尔多伦,荷兰

清华大学硕士

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汉荷设计创始人

B.1986, Apeldoorn, the Netherlands MArch., Tsinghua University

PHD. Candidate, Tsinghua University Co-founder, maison h

Photo: Wang Wei

吉塔·克施文德特纳

Gitta Gschwendtner

B.1972,德国

伦敦皇家艺术学院文学硕士

吉塔·克施文德特纳工作室设计师

B.1972, Germany

MA, Royal College of Art

Designer, Gitta Gschwendtner Ltd

何可人

HE Keren

B. 1970,浙江,中国

圣母大学硕士

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博士研究生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

B.1970, Zhejiang, China

MArch.,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HD.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Applied Art,Vienna

Associate Professor, Chin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胡戎叡

HU Rongrui

B.1964,武汉,中国

清华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副教授

B.1964, Wuhan, China

PHD., Tsinghua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乔伊丝·黄

Joyce Hwang

B.1974,纽约,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硕士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建筑系副主席、副教授

大草原之蚁工作室负责人

B.1974, New York, USA

MArch., Princeton University

Associate Chai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at Buffalo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Director, Ants of the Prairie

瑟伦·约翰森

Søren Johansen

B.1981,丹麦

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硕士

约翰森·斯科夫斯泰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B.1981, Denmark

Cand. Arch., The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Partner, Johansen Skovsted Arkitekter ApS

塞巴斯蒂安·斯科夫斯泰德

Sebastian Skovsted

B.1982,丹麦

丹麦皇家建筑艺术学院硕士

约翰森·斯科夫斯泰德建筑事务所合伙人B.1982, Denmark

Cand. Arch., The Royal Danish Academy of Fine Arts

Partner, Johansen Skovsted Arkitekter ApS

米夏埃尔·屈恩莱因Michael Kühnlein-jun.

B.1982,施塔恩贝格,德国

雷根斯堡应用科学大学建筑学学位

屈恩莱因建筑事务所建筑师

B.1982, Starnberg, Germany

Diploma of Architectur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in Regensburg

Architect, KÜHNLEIN Architektur

青锋

QING Feng

B.1977,四川,中国

爱丁堡大学博士

清华大学副教授

B.1977, Sichuan, China

PHD., Edinburgh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Tsinghua University

艾哈迈德·阿里

Ahmed Al-Ali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毕业于阿联酋沙迦美利坚大学X建筑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UAE

Graduated from American University of Sharjah

Founding Partner, X-Architects

胡安·伊格纳西奥·拉莫斯

Juan Ignacio Ramos

B.1955,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建筑学专业

拉莫斯建筑工作室合伙人

B.1955, Buenos Aires, Argentina

Architect,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ism of Buenos Aires

Partner, Estudio Ramos

伊格纳西奥·拉莫斯

Ignacio Ramos

B.1983,布宜诺斯艾利斯,阿根廷

哥伦比亚大学硕士

拉莫斯建筑工作室合伙人

B.1983, Buenos Aires, Argentina

MArch., University of Columbia

Partner, Estudio Ramos

佐藤 Oki

Oki Sato

B.1977,多伦多,加拿大早稻田大学硕士

nendo创始人

B.1977, Toronto, Canada MArch., Waseda University Founder, nendo

佘依爽

SHE Yishuang

B. 1984,德阳,中国

北京大学硕士

《景观设计学》编辑部主任

景观中国网站主编

B.1984, Deyang, China

Master, Beijing University

Editorial Director, Landscape Architecture Frontiers

Chief Editor, www.landscape.cn

斯诺赫塔建筑事务所

Snøhetta

创立于1989年

Founded in 1989

阿斯特丽德·翁

Astrid Wang

奥拉夫·伦德·阿尔内贝格

Olav Lunde Arneberg

奥勒·拉森

Ole Larsen

奥斯陆,挪威

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硕士

加特纳富尔伦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Oslo, Norway

MArch., Arkitektur- og designhøgskolen i Oslo Principal Architect, Gartnerfuglen

Arkitekter

玛丽安娜·德德拉斯

Mariana de Delás

巴塞罗那,西班牙

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硕士

Barcelona, Spain

MArch., Universidad Politecnica de Cataluña

珍妮弗·沃尔琪Jennifer Wolch

加利福尼亚,美国

普林斯顿大学博士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威廉·武斯特院长

California, USA

PHD., Princeton University

William W. Wurster Dea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Desig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马库斯·欧文斯

Marcus Owens

B.1982,华盛顿,美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生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讲师

B.1982, Washington, USA

PHD. Candidat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Lectur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虞刚

YU Gang

B.1974,新疆,中国

东南大学博士

东南大学副教授

B.1974, Xinjiang, China

PHD., Southeast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Southeast University

李力

LI Li

B.1984,常熟,中国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博士

东南大学讲师

B.1984, Changshu, China

PHD., ETH Zurich

Lecturer, Southeast University

张路峰

ZHANG Lufeng

B.1964,唐山,中国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B.1964, Tangshan, China

PHD.,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张艳华

ZHANG Yanhua

B.1990,天津,中国

北京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

B.1990, Tianjin, China

MArch. Candidate,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薛林平

XUE Linping

B.1974,吕梁,中国

同济大学博士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教研室主任

B.1974, Lyuliang, China

PHD., Tongji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Head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Design,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胡盼

HU Pan

B.1989,承德,中国

北京大学硕士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B.1989, Chengde, China

Master, Peking University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朱捷

ZHU Jie

B.1971,上海,中国

同济大学学士

阿科米星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主持建筑师

B.1971, Shanghai, China

BArch., Tongji University

Partner, Principal, Atelier Archmixing

ZRS建筑事务所

ZRS Architekten Ingenieure

创立于2003年

Founded in 2003

猜你喜欢

建筑师事务所硕士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胖胖的“建筑师”
设计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 芬兰PES建筑师事务所
设计事务所LLA建筑设计事务所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设计事务所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